近幾年,許多網際網路企業和科技型企業的發展速度非常快,在短時間內成為行業新秀,擁有不小的體量,有的甚至直接發展到國外成為國際性的大企業。
能夠發展如此之快,人才的支撐肯定是少不了的。現在,越來越多的大企業選擇和高校合作,給出豐厚的待遇,就是為了能夠比別的企業更快一步地獲得更多更好的人才。
但是在人才助力企業快速發展這個當下比較常見的模式卻出現了不少的意外事件。那就是很多原本離開高校投身於科技企業的高階人才們又選擇回到高校接著搞學術研究了。這可真是讓人有些意外,難道是科技企業的待遇不夠好,讓他們感覺有些不平衡了嗎?又或者是學術研究才能體現他們的人生價值,現在知識的海洋又吸引他們迴歸了?
回到高校
在這些回到高校的高階人才中,不僅有那些為企業作出傑出貢獻,幫助企業實現技術突破的科研型人才,還有不少都是那種身兼重要職業,薪酬待遇極高的管理層人才。
就比如說阿里巴巴達摩院實驗室的負責人王剛,最近就選擇離職,專心搞學術去了。先不說王剛個人怎麼想,作為自動駕駛領域的頂級人才,還帶領著團隊搞研究,這樣的人才流失,肯定是會對阿里巴巴的自動駕駛發展造成不小的負面影響。
除了王剛,阿里巴巴的另一個可遇不可得的人才漆遠在更早的時候就選擇了離職去復旦教書去了。漆遠可是AI領域不可多得的專業人才,而且其還是螞蟻金服的副總裁,級別可以說並不差於王剛。他的離去,不僅對阿里造成了一些影響,還引發了網友的眾多討論——是不是AI發展不行了?
不僅是阿里巴巴,其他科技企業也面臨著相同的困境。比如說位元組跳動副總裁馬偉英、AI總監李磊、騰訊人工智慧實驗室主任張彤、百度大神吳恩達等都無一例外地選擇了回到學術界。
仔細算起來,“逃離”大廠,迴歸學術的大佬還真多。
原因所在
按道理來說,這些人才在企業裡面的待遇肯定是要比在高校或者研究所裡的待遇要好不少,畢竟前者是直接投身於市場之中,一旦有貢獻,回報也會接踵而至的。而後者就算研究出什麼成果,一般也只是享受一些補貼獎勵,收益並不高。
相較之下,為何選擇出乎意料?其實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是集中在一起,才導致了這樣的結果。
首先是因為一些頂尖技術的研究受到了限制,一時間很難有再突破的空間導致。以離職最多的AI領域來說,人工智慧剛剛火的時候,技術層面才剛剛起步,這時候入場幫助大廠搞相關技術,進步是非常快,能夠彌補這樣那樣的技術空白。但是經過幾年發展,容易研究的技術基本都已經搞定,而不容易研究的技術短時間內大家都搞不定。在沒有技術貢獻的時候,獲得感和收益就不那麼多了,畢竟不是每一個團隊,每一個人都能有那麼大的恆心的。
其次是因為行業內卷嚴重,不如專心搞學術。發展到今天,大廠之間技術層面的內卷十分嚴重,都是鉚足了勁想率先突破技術,捷足先登。這就對研究團隊造成很大的壓力,產生了非常嚴重的內卷。對於科研型人才來說,專心致志搞學術可能比內卷更適合。
最後就是因為這些頂尖的人才本來就是學術出身,有自己的學術追求。參與大廠的研發投資使得他們徹底實現財富自由,在經濟上他們的需求已經滿足,但精神上的追求還未停止。這也是他們迴歸學術的重要原因。
除了以上的原因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原因,比如說大廠鬥爭不適合科研型人才等。眾多的原因堆到一起,就出現了大拿們紛紛離開大廠的現象。
高階人才助力企業發展
科技企業的快速發展是近些年最受人們關注的領域之一。自從老美對我國華為企業進行制裁,進而打擊我國的半導體產業之後,我國科技行業的發展,就成為了最被人們擔憂的領域。
尤其是“懂王”上臺,全方位打擊我國科技產業發展,制裁、技術封鎖、輿論攻擊等手段層出不窮之後,這一現象就愈加明顯了。現在“睡王”上臺,老美對我國科技產業的強硬策略依舊沒有變過。
老美的打壓不僅沒有使得國內科技產業凋零,反而遭遇“反彈”,激起我國勢要發展技術的決心。更重要的是,在智慧時代加速到來的大背景之下,老美的打壓反而加速了國內資本對科技產業的投入,使得國內一眾科技企業得到了快速發展。
國內企業之所以能夠發展起來對抗國外企業,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因為國內頂尖人才的貢獻,沒有他們,就沒有底氣和助力,企業就不可能有所實質性發展。
高階人才助力企業發展,一些大拿離開了大企業,但是又有許多頂尖人才投入進去。無論是在大企業還是在校園,這些高階人才都是國家發展不可或缺的根基所在。
科技企業的頂尖“大佬”選擇迴歸學術界?出走原因何在
科技企業“人才流失”?頂級科學家為何選擇回到學術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