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幾天說到了新能源城頭的大王旗會否改姓,我只想說,一切皆有可能。
動力電池汽車的興起,拋棄了多年努力卻怎麼也趕不上外國技術的內燃機,為中國汽車產業實現彎道超車提供了革命性的勝利。
內燃機逐漸進入歷史博物館幾乎是必然的趨勢。
但鋰電池的生產過程汙染嚴重,而且以後廢舊電池回收又會產生新的汙染!從長遠來看,鋰電池不會是終極能源,遲早會被社會淘汰。
靠技術支撐的行業,必將因技術迭代而辭舊迎新。
目前鋰電池產業競爭日趨白熱化,寧德時代狀告與長城汽車緊密聯絡的蜂巢能源“挖牆腳”,中創新航在廣州、江門連下兩城,億緯鋰能與惠州市政府合力打造千億級新能源產業叢集;比亞迪第17個產業基地落戶襄陽。
鋰電池市場已經從藍海市場進入了紅海激戰。
本次冬奧會,中石化設有4座冬奧加氫站,還把氫能作為公司新能源業務的主要方向,“十四五”期間將規劃建設1000座加氫站。
氫電池的發展給動力電池產業的競爭又添加了更多的不確定性。
喝進的是水,排出的是氫氣和氧氣,多好的清潔能源,符合人們對低碳的需求,符合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只是目前仍然要依賴化學能源產生電力來電解水,或透過化學能源提煉氫,這些過程都會產生汙染物的排放,從本質上還沒有達到低碳排放的目標。
雖然過程是曲折的,但結果肯定是美好的。
早在2015年,日本豐田就開放了氫能源專利,一方面為了做大市場,擴大對氫能源汽車的需求,另一方面豐田仍有氫能源技術的底牌握在手裡,到時不愁沒有用武之地。
類似於特斯拉在2014年,免費公開了所有的電動汽車專利技術,讓中國電動汽車的新生力量群雄並起、歡呼雀躍,但特斯拉一直是行業的NO.1,沒有哪個品牌能撼動其分毫。
氫能源汽車的普及只是時間問題,可以預見在幾年之後,世界氫能源汽車的第一品牌應該非豐田莫屬,而誰能夠在氫電池中分到一杯羹,取決於誰能佈局更快,更精,更專。
除了氫電池這一清潔能源外,不得不說另一個大家既愛又恨的新能源,核能。
核能目前主要用於發電,但核電池已成功地用作航天器的電源、心臟起搏器電源和一些特殊軍事用途。
我們對於核能的擔心來源於它的輻射,切爾諾貝利的封閉,福島核事故的發生,加上媒體的渲染,讓人們望核生變。
但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現在是自然界生態最好的地方之一,很多大膽的年輕人偷偷到裡面拍照,嬉戲;福島核事故後也沒有人因為輻射導致了死亡或罹患輻射病。
在中央臺的走進科學裡,說自然界本身就是充滿輻射的世界,土壤、空氣、食物的輻射無處不在,每年能有0.2-0.5個單位左右的輻射,坐飛機每小時有5個單位的輻射,特別是做一次CT能有10個單位的輻射。
而在核料堆放的房間裡,測到的數值只有每小時0.3個單位,採訪人員與工作人員都沒有戴面罩就在裡面聊天。
相比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的開採,爆炸和坍塌事故已殺死了成千上萬人,核能算是非常安全的能源了。
核電池具有體積小、重量輕和壽命長的特點。
一枚硬幣大小的核電池,其電力是普通化學電池的100萬倍。
以後可能跟科幻片裡的鋼鐵俠一樣,一輛汽車或個人飛行器裝上一個巴掌大小的核電池,終生不用充電,從車裡、從身上拿出來,還可以給家裡提供所需的能源供應。
人云亦云,非吾強項。在繁雜的資訊中,有一種直插心靈的碰觸,正是本號存在的意義。學生任何觀點,並非買賣推薦,皆是與各位師傅探討研究市場的方法,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