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越劇戲迷都知道,袁雪芬是越劇歷史上卓有成就的藝術大師,她主攻旦角,創立了獨樹一幟的袁派藝術,她一生創造演繹了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成為許多人爭相學習模仿的偶像,然而一個令許多人疑惑不解的事實是袁雪芬從來沒有收過徒弟。
這樣說可能也不全面,事實上,戚雅仙、金採風、呂瑞英、朱東韻、方亞芬等都曾是袁雪芬的學生或徒弟,袁雪芬或多或少都指導過她們,特別是當今越壇傑出的袁派傳人方亞芬還是袁雪芬手把手帶教出來的呢!
然而如果按梨園界的常規,只有徒弟對師傅叩過頭,也就是舉行過拜師儀式的才算師徒的話,袁雪芬一生確實沒有舉行過任何拜師儀式,她沒有這種意義上的徒弟,這是為什麼呢?袁雪芬為什麼不願收徒弟呢?盼望“桃李滿天下”難道不是大多數戲曲名家的心願嗎?
袁雪芬1922年3月出生在浙江嵊縣西鄉杜山村一個貧困的鄉村教師之家。
11歲那年,村裡來了個越劇戲班,聽說學會演戲賺錢就能分擔家庭重擔,早熟的袁雪芬便萌發了進戲班學戲的強烈願望。
於是她不顧父親的反對,只拿一把扇子,獨自一人離家,就到三里外的四季春班學戲了。
科班生活很苦,師傅打罵家常便飯,但袁雪芬人小鬼大,學戲很快。進科班六個月,袁雪芬和師姐們剛剛學會兩臺半戲,就穿上行頭登臺為班主賺錢了。
1936年春末。袁雪芬隨四季春班從紹興、蕭山來到浙江省城杭州,在清河坊的老國貨商場演出。
由於科班裡十八、九歲的一批師姐在紹興一帶演出時大都被財主侮辱、霸佔了,留下的也一蹶不振。老闆和師傅商量後,就把十四歲的袁雪芬推上去掛了頭牌。
袁雪芬雖然已在科班學演了三年戲,但師傅只不過教了些最基本的東西;以後又都是在農村和小城鎮轉,沒見過大世面,因此掛上頭牌,袁雪芬不僅沒高興,反而感到壓力山大。
為了在藝術上有所進步,頂起這塊“頭牌”,袁雪芬就在戲班請來的名演員演出時偷偷地看,把唱腔、表演上好的地方,偷偷地記在心上。
那時候,戲班有“同行是冤家,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陋習,名演員是不肯輕易教戲的。
有的名演員不但不肯教,還故意在臺上刁難年輕演員,臨時改編臺詞或拖延劇情,讓人在臺上尷尬不已,顯擺自己。
在兩個多月的演出中,天天日夜兩場緊張演出,餘下的時間裡,袁雪芬就逼著自己發奮努力,抓緊一切機會認真地學、背唱詞和臺詞。
但畢竟是“偷學”,似乎有點“名不正言不順”,袁雪芬終日處於擔驚受怕的狀態中,明明受了捉弄也不敢吭聲,無處“伸冤”,只好偷偷地哭一場。
有一次哭累了倒頭便睡,受了風寒,發高燒一直不退。最後折騰了兩個月,才算把命揀了回來。但經過這一場大病,人瘦得脫相,記憶力也大不如以前了。
重新回到戲班的袁雪芬,只能演些次要角色和配角了。
袁雪芬很著急,但知道著急沒有用,只能慢慢恢復。於是袁雪芬只有更加註重“自學”,才有可能趕上來。
為此袁雪芬在心裡發誓:一定要做個有藝有德有文化的人,以後絕不拜這些“名演員”為師,將來即使成了名,也決不傲視後輩演員,更不會“捉弄”後輩演員。
