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九年(1139)春正月初一,高宗在臨安。
初五,因金國通和講好,大赦全國。河南新收復州軍官吏一律不更換,免除這些地區百姓租稅三年,徭役五年。任命王倫為同籤書樞密院事,擔任奉護徽宗梓宮、迎請皇太后、交割地界使。
初七,派遣判大宗正事趙士矴、兵部侍郎張燾到河南修奉陵寢。
初九,賜給劉光世和眾輔國功臣的稱號,張俊加銜少傅、賜安民靖難功臣稱號,韓世忠為少師,張浚恢復為左宣奉大夫。
初十,任命尹火享為徽猷閣待制,提舉萬壽觀兼侍讀,尹火享堅決推辭不接受任命。
十一日,岳飛、吳..加銜為開府儀同三司,楊沂中為太尉。
十二日,建築皇太后宮。
十三日,金朝宿州守臣趙榮來歸順朝廷。
十五日,金主下詔河南各州表明割地歸宋的誠意。發運經制司改為經制司,命令戶部正副長官一人領導,依舊設定副官或判官。
十七日,任命王倫為東京留守,郭仲荀為副留守,戶部侍郎梁汝嘉兼江、淮、荊、浙、閩、廣路經制使,司農卿霍蠡為判官。
十八日,任命吳..為四川宣撫使。
二月初二,任命徽猷閣待制周聿為陝西宣諭使,監察御史方廷實到淮北、三京傳達解釋皇帝命令。
初六,任命郭仲荀為太尉、東京同留守。慕洧攻打環州。初七,任命金州知州郭浩為陝西宣撫判官。
十一日,任命李綱為湖南路安撫大使,張浚為福州知州,不久復職為資政殿大學士,為福建路安撫大使。命令周聿、方廷實蒐羅尋訪隱士。
十三日,均衡制定各州縣月椿錢數額。
十八日,任命郭浩為陝西宣諭使。
二十一日,命令撰修《徽宗實錄》。
二十二日,下詔:盜賊已經被招安,又重新聚集叛亂的,發兵鎮壓誅殺,不予赦免。這個月,太陽中出現黑子,一個多月才消失。江西統制官李貴率所部軍隊歸屬楊沂中。
三月初七,任命和州防禦史趙璩為保大軍節度使,封為崇國公。
十六日,王倫從金朝手中接受歸還的土地,得到東西南三京、壽春、宿州、亳州、曹州、單州以及陝西、京西等地。兀..回到祁州。
十九日,劃分河南為三路,廢罷拱州。
二十一日,任命翰林學士樓火召為籤書樞密院事。
二十四日,偽齊開封知府上書承認過錯,彈劾自己,高宗召他到行在。
二十七日,將偽齊所改州縣名全部改復舊名。
這年春天,夏軍攻陷府州。
夏四月初一,呂頤浩逝世。
初二,命令樓火召到陝西各路傳達解釋詔令。
壬午日,金朝..延路經略使關師古上表自劾,承認過錯,高宗任命他為延安知府。
初四,貶降奉國軍節度使趙鼎為特進,仍為泉州知州。金朝陝西各路節制使張中孚上表自劾,承認過錯,命令他為檢校少保、寧國軍節度使、永興知軍,調遣管束陝西各路軍馬。
十五日,任命觀文殿學士孟庾為西京留守,資政殿學士路允迪為南京留守。
十七日,金朝秦鳳路經略使張中彥上表自劾,承認過錯,朝廷任命他為渭州知州。任命孫近兼代理同知樞密院事。
二十三日,壽春府治遷移到淮北舊城。
二十四日,下詔新近收復地區各路監司、帥臣考核審查殘害百姓的官吏。韓世忠、張俊朝見高宗。
五月十一日,奉迎東京欽先殿、孝思殿歷朝神主遺像到臨安。
