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長興新聞網
“數讀”兩會
過去五年,是長興發展程序中極不平凡的五年。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經濟前所未有的下行壓力及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長興在創新實幹中砥礪前行。五年,長興取得了哪些成績,接下來又將如何奮發努力,爭取更大的成就?翻開政府工作報告,我們踏著奮進的步伐,一起向未來!
過去五年成就
2021 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01.4億元,年均增長7.4%
財政總收入在全市率先破百億,2021年達146.9億元,年均增長13.2%,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82.8億元,年均增長12.7%
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突破1500億元,簽約億元以上專案585個,開工、竣工億元以上產業專案分別達608個、568個,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590.2億元
招引高層次人才1200餘人,大學生及其他各類人才5.8萬人
生態環境公眾滿意度連續五年全市第一,PM2.5濃度均值從2016年的43微克/立方米降至29微克/立方米,空氣優良率從77.7%提升至90.9%
全國縣域經濟競爭力百強縣、投資潛力百強縣、創新百強縣、綠色發展百強縣、營商環境百強縣排名分別晉升至第30位、第8位、第12位、第28位、第9位
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68444元、42110元,收入倍差由2016年的1.71縮小至1.63
展望未來五年
築牢“富美長興”產業基石 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200億元,躋身全省縣域10強,人均生產總值超過15萬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超過120億元。規模以上產值突破500億元。打造省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2.0版示範樣本,加快“產業大腦+未來工廠”、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等建設,高質量創成國家創新型縣、省可持續發展創新示範區,創新指數進入全省前十。發展高層次開放型經濟,拓展“一帶一路”、RCEP等新興市場。
創優“富美長興”生活品質 持續提升民生“優享指數”,更好滿足群眾全生命週期公共服務需求。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8.5%,收入倍差穩定在1.6以內。深入推進新時代城鄉義務教育共同體建設,建成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打造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深化“三醫聯動”“六醫統籌”改革,加快構建優質高效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扮靚“富美長興”環境顏值 做優主城區,統籌抓好城北片區配套最佳化、城南片區活力提升、高鐵東片區戰略謀劃和城西片區聯動發展。做精小城鎮,提升配套功能,注重產城融合,更高品質打造連線城鄉的“最美客廳”。深入實施農業“雙強”行動,推進“百千萬”永久基本農田集中連片整治,梯度建設農業產業化平臺,創成國家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完善源頭預防、過程控制、損害賠償、責任追究的生態環境保護體系。
彰顯“富美長興”人文風采 加快省公共文化服務現代化先行縣建設,打造“15分鐘品質文化圈”。持續擦亮“和文化”道德品牌,建好用好“新時代文明實踐15分鐘服務圈”,不斷提升全民文明素質和城市文明水平,在全國文明城市中爭當典範。實施全民健身計劃,打造社群“10分鐘”健身圈。
打造“富美長興”硬核保障 統籌推進“縣鄉一體、條抓塊統”、“大綜合一體化”行政執法等各領域改革,高水平建設整體智治的縣域樣板。最佳化“一中心四平臺一網格”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完善村(社群)治理機制,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共享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建成平安中國示範縣。
2022年目標
地區生產總值增長8%以上;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3%以上;
財政總收入增長8%,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8%;
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其中工業性投入增長10%;
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速高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5 個百分點;
研究和試驗發展經費支出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3.45%;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
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餘額增長18%;
實到外資3億美元以上;
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降低率、單位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率、萬元生產總值用水量降低率、固定源主要汙染物排放強度等約束性指標達到上級要求;
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以上、8.5%以上。
製造業轉型提升:堅持智慧汽車及關鍵零部件產業“鏈長+鏈主”協同發力,充分發揮吉利整車帶動作用,規模以上產值實現倍增。深化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深入實施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2.0版,推動重點企業開展數字化深度改造和中小企業數字化基礎改造,全面推進工業全域治理,盤活工業用地3000畝以上,為企業減負30億元以上。
內生動力培優做強:狠抓招大引強,著力招引成長能力強、帶動能力強、競爭能力強的龍頭專案、“鏈主”企業、燈塔工廠。加快專案投產達產,完善專案全生命週期管理,新開工、新竣工億元以上專案均達110個以上。推動縣域商業體系建設,培育消費增長新熱點。完善縣鄉村三級物流配送體系,深化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建立,旅遊收入、接待遊客和過夜遊客均增長10%以上。
科技創新攀高賦能:加快科技企業“雙倍增”,招引科技型中小微專案70個,引導企業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比提升至60%。深入實施引才計劃、萬人計劃等重點人才工程,引進大學生1.8萬人以上,引育技能人才1.3萬人次以上。深化“太湖科技板”2.0試點,放大科創基金效應。
改革開放全面深化:迭代升級、增量開發一批管用實用好用的重大應用,推動實踐成果上升為理論成果、制度成果,全力爭取省最佳應用和改革突破獎。鼓勵企業搶抓RCEP實施機遇,拓展東盟等國際市場,積極對接自貿區、進博會等外向型經濟發展平臺。紮實開展東西部協作、對口支援、對口合作及山海協作,創優“湖羊致富”等對口工作品牌。
美麗長興增色添彩:持續攻堅藍天保衛戰,加強PM2.5和臭氧協同治理,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高標準開展淨土保衛戰,推進塑膠汙染治理,打造省級高標準生活垃圾分類示範小區10個以上、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示範村4個。科學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加快重點行業節能減碳改造,節能1萬噸標煤,二氧化碳減排2萬噸。
共同富裕可見有感: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造茶葉、湖羊兩條產值超10億元的現代化農業全產業鏈。低收入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萬元以上,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增長10%以上。新時代城鄉義務教育共同體覆蓋率達100%,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深化醫聯體、醫共體建設,統籌推進健康村鎮建立。
社會治理創新創優:大力推進“四治”融合,全面完成“一戶一碼一平臺”改革試點。全面落實疫情防控各項措施,加強疫苗接種。打好安全生產綜合治理三年行動收官戰,築牢糧食安全底線,積極穩妥推進耕地“非農化”“非糧化”整治。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鬥爭。
編輯:張彪
本文來自【長興新聞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