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時候,喝茶確實需要加鹽。《茶經·五之煮》裡記載:“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初沸,則水合量調之以鹽味,謂棄其啜餘。”
由此可見,這鹽不僅要加,而且還很講究時機。要在水第一次沸騰之時,把鹺簋中的鹽花加進去。後面陸羽還補充了一句,意思是加鹽的量也要控制好。加得太多,也會奪了茶味。
鹽單是鹹味麼?
茶中加鹽,倒不是古人的任性之舉。細細分析,其中確實有合理性。很多人認為,鹽的作用就是使食物變鹹。其實,遠遠沒有這麼簡單。首先,鹽對於提鮮有著神奇的功效。我們生活中,大致都有這樣的經驗。當肉與鹽一起烹調時,便產生了一種類似於味精的味道。因為燒肉時,蛋白質被分解為氨基酸。
氨基酸與鹽裡面的鈉離子相互作用,就生成了味精的主要成分穀氨酸鈉。而茶中,也含有豐富的氨基酸。茶中加鹽,便會發生上述的化學反應了。喝茶,你放鹽了嗎?同時,鹽還是一種消化酶的啟用劑。比如我們吃饅頭,幹嚼的話要過一會兒才能吃出甜味。可是如果你吃上一口鹹菜再嚼饅頭,甜味很快就出來了。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人覺得饅頭和榨菜算是絕配。
其實在做西紅柿炒雞蛋時,鹽的重要性甚至大過於糖。這道菜雖然是酸甜口,但是鹽卻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即使放再多的糖,最後起鍋時也要點上些鹽調味。因此,民間也才有了“無鹽不甜”的說法。臺灣地區吃楊桃、芭樂等水果時要沾鹽,也是這個道理了。
什麼茶能加鹽?
唐代製茶工藝不甚成熟,茶湯中苦澀度較高。這樣一來,鹽就成了茶不可或缺的伴侶。像黑茶,茶湯比較厚重,且新茶苦澀度較高。喝這種茶時,鹽就有了用武之地。以小編個人的經驗,飲用六堡或茯磚時適當加鹽,茶湯會給人一種驚豔的感覺。泡茶與做法,其實很多地方相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