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一年,對房地產業來說可謂是劇烈震盪的一年,市場沒有如預期般走出疫情的影響,反而是在下半年急劇掉頭向下,進入了刺骨的嚴寒,開發商更是頻頻暴雷,誰能想到恆大這般龐然大物,也會在一夜之間倒下,一時間市場可謂風聲鶴唳,人心惶惶,萬科甚至又據此造出一個新名詞——宣稱房地產的“黑鐵時代”來臨。
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我不知道所謂白銀時代、青銅時代、黑鐵時代分別具體指代什麼,但我不認為房地產業正在走向逐漸消亡的路上,回顧過去30年房地產走過的路,至少在2020年以前,從全國房地產成交量和成交額來看,房地產走的是一條向上的路,而不是相反。
如果說房地產有什麼變化,那也是市場的波動,和市場格局的轉換,這在房地產發展的歷程中是正常的。每個時代都有新的行業代表閃亮登場,也有老的代表黯然退場,還有一些歷久常青,這是行業發展的規律使然,不能適應新的時代,只有被淘汰,而抓住機遇,則有可能登上時代舞臺。
當前,正是這樣的時代,房地產市場的賽道已經轉換,行業正在醞釀一場大變局,下面,我將從五個方面,以點帶面來談下我對即將到來的房地產新時代的看法。
①
市場不再相信品牌
過去的一年,可謂市場品牌開發商的滑鐵盧。以恆大為代表,富力、綠地、佳兆業、泰禾、花樣年、陽光100、華夏幸福…還可以列出一長串名單,他們哪一個不是曾經市場上耀眼的明星,但2021年就像事先有約定一般,一個接一個,不是資金鍊斷裂、就是債務危機,一個個灰頭土臉,也讓他們的業主經歷了一把膽戰心驚。
而其他大開發商,如萬科、碧桂園等,則是身陷質量門,無法自拔,,,
這些事件導致了一個結果,那就是品牌開發商在消費者心目中形象的崩塌。
這樣的結果,我認為代表一個時代的結束。與其說是消費者不再相信品牌,不如說是舊的品牌已不能適應這個市場,已經與市場脫節。
導致這些品牌倒下的直接原因,是去年頒佈的房企融資融資三大紅線,隨著持續收緊的房地產信貸,這些企業所依賴的高槓杆、快速擴張的發展模式已無力維持。在房地產高速發展的環境下,這一模式給他們帶來了無與倫比的優勢,迅速佔領了市場,但這一模式的惡果也在顯現,首先是市場的增速放緩,這等於市場卸掉了他們的發展動力,早在前幾年,由於資金承壓,這些企業為了進一步擴張,就越來越傾向於輕資產、合作開發的運作方式,由此又產生了很多的質量問題,現在更嚴厲的融資政策出臺,這一模式的全面崩盤已為期不遠。
導致這些品牌在消費者心目中褪色的另一大原因則是,他們的產品已不再受青睞。為了實現快速開發、高速滾動,這些開發商的一大法寶就是標準化產品線和標準化開發流程,但現在房地產市場已經不再是剛需市場,新的客戶需求要求創新、要求個性化產品,流水線產品自然會慢慢走向衰弱…
舊的品牌已經倒下,我相信新的品牌正在到來的路上。
②
房地產進入現房時代
隨著爛尾、暴雷的頻發,市場消費者的決策行為正在發生改變,那就是越來越傾向於購買現房和準現房。面對開發商資金風險的上升,不少地方政府政府也紛紛做出了反應,一方面加強對開發商資金的監管,一方面在提高房屋預售的標準,例如海南已經明確對新出讓土地建設的商品住房實行現房銷售制度,石家莊則將預售許可提高至建築主體封頂。危機中的恆大,也提出了要全面實現現樓銷售的口號…
種種跡象表明,中國房地產市場的現房、準現房時代要來臨了。
我認為這種轉變,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整個行業正在推動降槓桿。從“三道紅線”可以看出,國家對房地產行業的金融支援已經出現了根本性的轉向。過去的30年,是城鎮化飛速發展的30年,房地產行業在這個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個行業也享受了金融政策的種種便利,而接下來,城鎮化已經從規模向質量發展轉變,對房地產業的金融支援也是時候退出了,對此不要心存幻想。
過去,無論是融資政策,還是預售政策,使得房地產行業成為了一個高槓杆的行業,這助推了行業的快速發展,也積累了行業的風險,使房地產行業成為一個投機的溫床。隨著這些政策的退出,房地產行業將脫下資本的外衣,迴歸到行業的發展本質,那就是——滿足居住的需求,這才是房企未來立足的根本。
③
品質和內容決定購買
未來消費者的購買需求取決於什麼?一是品質,二是內容。