十二日,重新下命江、淮守臣的任期為二年。
十六日,重新設定淮東路提舉茶鹽司。
二十四日,恢復招募耆長法。
二十七日,..延副將李世輔率所部兵三千人從鳳翔來歸順,賜名為顯忠軍。
六月初二,皇后邢氏在五國城逝世。
初三,夏國主乾順逝世。
初四,樓火召把東京現有士兵四千四百人編為忠銳三將。
十二日,盜賊進入邵武軍。
十四日,因新近收復地區州縣官吏心懷不安,下詔開導。
二十一日,吳..逝世。
二十四日,樓火召秉承朝廷命令任命李顯忠為護國軍承宣使、樞密行府前軍都統制,率領統帥的軍隊及夏國招撫使王樞到行在。
二十五日,澧州軍事推官韓糹川因上書議論講和不是正確的策略,被送到循州編管。
二十七日,任命孟庾兼東京留守。王倫從東京前往金國商議有關事情。樓火召秉承朝廷命令任命楊政為熙河經略使,吳瞞為秦鳳經略使,仍然服從四川宣撫司的調遣和管束;郭浩為..延經略使,同節制陝西軍馬。
二十八日,分出宣撫司兵四萬人出屯熙、秦,六千人隸屬郭浩,留下吳..精銳部隊二萬人屯駐興元府、興州、洋州。
三十日,在永興軍設定錢引務。這個月,撫州鈐轄伍俊陰謀策劃佔據桃源舉行叛亂,湖北安撫薛弼殺死了他。
秋七月初六,任命文臣為新近收復各縣縣令。
初八,東京老人李茂松、寇璋等二百人奉表祝賀,都得到高宗召見,授官後回到家鄉。重新設定都水南北丞各一名。
初九,金軍在中山拘禁王倫。
十八日,命令詳細查驗劉豫統治地區的偽官,更換委任敕書。
二十七日,給還偽齊所沒收的民間資產。任命胡世將兼代理主管四川宣撫司。
八月初二,恢復淮南各州學官。
初三,賜給陝西各軍冬衣和十五萬匹絹。命令前川、陝宣撫司自行決定授任的官吏,限一年自己向官府報告,更換委任敕書。
初九,金國因撻懶主張講和割地,懷疑他對金國不忠,殺死了他。
十五日,免除成都路、潼川路每年輸納的五十四萬石對糴等米、七十九萬緡水運錢。
十八日,撥給陝西購買軍儲的新法度牒、紫衣師號錢二百萬緡。
二十二日,命令陝西重新流通使用鐵錢。
二十三日,派遣蘇符等出使金國,祝賀正旦。
二十八日,派遣前宿州知州趙榮、壽州知州王威都回到金國。任命關師古為行營中護軍前軍統制。
九月初二,命令..延、秦鳳、熙河路招納蕃部熟戶以及陷沒夏國的軍民。初九,封叔趙士矴為齊安郡王。
十三日,廢罷經制司,命令提刑兼領常平事務。
十七日,稱皇太后殿為慈寧殿。
十九日,威州防禦使溫濟因告韓世忠有隱秘的事情而被勒令停職,南劍州編管。韓世忠又上奏要殺掉他,下詔移南安軍編管。
二十二日,郭仲荀率領東京五千軍隊到鎮江。
冬十月初四,下詔侍從官各自推舉所熟知人才二名。王倫在御林子進見金主,被拘禁在河間,派副使藍公佐先回國。
初七,王樞朝見高宗,放還他所俘虜的一百九十人回到夏國。
十二日,免除階、成、岷、鳳四州百姓賦稅的一半。
二十一日,慈寧殿修成。
二十七日,太陽中出現黑子。
二十九日,賜給李顯忠軍十萬緡錢。這個月,岳飛朝見高宗。
