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國民黨軍隊的戰鬥力低下,在抗日戰爭中,儘管國軍不乏不怕死的英雄烈士,但多數都是極容易潰逃,所以一路打一路敗。
日軍是很看不起國軍的,包括後來參戰的美軍對國軍的整體評價也不高,哪怕是像新一軍這樣的精銳部隊,美軍顧問往往也只是稱讚國軍士兵的吃苦耐勞,但對國軍中高層軍官團卻非常鄙視。
然而很多人疑惑的是,在解放戰爭中,大量的國民黨士兵被俘後投誠或是主動起義成為了解放軍,同樣是一批人,卻在解放軍越戰越勇;甚至還有不少國軍士兵,尤其是基層軍官受過美軍培訓,軍事素質極高,反過來提高了解放軍的整體素質。
統計一下也不難發現,解放軍正規軍兵力從解放戰爭初期的100萬到3大戰役後的410萬,其中有一半都是原國民黨士兵。
而在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部分解放軍改編為志願軍入朝參戰。
要知道5年前,抗日戰爭勝利前夕,國民黨軍隊都能打出“豫湘桂大潰敗”,僅僅5年後,同樣是一批人,換了身衣服卻能在朝鮮正面擊敗美軍,這裡面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國民黨軍隊本身其實是能打的,被北伐戰爭中,一路打得北洋軍閥找不到北,有些還成為了光榮軍隊,比如第5軍和第18軍。
在抗日戰爭中,民族大義面前,國軍雖然整體戰鬥力低,但是在一些關鍵的仗上,一些精銳部隊,以及一些雜牌軍(比如川軍)打得也不含糊,但是卻依舊改變不了整體戰鬥拉胯的本質。
有些人認為是裝備差,這是一部分原因。但志願軍在剛入朝期間並沒有得到蘇聯的支援,拿的還是國內戰場繳獲的裝備和美軍打,裝備最好的也不過是日械,但在一二次戰役中卻依舊打贏了美軍,並且扭轉朝鮮局勢,這也就證明,裝備不是主要原因。
在軍事層面上,國民黨軍隊最大的問題就是組織能力。北伐時期的國民黨軍隊為什麼能打,很多人不知道當時國軍的基層動員和組織都是中國共產黨幫忙的,民間的宣傳和動員也是共產黨在幫忙,這是國共第一次合作的積極產物。
國軍士兵有理想,能動員,知道為什麼而戰,老百姓也支援,所以一呼百應。
然而當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後,共產黨和國民黨左派力量遭到徹底的清洗。於是國軍乃至整個國民黨的基層力量全部被摧毀,民間基層重新被地主階級掌控,軍隊基層沒了組織,就變成了混吃的兵油子,為了管理這些人只能使用最原始地方式,皮鞭和棍棒,此後國民黨軍隊就淪為了軍閥。
除去部分精銳部隊,軍官還能做事保持戰鬥力外,大部分軍隊和一群散兵遊勇差不多,有國民黨這身衣服就是國軍,沒有就是土匪。
抗戰期間,老百姓稱湯恩伯的軍隊為“蝗軍”,作惡的程度不比日軍差。
而對於一支軍隊來說,沒有組織就意味著難以調動。進攻時無法按照預定計劃推進,即便士兵在進攻時能做到不要命,但是卻是蠻幹;而撤退問題就更大了,一旦官兵聽到撤退,很容易產生消極情緒,而一消極就容易出現潰逃。
最典型的就是淞滬會戰後期,本來雖然形勢不利,但國軍整體還算有秩序,而一旦下達撤退命令後,各部隊就不斷呈現潰逃現象,一路跑到南京,無法沿路組織阻擊,導致南京來不及設防,而且進行防禦的也是從上海撤下來的潰軍。
這種現象從抗日戰爭,一直持續到解放戰爭結束,所以我們總能看到很多解放軍老兵在回憶時都會說:
“漫山遍野地抓俘虜”。
除了組織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失去民心,這裡的民心包括了國民黨軍隊自己計程車兵。
國軍士兵自己都不相信上級、不相信組織、更不喜歡當兵。
國軍友軍之間經常為了自己的利益相互出賣、拋棄,所以內部之間極其不信任。
而士兵的來源,報名參軍,除了小部分是懷著理想來的(這些人進國軍以後,大多也被腐化了),大部分只是因為家裡太窮,只能當兵混口吃的,至少餓不死;還有一部分人,特別是在抗戰中後期和解放戰爭後期,都是抓壯丁抓來的。
壯丁新兵如同囚犯,半路病死的餓死的打死的不計其數,1943年徵集的167萬人,有44%在抵達部隊前死亡或逃走;全面抗戰的8年中,抵達部隊前死亡的新兵人數達到140萬,相當於國軍自己公佈的在抗戰中的陣亡人數。
這樣的部隊能有戰鬥力嗎?這些人不知道為什麼打仗,甚至連敵人是誰都不知道就被拉上了戰場,打敗之後到了地方,沒吃沒喝只想活命,於是就用手裡的槍搶劫當地老百姓。
而當官的看待解放區的老百姓都認為是“赤化”的,甚至有組織地舉行屠殺,當成自己的戰績邀功。
這樣的部隊能獲得支援嗎?從上到下,從裡到外都不受支援的軍隊,那就應該是一支被淘汰的軍隊。
那為什麼同樣的人到了解放軍,或者志願軍又煥然一新了呢?
很簡單,人民軍隊有組織,隊伍官兵平等。國軍士兵在國軍過得是下等人的生活,是軍閥長官的私有財產,長官喝酒吃肉,士兵只能喝粥甚至還喝不上。
但是在解放軍,大家都是一樣,穿的一樣,吃的一樣,沒有打罵,開會討論還能說自己的意見。這種家一般的感覺是從未有過的,也是非常吸引人的。
連隊裡的指導員、教導員、政委會告訴你為什麼我們要打仗,敵人是誰,不是說敵人是日本人是美國人就打,要告訴你打仗是為了保護家人,保護你的土地,保護你的子孫未來,當你知道了為什麼而戰,你的戰鬥意志和能力就能發揮出來。
另外解放軍要教官兵識字掃盲,文化對於當時老百姓來說是“奢侈品”,會念幾個字在當時可是能炫耀的。
在解放軍裡,文字不再是上層階級的私有物,而且有了文化就能明白更多的道理,也更能明白當兵打仗到底是為什麼,戰場上也會具備主觀能動性,即便上級不下令,也能根據上級的命令揣摩出上級的真正意圖,從而主動出擊。
這也是為什麼在抗美援朝戰場上,我軍通訊能力極差,但卻能進行大規模分散穿插,相互之間沒有聯絡,也能具備近乎完美的默契。
而且最重要的還是,解放軍擁有民心,人民子弟兵是人民的軍隊,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規範了軍隊的形象和素質。
人民軍隊打天下是為天下的老百姓過上好日子,農民有田,工人有廠,而不是被日本人搶掠完後,在被國軍剝削。
當老百姓見慣了日軍和國軍的殘忍後,對人民軍隊為人民服務是沒有辦法不支援的,甚至還要送自己的孩子參軍,參軍就是光榮的。
“妻子送郎上戰場,母親叫兒打東洋”這句雖然出自抗日戰爭,但是卻也是人民軍隊一直以來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