先說品質。國家對未來房地產業的發展方向早已明確,那就是支援人民群眾高品質的住房需求,什麼是高品質,從字面上理解就是質量好、品位高,無論是居住空間、居住環境、建築風格還是配套服務都有進一步大幅度提升的空間,也就是,未來著重就是滿足人們的改善性居住需求,這種改善,是隨著居民生活水平、收入水平、審美水平的提升而提升的,這要求開發商有更多的創新能力,而不是簡單的複製、照搬。
再說內容。未來的住房產品,不再僅僅是滿足居住需求,而是滿足人們新的生活方式,而人們所追求的生活方式的多樣化,將導致房地產產品的開發內容出現分化。比如越來越多的人渴望逃離城市,擁抱鄉村生活;有部分人雖然離不開城市提供的便利和工作機會,但也希望生活中有更多的休閒、娛樂和度假時光;年輕的自由職業者希望找到自己心中的自由之地,能夠喚醒內心的共鳴,老人則希望有更適合養老的居所,安詳的度過一個和諧美滿的晚年…這些都需要不同的產品去滿足,我曾經說過,未來的房地產發展,將不再侷限於城市,城郊、鄉村、小鎮、旅遊區等才是更大的發展舞臺,我也提出過許多產品概念,例如1.5居所、微度假,這些都是未來房地產發展值得探索的領域,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我的相關文章。
④
“地王”不會再現
“地王”,這個曾經呼風喚雨的名詞也將隨著這個時代而落幕。
每一次地王的出現,不僅意味著重新整理了城市地價的紀錄,也意味著將城市的房地產市場帶向一個高潮。地王之所以出現,是因為開發商知道,在賣方市場,無論多貴的地價,都有消費者買單,還能順便賺一波眼球,做一次高調的免費營銷;而地方政府,需求“地王”來標榜城市的價值,從土地和房地產中獲得高額的收入,然後推動新一輪城市新區的開發…
“地王”不會再現,因為現在這條利益鏈已經被打斷。首先是政府的意志,一二線城市的房價已經到了老百姓難以企及的高價,政府將不再允許房價快速上漲,同時,已經啟動的房地產行業相關財稅改革,也意味著政府決心擺脫土地財政的依賴,從主觀上來說,政府不希望看到“地王”的出現。其次,在融資的緊箍咒,以及市場價格抑制的雙重壓力下,開發商也越來越難以消化“地王”所帶來的後遺症,無論是前期沉澱的資金成本,還是後期的去化壓力,都可能是對開發商致命的一刀。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我認為城市地產開發本身也在落幕,國家已經在提出限制超特大城市的發展,政策扶持將向鄉村、中小縣城傾斜,這從某種程度上消除了“地王”誕生的土壤。
“地王”不會再現,對整個行業來說,我認為是一件好事,行業將走向更加健康,更加理性。未來的成功,將建立在對土地本身價值的正確把握的基礎之上。
⑤
土地財政向消費財政轉移
從今年1月份開始,土地財政改革已經全面啟動,土地出讓金收歸稅務部門,雖然這不意味著土地財政的終結,但土地財政向消費財政轉移的趨勢已經展開。
過去,由於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依賴,地方政府為了賣地,吸引開發商投資,會不自覺的推高房價,放鬆對開發商的各項監管要求,而為了讓地方政府擺脫土地財政,讓賣地收入與地方政府收入脫鉤是可以預見的趨勢,失去了這個動力,也意味著地方政府與房企的合作基礎已經出現變化。這不意味著房地產業對地方發展的重要性已不再重要,而是地方政府參與房地產的環節將發生變化。
雖然政府如何創造新的收入來源還無法預知,但財政的支出重心和方向必將發生改變,比如,過去是直接透過賣地獲得收入,而現在則需要透過對土地的合理利用,來推動城市產業繁榮、消費興旺,從而創造收入;過去是透過開發新區,不斷為城市提供新的開發土地,而現在將轉向完善城市內部的短板,老舊小區改造這些城市難啃的骨頭有可能會得到更加重視;過去是集中精力發展城市,今後將會把更多的資金投入鄉村,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所以,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我們可以把這樣的財政模式稱之為消費型財政模式,其目的是透過政府支出的合理化,來促進社會消費、民生改善,而從更全面的推動經濟發展。
我認為,這最終將會為房地產業建立更加健康、長效的發展機制,和提供更加良好的發展平臺,當然,房企也要積極適應這樣的發展環境,要融入城市深耕細作,而不是像之前一樣粗放式的發展。
市場信心的恢復萬般艱難,但我相信曙光已經就在眼前,當然,要迎來這一時刻,還需要行業內的人士共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