十一月初一,賜給吳..家三萬緡錢,任命他的弟弟吳瞞為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申明刑部大理官按照順序編撰刑名斷例。
初六,嗣濮王趙仲儡逝世。
十二日,下詔三省官屬詳細檢查在京城的通用令。追復張所為直龍圖閣。
十二月初八,命令接續編撰《紹興因革禮》。
十八日,李光罷職。
二十二日,命令續修《元豐會要》。兀..在東京拘留蘇符等人,企圖重新攻取河南。
紹興十年(1140)春
正月初十,派遣莫將等人擔任迎護梓宮、奉迎兩宮使。
十五日,李綱逝世。
二十八日,命令顯謨閣直學士、提舉醴泉觀鄭億年恢復資政殿學士職銜,俸祿相當於朝請郎。
二月初三,命令陝西重新招募蕃漢弓箭手。下詔:貪贓罪至於處死,情況嚴重的,上奏聽取詔旨。
初六,降冰雹。任命劉釒奇為東京副留守,李顯忠為南京副留守。
初七,命令兩宗正官分別推舉所知宗室人才二名。
初八,省試推遲一年舉行。
十七日,下詔新近收復州軍搜訪推舉隱逸人士,各路經營屯田。
二十二日,廢罷史館,將日曆歸併到秘書省負責,設定監修國史官。任命孟庾為開封知府、東京留守;仇胒為河南知府、西京留守。
二十八日,停止吏部稽核宣和以來濫賞問題。
三月初九,封閼伯為商丘宣明王。
十三日,增加印製五百萬緡錢引,撥給宣撫司購買軍儲。川、陝宣撫副使胡世將多次陳述金軍一定會背棄盟約,應該有所防備。
十四日,廢罷各路增置稅場。韓世忠、張俊朝見高宗。初次停止在皇城內訓練士兵。重新營建建康行宮。
二十一日,蘇符從東京回國。
二十二日,命令川、陝宣撫司軍事情況來不及上報朝廷,允許自己根據當時的情況處理。
二十四日,任命郭浩為永興知軍兼調遣管束陝西各路軍馬,楊政調任興元知府。這個月,命令胡世將與夏國商議進貢,夏國沒有回答。
夏四月初二,尋訪徵求遺失的歷書以及精通星曆的人。
十七日,任命張中孚為醴泉觀使,中彥提舉..聖觀,趙彬為兵部侍郎。
十九日,命令各地的使者每年推舉廉吏一人。
二十六日,恢復四川各州學官。
二十八日,韓肖胄罷職。
五月初六,金朝背棄盟約,兀..等人率軍分四路來進攻。
十一日,稱徽宗御製閣為敷文閣。
十二日,兀..進入東京,留守孟庾據城投降,興仁知府李師雄、淮寧知府李正民和河南各州接著投降。
十三日,金軍攻陷拱州,守臣王忄造戰死。撒離曷從河中攻向永興軍,陝西州縣都投降。
十四日,金軍攻陷南京,留守路允迪投降。劉釒奇率兵到順昌府。
十六日,金軍攻陷西京,留守李利用、副總管孫暉都棄城逃走,鈐轄李興率兵抵抗,沒有獲勝。
十八日,胡世將從河池派遣涇源經略使田晟率三千軍隊迎戰金軍。京、湖宣撫司忠義統領李寶在興仁府境上打敗金軍。
二十日,亳州知州王彥先叛變投降金軍。金軍攻陷永興軍,向鳳翔進攻。
二十四日,命令胡世將把陝西的右護軍遷還屯駐蜀口。因福建、廣東盜賊興起,命令兩路監司出境共同討伐。
二十六日,命令劉光世為三京招撫處置使,救援劉釒奇軍。
二十七日,任命吳瞞同節制陝西各路軍馬,允許胡世將自行裁決官吏升降、處理軍事事務。
二十八日,金軍攻打鳳翔府的石壁寨,吳瞞派遣統制姚仲等打退金軍。金軍攻打耀州,郭浩派兵救援,金軍退去。