1938年袁雪芬隨戲班來到上海。此時的上海成了冒險家的樂園,有錢人的世界,市面畸形繁榮,越劇受到異乎尋常的歡迎。
袁雪芬已有“小王杏花”之稱,藝術上正處於上升期,受到不少寧、紹籍錢莊幫和有閒太太小姐的追捧。
但是袁雪芬卻與眾不同,她從其他姐妹的遭遇上看到了世道的艱辛和險惡,就抱定一個宗旨,不與世俗同流合汙,保持做人的尊嚴:“過房娘”不拜;堂會不唱;請客送禮不去、不收;另外,既然自己沒拜過師傅,當然也就不會收徒。
袁雪芬把自己打扮成一箇中年婦女的模樣,臺下素面朝天,梳一根長辮,穿布衣,吃素食,拒絕一切應酬,只關心與越劇藝術有關的事,自覺踐行著“清清白白做人,認認真真演戲”這條父親給她立下的準則。
為此,不知有多少人嘲笑諷刺袁雪芬“老土”、不領“市面”,但袁雪芬就是這樣我行我素,潔身自好,堅持走自己的路。
後來二十歲的袁雪芬在大來劇場舉起越劇改革的大旗,並獲得空前成功,無不與她這種遠見綽識和非凡勇氣有關。
就是在大來劇場演出期間,“班底”演員隊伍中有個十四歲的小姑娘,她覺得袁雪芬大姐演戲認真,表演穩重細膩,唱腔韻味濃郁,就刻意模仿袁雪芬的表演和唱腔。
由於她經常與袁雪芬同臺演戲,一個演姐姐,一個就演妹妹;一個演小姐,一個就演丫環。近水樓臺先得月,漸漸真的也就與袁雪芬有幾分相似了,觀眾親切地送她“袁派小花旦”的稱號。
不久就有劇團請她去擔任主要演員。小花旦進了大劇團,藝術視野更加開闊,不久就獨擋一面,自組劇團,在袁派基礎上求變求新,形成了自己的流派。這個小姑娘就是後來的越劇戚派創始人戚雅仙。
戚雅仙一直在心裡將袁雪芬視為自己的藝術引路人,袁雪芬也經常關心指導戚雅仙,她們是沒有拜過的“師徒”。
其實,袁雪芬雖然沒有收過“徒弟”,但凡有人願意向她學習求教,她總是來者不拒,誨人不倦。後來從袁派又蛻變出呂派、金派、張派,無不與袁雪芬的胸懷和精神有關。
遠的不說了,2003年,江蘇省淮劇團的青年演員陳澄第一次主演淮劇《祥林嫂》,她自然產生向舞臺上第一個“祥林嫂”袁雪芬學習請教的想法,袁雪芬欣然接受,陳澄曾五次登上袁門,袁雪芬悉心指導她。
彩排那天,袁雪芬又不顧年邁體弱,親自到江蘇泰州為陳澄“把場”,做了一次“跨界”老師。陳澄很感動,說袁雪芬是她一生難忘的、沒拜過貼的好老師
至於當今最優秀的袁派傳人方亞芬從1985考上上海戲曲學校越劇班後,就得到袁雪芬的精心栽培,取得長足進步。
袁雪芬手把手地將《西廂記》、《祥林嫂》等戲傳授給她,還教方亞芬怎樣深入到角色內心世界去創造人物的方法,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都關懷備至,使方亞芬從一名越劇演員成為備受矚目的越劇明星和表演藝術家,袁雪芬是方亞芬真正的恩師了。
但是方亞芬從來也沒“拜”過袁雪芬,袁雪芬當然也不需要她“拜”。
對此方亞芬說:她非常理解並尊重老師在過去時代形成的“觀念”,沒有必要要求老師改變,老師也不會改變。這樣也好,她與袁雪芬是一對“有實無名”的師徒,反而成就另一種新型的師徒關係。
如今袁雪芬已經離世,傳承袁派藝術的大旗由方亞芬扛起。方亞芬決定今後也不收“徒”,但會像她的老師那樣毫無保留地把袁派藝術的精髓交給每一位願意學習的“徒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