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說過:“人們可以支配自己的命運,若我們受制於人,那錯不在命運,而在我們自己。”
今天,和大家從心理學的角度,聊聊工作的真相。
01閒著很難得到持續而強烈的快樂
冬奧會開幕那幾天,最火的一個男人當屬張藝謀。
冬奧會開幕式,張藝謀把中國五千年文化極致的浪漫一一展現在世人面前。讓世人感受到中國的自信和強大。
為了呈現這種極致浪漫的盛宴,張藝謀做了多少努力呢?前兩天看到這樣一則新聞:張藝謀凌晨4點想到冬奧會的點火方案,興奮得睡不著。說的是,2020年8月,冬奧會開幕式點火儀式創意會上,張藝謀激動地說:“說了很多小火大火的方案,凌晨4點我突然想到插火炬的方案。”
“雪花就是利用凹凸觀念卡合上的,那火炬也可以直接卡上去,這是全世界第一次。”
在《宿命——孤獨的張藝謀》這本書中,作家周曉楓這樣寫道:張藝謀是超級工作狂。
他每天兩點左右開始工作,連續工作十幾個小時,連續的事宜、連續的會議、連續的壓力……他無需任何課間休息。
每年初一,他休息,其他任何時間他都可能在勞動。
助手不堪其苦,只能仰天長嘆,因為張藝謀竟然晚上十一二點還要回工作室繼續勞動,馬不停蹄,這是他習以為常的節奏。
2008年奧運會時,他每天只吃一頓飯,只休息三四個小時,依然精神抖擻。
他常常開會到深夜,搞得助手只能給會場所有參會人員群發簡訊:
“哪位好心的同志勇敢站出來,跟導演說一聲,讓咱們去吃晚飯吧。”
身邊合作多年的人,沒有人見張藝謀打過哈欠。
他研究劇本,討論方案,宵衣轆食,直到身邊的人都累得人困馬乏,他的兩隻眼睛還像探照燈一樣來回掃射,為剛剛得到的一個靈感興奮得手舞足蹈。
心流,是心理學上的詞彙,指的是一個人在行動和創造時,那種全神貫注、樂在其中的心理現象。
胡吃海喝、玩手機看電視,能夠得到愉悅的感官感受。而躬身入局、主動出擊,才能得到新的幸福體驗。
人生最好和最壞的體驗,都不是在荒廢光陰中得到的,而是在專注中得到的:要麼專注地愛一個人,要麼專注地做一件事。
02恐懼來源於我們的想象
我們內心的恐懼和壓力,到底有多少是事實本身所致,又有多少是我們內心的想象投射而來的?
我的答案是:對於我們普通人而言,不管是工作中還是生活中,真正稱得上恐懼的事情,其實並不多。
最大的恐懼,來源於我們內心的焦慮和不安。
而消除恐懼的萬能公式,一直是也永遠是:問自己,這件事最壞的結果是什麼。
如果必須面對最壞的結果,我要面對這個結果,做什麼樣的打算。接受事實,保持內心的平靜,想辦法改善最壞的結果。
舉個例子。
2018年,美國長臂執法,在加拿大機場逮捕了孟晚舟。地球人都知道美國這齣戲背後的惡意。
孟晚舟被捕後,又被保釋,被戴上電子腳鐐,“軟禁”在加拿大。放在你我身上,肯定要絕望死了。
但孟晚舟對父親任正非說,她做好了持久戰的準備,如果一直回不了中國,那她就在“獄”中讀個博士出來。
孟晚舟是甲狀腺癌患者。但她每次出庭,都面帶笑容,從容不迫,步伐鏗鏘,用身體語言向所有關注她的人傳遞這麼一個資訊:
“我已做了最壞的打算,我也在盡最大努力改善最壞的結果。”
她不畏恐懼的心態,不僅滅了敵人的氣焰,而且讓我們安心。並最終在祖國的不放棄和華為的不屈服中,如期歸來。
對付恐懼的最好辦法,是想透一件事的前因後果,而後接受最壞的結局,盡最大的努力。
03人生最難受的是發生在內心的戰爭
春節長假裡,我接受最多的兩類傾訴,一類是家庭婚姻,一類是工作選擇。而這兩類問題的根本,又是一致的:
在傾訴者的心靈地圖上,正發生著激烈的戰爭。
有個女讀者給我留言,說她原本和單位一個同齡的女同事,關係很好。但不久前,她升職了。女同事忽然就遠離了她,而且還到處散佈她的壞話。
她想警告女同事,嘴下留德,但又怕傷了和氣。她想忍耐,但總有人給她私下說,女同事如何詆譭她。這件事兒的表象,看似是女同事惹是非。
但真相是,給我傾訴的女讀者,因為缺乏決斷力和領導力,而陷入了內心的戰爭中:既然她都升職了,比女同事高一級了,格局也要大一些。
要麼,不理她,無視她,就當她不存在,幹好自己的事兒,繼續往上走。
你走得足夠遠,站得足夠高,那些看不慣你的人才像死了一樣銷聲匿跡。
要麼,把她單獨約出來,敞開聊聊,找到問題癥結,堵住她的嘴。你現在比她高一級,是她的領導,還治不了她?