二十九日,金軍圍攻順昌府,三路都統葛王躑率大軍趕到,劉釒奇率軍力戰,打敗金軍。
六月初一,任命太保韓世忠、少師張俊、少保岳飛都兼河南、北招討使。
初二,劉釒奇派遣閻充在順昌的李村打敗金軍。
初三,命令兩浙、江東、福建各州教閱弓弩手。任命仇胒為沿海制置使。下詔:將領士兵能立奇功者,獎賞給使相節鉞的委任狀,臨軍授給。
初四,停止營建建康府行宮。
初五,任命劉釒奇為沿淮制置使。
初六,吳瞞派遣統制李師顏等在扶風打敗金軍,攻取扶風。初九,兀..與宋叛將孔彥舟、酈瓊、趙榮等率兵十餘萬攻打順昌府,劉釒奇率領將士拼死戰鬥,大敗金軍。開始,秦檜上奏命令劉釒奇選擇有利時機班師,劉釒奇沒有奉命,只是更加努力地作戰,於是以少勝多。
十二日,順昌圍解除,兀..退回。任命平江知府梁汝嘉兼浙西沿海制置使。
十三日,岳飛軍將領牛皋與金軍在京西交戰,打敗金軍。
十六日,劉光世軍進到和州。郭浩派遣統制鄭建充在醴州攻破金軍,收復州城。
十九日,下詔各司錢物留下適當數量做必要經費開支外,其餘的全部上交用來供給軍隊開支。樓火召因父親去世離職。
二十一日,撒離曷攻打青溪鎮,..延經略使王彥率兵戰敗金軍,撒離曷退還屯駐鳳翔。命令趙士矴主管祭祀濮王事務。張俊派遣左護軍都統制王德救援劉釒奇,王德剛到順昌,恰逢順昌圍解除,又退回到廬州。派遣司農少卿李若虛到岳飛軍傳達班師的命令,岳飛沒有聽從。
二十三日,下詔撫慰順昌府吏兵民。
二十七日,任命劉釒奇為武泰軍節度使、侍衛馬軍都虞候。韓世忠派遣統制王勝、親衛軍將領成閔率兵到淮陽軍南,與金軍相遇,打退金軍。這個月,金軍圍攻慶陽府,代理守臣宋萬年頑強鎮守,金軍沒能攻下。岳飛率兵救援劉釒奇,在蔡州與金軍交戰,打敗金軍,收復蔡州。
閏六月初一,張俊派遣統制宋超在永城縣朱家村打敗金軍。
初二,追貶孟庾、路允迪官職,把他們的家屬遷到邊遠地區。
初四,下詔三衙管軍及觀察使以上官員,各自推舉具備智略勇謀可以擔任將帥的人才二名。金軍攻打涇州,守臣曲汲棄城逃走,經略使田晟來救援,金軍退走。
十二日,田晟在涇州又與金軍交戰,打敗金軍,金軍退歸鳳翔。
十三日,減輕陝西雜犯死罪囚犯罪刑,釋放流刑以下的囚犯。
十四日,任命胡世將為端明殿學士,吳瞞為鎮西節度使,楊政為武當節度使,郭浩為奉國節度使。王德在宿州攻擊金軍,夜晚攻破金軍,迫使金守將馬秦投降。
十五日,下詔釋放順昌府流刑以下囚犯,又免除二年租稅,守禦官吏升官一級。
十七日,永興軍鈐轄傅忠信等在華陰縣與金軍交戰,打敗金軍。
二十日,岳飛派遣統制張憲在潁昌府出擊金將韓常,打敗韓常,收復潁昌。
二十四日,張憲收復淮寧府。
二十五日,趙鼎遭受處罰,興化軍居住。
岳飛派遣統制郝..等在鄭州北與金軍交戰,收復鄭州。
李興收復汝州,與金軍在河清縣交戰,打敗金軍,收復伊陽等八縣,李成逃跑。
韓世忠派遣統制王勝、王權攻打海州,攻取海州,俘虜守將王山。
二十六日,張俊率統制宋超等與王德在城父縣會合,酈瓊和葛王躑逃跑,於是收復亳州。
