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著名小吃爆肚馮開創於清光緒年間,至今已有百餘年曆史,初創人是山東陵縣人馮立山。其前門店位於前門大街門框衚衕廊房二條56號,來此品嚐美食的人絡繹不絕。
最早的爆肚馮店鋪開在北京後門橋,由第二代傳人馮金河於清光緒末年接手經營。馮金河在經營中潛心鑽研、精心製作,選料精、作料全,使爆肚味道更加濃厚,深受宮內花匠、太監及旗人的偏愛。後來,經宮內當差的宦官推薦,爆肚馮成為清宮御膳房專用肚子的特供點。
後來,爆肚馮遷至北京前門外廊房二條,當時的廊房頭條是金融、字畫一條街,廊房二條是古玩一條街。爆肚馮在這裡經營不錯,傳至第三代馮廣聚時,已經有了些積蓄,於是就將店鋪搬到了門框衚衕。當年的門框衚衕聚集了眾多的北京小吃,成為當時老北京有名的飲食一條街。爆肚馮的爆肚以脆嫩鮮香見長,清口養胃,吸引了各界名流前來捧場。魯迅、巴金、丁玲、荀慧生、尚小云、李萬春等都是這裡的常客。
1937年至1957年,是門框衚衕最風光的時代。1957年,公私合營後,爆肚馮合併到同義軒飯莊,馮廣聚的夫人和大哥進入公司合營的店,作為私方代表繼續負責爆肚、涮肉這一攤工作,一直幹到1985年。那一年,發生了一件事,促使爆肚馮這一老字號重整旗鼓,開張營業。
一位旅居澳大利亞多年的李先生,一直嚮往北京門框衚衕的老北京小吃。1976年,他一回國,就直奔門框衚衕而去,但是轉來轉去,就是找不到那幾家小吃店。“為什麼都不見了?”他帶著疑問,無奈地離開了。1983年,李先生再次回國,仍然是直奔門框衚衕去了,但找來找去,依然是失望。李先生的親戚知道他的心願後,熱心地幫他找到了自己的舊相識馮廣聚。為了圓李先生的心願,馮廣聚找了三個肚子,按照爆肚馮製作的老方法,製作了從老到嫩、各種口感齊全的爆肚。李先生吃完後,特別高興,一個勁兒地誇爆肚好,說北京的小吃沒有失傳。他表示願意出錢讓馮廣聚把買賣再做起來。出於各種考慮,馮廣聚沒有答應,但這件事卻給了他很大的觸動。
馮廣聚沒答應,但是他的兒子卻開始琢磨了,並私下與李先生的親戚接觸,從他們那兒借了幾百塊錢。1985年,開業前一個月,他才告訴父親,說自己想重振爆肚馮,馮廣聚考慮再三後,決定支援兒子的想法。最終,爆肚馮這一老字號又在北京前門外廊房二條24號原址恢復了經營。重新開張的第一天,這裡就門庭若市,此後,每天都有很多人排著隊來吃。
爆肚馮製作講究。首先選料考究、刀工到位,以肚仁兒、肚領兒、蘑菇頭、散丹等七個部位作為爆肚品種,切時該寬則寬、該細則細,寬細有度。火候精確,如爆散丹須5秒鐘,爆肚板須7秒鐘,爆肚葫蘆、肚領兒、肚蘑菇則須8秒鐘,等等,各有講究。有的口感是脆的,有的口感是嫩的,有的口感老嚼著香,不同品種講求吃出不同味道。同時調料到位,一碗調料由數種調味品調製,吃時蘸滿調料,慢放入口,細細品味,彷彿老北京的情景又展現在食客眼前。
透過有聲有色的經營,爆肚馮不斷髮展壯大,於1992年與門框衚衕豆腐腦白、乳酪魏同時參加了西四小吃衚衕經營,深受京城百姓的歡迎,並得到中央電視臺等多家媒體的報道。
第三代傳人馮廣聚多次受邀,為國家領導人制作爆肚,而爆肚馮這一老字號也獲得了北京申奧成功清真烹飪技術大賽金獎以及“中國名菜點”“中華名小吃”“北京名火鍋店”“北京市著名商標”等多項榮譽。馮廣聚還打破了過去只教本家,不教外姓人的老規矩,除了自己的兒女經營外,“爆肚馮”的三家店有40多個外姓徒弟。
現如今,爆肚馮等北京著名小吃已超越自身價值,成為了老北京的標誌和記憶,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像爆肚馮一樣,將正宗的北京小吃傳承下來,將它們發揚光大,使其歷經百年而不衰!
(來源:北京社會科學普及叢書《大柵欄的魅力老字號》;原文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