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村,這裡曾經有朝鮮境內的鐵路借道中國,鐵路也由日本人修建。日據朝鮮時期,由於朝鮮和偽滿洲國之間沒有嚴格的邊境隔離措施,根據鴨綠江的走勢借道中國修建這段鐵路,可以大大縮短距離。抗戰勝利後,朝方完全接管了這段鐵路,而位於中國領土境內的這短短几公里鐵路路段,使得朝方對這段鐵路的利用效率大為降低。進入中國時,要先進行入境邊檢和海關的查驗;短短几公里後,就要進行出境中國的邊檢和海關查驗;更為麻煩的是出境朝鮮和入境朝鮮時還要再次進行查驗。
青石村原先建有一座火車站,站內駐有中國的海關和邊檢等機構,朝鮮旅客可以在青石站下車入境中國,但中國旅客不能由此上火車進入朝鮮,在那個年代,青石儼然就是一個繁華的邊貿小城。後來由於兩國都覺得手續繁瑣,於是在上世紀80年代或90年代朝方完全沿著鴨綠江的走勢修建了新的鐵路線,不再借道中國,並將中國境內這幾公里的鐵軌拆除,運回朝鮮境內,青石火車站和青石口岸也隨之廢棄。如今的青石口岸位於雲峰水庫大壩,是中朝兩國之間的一個臨時過貨點,由於若干年前的口岸整頓,也已經關閉多年。
尋訪了青石的鐵路遺蹟村的鐵路遺蹟。入境中國的鐵路橋、鋼樑結構還保留著,橋的另一端是朝鮮的一座水泥碉堡式哨所;出境中國的鐵路橋,只剩橋墩和路基,中方橋頭一側是我邊防部隊的一座高大的瞭望塔式哨所;穿越青石村的鐵路線已經被改造為村中的水泥路,水泥路的兩側依然可以看到高出地面的梯形鐵路路基。一路上不斷向村民打聽,我才找到了廢棄的青石火車站站房和海關辦公室,這裡如今已經成為村民的民房,在這裡居住的一位大媽告訴我,這些老房子很快就會被拆除。
鐵路不僅僅是一種交通工具,更是一種工業時代的文化,這段獨一無二的跨國鐵路,既是工業時代的遺產,也是當年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罪證。但願這裡能夠儘快引起集安市和通化市有關部門的重視,儘快申報為文物保護單位,哪怕是最低等級的文保,這些飽含滄桑的歷史建築也可以避免被拆除的厄運。
從青石村徑直前往集安市區,一路上依然和鴨綠江即江對岸的沿江鐵道相伴。路上途經另一座兩國共有的大壩,大壩把鴨綠江攔腰截斷,江面被大壩改造成一面巨大的“天空之鏡”,江水平靜,山林、大壩的倒影,停靠在大壩附近的一座火車站的朝鮮客運列車的倒影,全都一清二楚。這裡的緯度比前幾天經過的圖們江沿岸和長白山區低了一些,秋天的畫筆還沒有塗鴉到這裡,這裡的山水看上去主色調依然是綠色,就像一幅幅對稱的水墨山水畫。
集安口岸既是公路口岸也是鐵路口岸,由公路和鐵路兩座國門組成,位於集安城區以東8公里的地方,分別透過一座公路橋和一座鐵路橋連線朝鮮慈江道的邊境城市滿浦。集安鐵路口岸的重要性和丹東口岸不分伯仲,朝鮮前領導人金日成和金正日訪問中國時,專列數次從集安鐵路口岸出入境。
集安口岸也被開闢為旅遊景區,而且門票價格不菲,還不包括景區觀光車。集安鐵路國門在景區圍牆外便能看得清清楚楚。沿著沿江健康步道,遠觀對岸的滿浦市容。江對岸依然是崗哨林立,沿江而建的幾座小房子中間還畫著紅十字。根據讀音,能順出來這是“防疫處所”的意思,原來這是朝鮮沿邊境而設立的疫情隔離點。
將軍墳的墓主並非將軍,而是高句麗第20代王長壽王的王陵。“將軍墳”是清末當地老百姓起的俗稱,一直流傳至今。這是一座金字塔形的方壇階梯石室墓,由精琢的花崗岩石條壘砌而成,上有七級階梯,墓門位於第五級階梯正中,透過甬道可以進入墓室。墓室內部有著精美的壁畫,壁畫的題材既有墓主豪飲、出行、狩獵、歌舞、戰鬥等場景,也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題材。這些壁畫的繪畫技法嫻熟,線條流暢,色彩豔麗。遺憾的是出於保護目的,作為這項世界遺產最精華部分的墓室內部壁畫並不開放參觀,只能參觀地面石質建築。
太王碑和將軍墳緊鄰,是長壽王為其父親,高句麗第19代王好太王立的功德碑。碑的四周環刻隸書漢字,記述了高句麗建國的歷史、好太王一生的功績,以及當時高句麗和中原王朝、新羅、百濟等朝鮮半島其他國家,還有日本列島之間的關係史。好太王碑的碑文,是現存最早文字最多的高句麗史料。
丸都山城,即“王都山城”之意,為高句麗早期的都城,位於集安市北面約1.5公里的山坡上。山城建築充分利用了自然條件,北側城牆依山脊而建,通溝河自城南蜿蜒流過,起到護城河的作用。沿山脊爬升的城牆上,還有城門和甕城等遺蹟,城內還分佈著大大小小的數十座高句麗墓葬。雨一直在下,雲層籠罩下的丸都山城依然壯美。
太極灣其實也是一座因中朝兩國修水電站而人為形成的堰塞湖,這座水電站位於中國的老虎哨村和朝鮮的渭源郡之間,並不在331國道,在東南方深入20餘公里。鴨綠江中下游由於水電站眾多,也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堰塞湖,再加上山勢複雜等因素,邊境公路並沒有一直沿江走,而且江對岸主要是朝鮮村莊,比較稀少,可以隔江觀望的看點不多。
太極灣水電站大壩,連線中方的老虎哨口岸和朝鮮的渭源口岸,渭源郡的“太陽像”在中方這一側看得一清二楚,很多朝鮮人在太陽像前集合,等待著向他們的領導人鞠躬致敬。這裡之所以稱為太極灣,是因為鴨綠江流經這片山區時,同樣拐了兩個S型的大彎,將中國和朝鮮的兩座山峰割裂為更為彎曲更為緊密的纏綿狀,形成“四山夾一水”的獨特地貌。站在山頂的觀景臺遠望,中間分屬中國和朝鮮的兩排山峰就如同太極圖的陰陽兩部分,外圍的山峰就如同太極圖的外緣,而鴨綠江就相當於陰陽的分界線。
編輯:王芳
來源:有遊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