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的開水壺,幾千塊的電飯鍋,一萬多的空調(掛機),幾萬塊的洗衣機,十來萬的冰箱。高階家電現在是越來越多了,別說國際名牌家電企業,國內的大眾品牌也開始出高端了。有收購國外老牌企業的(披洋袍講洋故事),有推出高階子品牌的,有乾脆自創高階品牌的。
當然了,廠家在推出高階這方面,精力沒少花,錢沒少出,諸如市場調研、產品研發、製造工藝、材料選用、市場投入,以及對渠道商和零售的各種激勵政策。
雖說廠家投入不少,也足夠重視,甚至有些廠家把高階產品的銷售佔比作為對銷售經理的核心考核指標,可是,高階產品實際的業績回報卻不盡人意,動銷差、業績少,整體產品結構調整一直沒能達成理想值。追查原因,無非是:
1.價格太貴,消費者一看價格就嚇跑了。
2.品牌影響力不夠,很多消費者不認識不認可。
3.本身是中檔品牌,在消費者心目中已經固化定位,再推出高階子品牌,支撐力不夠。
4.市場疲軟,行情不好,再疊加疫情因素,消費者的購買力持續下降。
5.廠家的投入不足~~~。
客觀來看,廠家所推出的高階產品本身不錯,能接受的消費者也是有的,問題更多是出在中間環節,即是零售商這個環節。進一步的來說,大多數零售商,並沒有建立起與高階產品所配套的銷售體系,仍然是用傳統的,銷售普通商品的思維和手法來承接高階產品的銷售,相當於是用飼養野生動物的方法來養寵物,這高階產品賣不好也是必然的。
具體的來說,問題主要是出在這幾個方面:
1.銷售人員用自己的消費觀來進行主觀定位。
尤其是普通銷售人員,基於自己的收入(可能是月入幾千塊)和消費習慣,來看待高階產品,認為自己肯定不會買的,然後推演出消費者也不會買的。主觀上就已經認定高階產品賣不掉,自然也就不用費力氣來推銷了。
2.被消費者反洗腦。
銷售就是洗腦,一級給一級洗腦,廠家給經銷商洗腦,經銷商給銷售人員洗腦,銷售人員再給消費者洗腦。不過,在銷售人員給消費者洗腦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消費者給銷售人員進行反洗腦的情況,諸如太貴了、買不起、品牌沒聽過、不如某某大品牌之類,這些話聽多了,對銷售人員的信心造成持續的打擊,銷售人員自己也會逐漸接受消費者的看法,也開始認為價格高了,品牌力不夠等等~~~~~。
接下篇:高檔家電動銷難的背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