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獲悉,離散製造業工廠數字化軟體服務商「數益工聯」完成億元級別A輪融資,由元生資本領投,老股東高瓴創投、華創資本均持續加碼。
中國製造業的數字化目前被擺在了極高的戰略高度,但目前中國工廠的數字化程度良莠不齊:從最原始的手工化小作坊,到使用大量先進裝置的全球最現代化工廠,也就是工業1.0、2.0、3.0,中國目前都有。整體來看,我國製造業的整體勞動生產率是偏低的。
因此,現在很多企業尤其是大型企業對數字化的需求變得很強烈,這形成了一個極大的市場:中國規上工業企業有50萬家,中型工業企業有5萬家,大型工業企業有1萬家,分別按照每年十萬、百萬、千萬的數字化預算來計算,帶來了千億元乃至萬億元的市場空間。
市場空間雖大,企業需求固然強烈,市面上也不乏數字化玩家,但是優質的數字化供給依舊較少。長期以來,製造業賽道一直存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問題,MES(製造執行系統)、QMS(質量管理系統)、TPM(全員裝置管理系統)、WMS(倉儲管理系統)等等基本都有至少十幾年的歷史,實踐證明,他們在區域性環境中能夠產生一定的作用,但都很分散,資料協同性和落地效果差。
2010年後,工業網際網路的概念提出,玩家們想要做整體的數字化工廠,但是出現了兩極分化:一類從MES出發,完全定製化開發,更接近傳統軟體外包的概念,其交付週期至少一年以上;另一類不斷簡化,最終形成了一個APP,僅保留20%的工廠生產管理內容,只能實現工廠簡單協同的功能。
數益工聯的優勢之處就此凸顯——以標準化產品交付,同時能夠實現大部分工廠的數字化需求。而之所以能夠做到80%的標準化交付,數益工聯做對了以下幾點:
第一,物聯網技術與人機互動,把離散型製造業紛繁複雜的裝置,上千種不同的通訊協議都聯網,將帶觸控式螢幕的智慧終端作為標準硬體。在製造場景下,有幾千種裝置,涉及到紛繁複雜的通訊協議,目前數益工聯已經實現了將大量的協議都內嵌到標準智慧終端。這一終端硬體連線到不同的生產線和裝置後,在邊緣計算平臺就進行了一次標準化的資料處理,保證資料的標準性。
第二,提供標準模組和標準功能。數益工聯按照工業工程和精益管理的大量底層理念,構建了一套完整的、擁有標準模組和標準功能的產品,具體有18個模組、77個標準功能,本身是產品化的平臺,考慮了眾多的行業和客戶場景。
而之所以能夠保證這些標準功能能夠滿足製造業的需求,與團隊背景密不可分。在CEO何盛華看來,實踐上,他們團隊有近20年的工廠管理經驗,對一線需求有著清晰認知。理論上,工業工程是一門專業學科,數字化管理如何產生價值主要由工業工程的技術來決定。工業工程的技術包含生產計劃控制、質量管理、庫存控制、物流規劃、系統規劃,以及如何做系統模擬、系統工程設計、人機互動的設計等。工業工程是交叉學科,涉及到很多軟性和硬性技術的結合,是專項的技術門類。何盛華和聯合創始人宿文都是清華大學工業工程專業的本科和博士,對工業工程深有造詣。
第三,數益工聯抽象了製造業的需求,認為雖然不同企業的業務不同、管理方式不同、人員配置不同,但是其抽象的運營框架是一致的,因此其資料流和價值流是標準的,是可以透過軟硬結合的方式產生價值的。
簡單來說,數益工聯採用“物聯+互動”的終端把這些離散型的製造裝置聯網連起來,然後在數字工廠平臺上來進行全流程的數字化+精益化管理,並對數字化以後產生的資料進行相應的資料分析和資料應用,進一步提升離散型製造業的生產效率,降低製造成本,提高產品質量。
而在具體的服務時,數益工聯也並非只是扔給企業一套系統。調研製造企業時,數益工聯團隊會引導整個數字化工廠的規劃、藍圖制訂,幫助數字工廠落地產生價值。
在這樣的打磨和服務下,數益工聯目前已經積累了行業口碑和市場認可。
2021上半年第一代產品平臺釋出後,下半年數益工聯開始陸陸續續落地了10個數字化工廠,平均交付時間是3個月。其中一個工廠客戶,在交付四個月後,實現了21%的生產效率提高。目前,數益工聯已交付的客戶都繼續增購。
2022年,數益工聯會將目前已有的底座產品繼續打磨迭代,並拓展至10+個行業,進一步通用化;計劃推出100%標準化的SaaS產品,擴充產品線,把客戶拓展到年銷售額在1000萬元以上的中小型製造企業,並在第一批工廠落地;在資料分析層,數益工聯將推出更多資料分析產品,能夠融合APS、質量大資料分析、工藝大資料分析、人工智慧等技術。
何盛華認為,中國的工業網際網路已經渡過了7年的試錯期,該進入到下一個數字化普及的階段,即能夠計算出數字化到底能給製造業帶來多少價值的階段。
“都在說中國工業軟體基礎薄弱,但從目前的市場情況看,我們彎道超車的能力很強,3~5年內趕上去的機率非常大。”何盛華說,“從全球的製造業發展格局看,美國出現了製造業空心化,儘管其有很強的IT技術能力,但缺乏應用場景的配合;日本近年來軟體工程師短缺嚴重,軟體開發的進度落後;歐洲是目前工業軟體最發達的地區,但整體的軟體開發速度和市場需求遠不如中國。因此,我們要抓住這波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