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
雨
水
雨水,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個節氣,今年該節氣時段是從2月19日開始,到3月4日結束。雨水節氣前後,春天萬物開始萌動,初春乍暖還寒,空氣中寒溼交雜,氣候以多風多溼為主,流感、過敏性疾病和心腦血管疾病較為多發。雨水節氣如何健康養生呢? 應該注意些什麼呢?
起居養生
“春捂”防“倒春寒”
雨水之後空氣中水分增加,氣溫寒中有溼。這種溼寒的氣候對人體內臟和關節有一定的影響。大家不要過早減去外衣,應多捂一段時間,以緩慢調整身體的陰陽平衡,適應新的氣候條件。
對於“春捂”,需注意“捂”兩頭,即重點照顧好“首足”兩頭,重點“捂”頭頸與雙腳,可以避免感冒、氣管炎、關節炎等疾病發生。寒多自下而起,傳統養生主張春時衣著宜“下厚上薄”。彆著急解下圍巾、換下高領衫,避免脖頸暴露在風寒中,做好腰背部和腹部保暖,避免受涼感冒,預防消化不良和寒性腹瀉。
當然,也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春捂”。比如一些內熱的人,如繼續“春捂”,很可能就會上火,還有一些本身身體很強健的人,也不用捂。
春天用艾葉煮水泡腳能散寒除溼、溫經通絡。取艾葉50克加水3000毫升大火煮沸後小火續煮5分鐘,放涼至40-50℃泡腳,同時按揉腳心上的湧泉穴不僅能放鬆全身,還可以調經活血、補充腎陽、改善睡眠。
及時使用吸溼劑、除溼包等保持室內乾爽,或可利用空調或專門除溼器抽溼,以免傢俱黴變、衣物溼冷致病。家中食品食物儘量放入冰箱,乾貨注意密封儲存,家中藥品除密封外也可考慮加入安全的乾燥劑。
飲食養生
健脾祛溼
春天萬物復甦,肝主生髮,肝木旺易克脾土,寒溼之邪亦最易困著脾臟,從而導致脾胃功能的下降。雨水飲食宜少酸增甘,多吃甘味食物,如山藥、大棗、小米、紅薯、土豆、南瓜、桂圓、栗子等,少吃酸味食物,如烏梅、酸梅等。同時宜少食生冷油膩之物,以顧護脾胃陽氣。
多食粥湯
粥類素來有健脾利溼、養胃和胃的功效,《千金月令》曰:“正月宜食粥”,“雨水”前後服用養生粥對潤和脾胃大有益處。
飲食保持中庸,吃熱飯熱菜,慎吃辣椒、白酒等,應該多吃新鮮蔬菜、多汁水果、性溫、性熱的食物為宜。可進食助陽生髮的食物,比如韭菜、蔥、蒜等。
運動養生
早睡早起
做一個勤快的人,早睡早起,多做舒展運動,利於氣機的調暢,如果晚睡晚起,會越發疲憊,不利於陽氣生髮。
不劇烈運動
早春不宜做過於激烈運動,以便讓肝氣慢慢和緩地上升,避免體內中氣消耗太過而使肝氣失控,出現上火徵兆。站樁、調息靜坐和八段錦都是不錯的選擇。
不生悶氣
喜樂的心乃是良藥。雨水節氣天氣無常,容易使人情緒波動,使人出現精神抑鬱、憂思不斷等表現,對健康造成較大影響。我們應儘量調整心態,做到心情恬淡、開朗豁達、與人為善。
音樂療法
《黃帝內經》記載:五臟對五音。其中,聲音輕快、明亮、向上讓人聽了身心愉悅,有調肝的作用。《春風得意》、《江南絲竹》、《江南好》……這些音樂都可以用來疏肝解鬱。
養陽強免疫
雨水過後,人體應順應春天陽氣生髮、萬物始生的特點,逐漸從“秋冬養陰”過渡到“春夏養陽”。
“艾”護
陽
氣祛寒
溼
艾條灸神闕、關元、中脘、脾俞、足三里等穴位,可以健脾祛溼、養生保健。
施灸時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穴位,約距離面板2-3釐米左右,以區域性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灸10-15分鐘,至面板出現紅暈為止,一天之中上午是最佳的艾灸時間。對於陽氣生髮緩慢的小孩兒,可以在以上穴位的基礎上,灸一灸身柱,促進孩子在春天的生長髮育。
年初工作比較繁忙,對於壓力較大的工薪階層而言,難免會有肝氣鬱結的時候。可以試試疏肝的運動。方法:掐腰,然後用雙手手掌分別沿著兩側肋骨走行的方向,從側胸、後背部向前下方推摩,這樣如此反覆推摩5--10分鐘,可以有效的刺激從這個部位循行經過的肝經、膽經、脾經和帶脈等經絡,就可以起到行氣疏肝解鬱、健脾開胃滲溼的作用。
摩中脘健脾胃
將手掌掌心(勞宮穴)附著在中脘穴上,以腕關節為中心連同前臂作節律性的環旋運動。 力量輕、保持頻率80~90次/分鐘為宜,時間應不少於5分鐘。以中脘穴區域性有溫熱感,並持續向腹內滲透為度。這樣既有利於促進消化、預防便秘,又有助於腹部的保暖,提高睡眠質量。
曬背拍背提振陽氣
雨水節氣陰雨較多,難得出太陽的時候要抓住機會曬曬後背的督脈。也可以適當拍打按摩背部可以提升陽氣。拍打手法是手指併攏,掌心部位中空,沿著脊椎向下拍打到腰骶部位,反覆幾遍。
趁著春天生髮的季節,
多練習站樁、八段錦,
清理體內的痰溼,
助陽氣生髮,
讓正氣更好地守衛身體。
讓我們一起為健康加油!
-END-
來源/市中西醫結合醫院
【來源:健康建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