二十七日,金軍救援海州,王權等率軍抵抗,打敗金軍,收復懷仁縣。
二十八日,張俊放棄亳州,率兵退回壽春。趙鼎被又一次貶為漳州居住,又貶為清遠軍節度副使,潮州安置。
秋七月初一,岳飛派將領張應、韓清到西京,會同李興收復永安軍。
初四,任命御史中丞王次翁為參知政事。
初七,岳飛與金兀..在郾城大戰,打敗金軍。
初八,因特殊情況赦免海州。永興軍統領辛鎮與金軍在長安城下交戰,打敗金軍。
十一日,任命楊沂中為淮北宣撫副使,劉釒奇為判官。
十二日,岳飛派統制楊再興、王蘭等在小商橋截擊金軍,二將均戰死。
十三日,金軍攻打潁昌府,岳飛派將領王貴、姚政聯合出兵努力奮戰,打敗金軍。
二十日,岳飛因為多次接到詔書要他班師,於是從郾城還師,軍隊士氣低落,潰散不群,金軍追擊沒有追上。潁昌、蔡州、鄭州等地又被金軍佔領。
二十二日,以祭奠文宣王為大祀。
二十三日,增收州縣頭子錢作為激賞費。金軍圍攻淮寧府,趙秉淵棄城南逃。
二十九日,金軍攻打銩稨縣,王俊在東洛谷率軍奮力抵抗,打退金軍。
八月初一,因張九成、喻樗、陳剛中、凌景夏、樊光遠、毛叔度、元盥等七人曾經不主張和議,都被罷除。
初四,韓世忠進攻淮陽軍,沒能攻取。
初九,金軍和酈瓊兵會合駐屯在千秋湖陵,韓世忠派統制劉寶等夜晚襲擊,攻破他們。
十一日,李成攻打西京,李興擊退李成。楊沂中駐軍宿州。
十五日,任命郭浩為夔州知州。
十六日,楊沂中從宿州夜襲柳子鎮,軍隊潰敗,於是從壽春府渡過淮河回師,金軍屠殺宿州城。
二十三日,川、陝宣撫司統領王喜等在禥陽縣與金軍相遇,打敗金軍。
九月初一,派起居舍人李易要韓世忠罷兵。當時秦檜專主議和,各軍事首領都退回。
初六,楊政派統制楊從儀在鳳翔夜襲金軍,打敗金軍。
初七,金軍又進入西京,李興棄城逃走。
初九,在明堂合祭天地,大赦全國。
二十日,臨安發生火災。
二十七日,任命郭浩為金州知州,節制陝西、河東軍馬兼措置河東忠義軍。
這年秋天,代州知州王忠植率兵收復石、代等十一州。
冬十月初二,恢復張浚觀文殿大學士職銜。
初二,任命王忠植為建寧軍承宣使、河東路經略安撫使。
初七,秦檜進呈《重修紹興在京通用敕令格式》。
初九,金軍攻打慶陽府,守臣宋萬年據城投降。
二十日,金軍攻打陝州,吳琦率兵迎擊打敗金軍。
二十九日,金軍襲擊洮州,攻打鐵城堡,統制孔文清、惠逢擊敗金軍。這個月,劉釒奇朝見高宗。胡世將命令王忠植救援慶陽,叛將趙惟清俘虜他投降金軍,王忠植不屈而死。
十一月初七,金軍將領合喜又來攻打陝州,吳琦擊退金軍;金軍又攻打寶雞縣,統制楊從儀打敗金軍。
十二日,任命令矲為保寧軍節度使。這個月,宜章洞民駱科叛亂,攻打桂陽、郴州、道州、連州、賀州等地,命令派大軍討伐鎮壓。
十二月十二日,在慈寧殿敬呈皇太后冊寶。
十七日,贈給王忠植奉國軍節度使之職,諡號為義節。
二十一日,徵收各路耆長役錢隸屬總制司,專門供給軍隊開支。這個月,楊沂中引兵退還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