人生沒有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選擇沒有兩頭甜,好人心要狠一點。
左右為難,左右為難,忐忑不安,忐忑不安,一輩子就在唯唯諾諾中耗盡了。
04別拿過去的痛苦懲罰今天的自己
春節放假前,很多朋友都許下了宏願:春節,我必須要好好補補覺——結果每天熬夜到凌晨;
春節,我必須要看完一本書——結果看了第一頁就再也沒有翻開;春節,我必須要好好陪陪家人——結果只顧和狐朋狗友說大話吹牛皮……
現在,馬上就要上班了,很多人在追悔莫及中長嘆:
“曾經有7天長假擺在我面前,但是我沒有珍惜,等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塵世間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此。”
“如果上天再給我一次機會,我一定會對7天長假說出那三個字:‘我珍惜’。”
親愛的朋友啊,壓死駱駝的根本不是最後一根稻草,而是它揹負了太多昨天的稻草。
春節本來就是開心放鬆的,何必給自己設定那麼多“必須”,更不必在懊惱和自責中,浪費掉嶄新的今天。
其實,客觀來說,春節7天,和接下來的7天,並沒有太多不同。
接下來的日子裡,你不慌不忙地做好自己,按時休息,每天讀10分鐘書,對家人多些耐心,一樣是棒棒滴。
最笨的人,才用過去的錯誤懲罰今天的自己。聰明的人,都深諳佛陀這句話的深意:活在當下。
05不是別人傷害了我們是我們的願望傷害了自己
工作中1%的煩惱,來自於工作的難度,99%的煩惱,來自人際關係。
而人際關係的所有煩惱,基本都可以囊括為一句話:對別人期待過高。
因為對領導、同事和合作夥伴,缺乏契約精神,摻雜太多感情的期待。
一旦對方只講規則不談人情,或者對我們的態度比我們想象的要差,我們就會認為自己受到了傷害。
其實,對方一直都是那樣的人,而工作本質上是不太講情的地方。
降低預期,做好自己,才是清醒。
為什麼有的人“幹啥啥不行,跳槽第一名”?因為,能力不行,又想得太多。
不再期待別人的長情和改變,是成年人讓自己變好的第一步。
06再糟糕的事情也有積極的意義
在報社上班時,一位領導曾對我說過一句話,讓我受益匪淺:沒有失敗的採訪,所有采訪都是你今後寫作的素材。
後來,這位領導不幸去世,但他的這句話,至今還影響著我。
每當我的人生陷入困境時,我都會安慰自己:沒有糟糕的事情,只要我能從這糟糕裡,打撈出真實且勇敢的自己,我就賺了。
懷著這樣的心態去看待身邊發生的每件糗事、壞事和爛事,總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我們不歡迎悲傷,更不必謳歌苦難。但如果事兒來了,我們就必須迎戰。而打過仗之後,我們也不再是原來的我們。
恰如這兩年的疫情,讓我們太多人舉步維艱,痛苦不堪,跌落困境。但我們學會了侷限求生,並在這洶湧的病毒肆虐中,懂得了敬畏和修行。
我深諳一點:人性的弱點是,因為害怕困難,而特別害怕開始。人性的優點是,因為已經開始,想要更大的成就感。
工作,是謀生的手段,也是修行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