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金丹丹 通訊員 錢佳芹
告別寒假,本週,新學期開始!
這個“雙減”後的第一個寒假,不少中小學的寒假作業都“變臉”了,有不少又有趣又有啟發的作業,有些作業還會讓你驚呼“腦洞真大”。
同學們結合自己的興趣,動腦動手,一起來看看大家的寒假作業成果吧。
杭州市丁蘭實驗中學八年級的一項社會學科專案化學習作業,是讓同學們調研70、80、90後對三胎生育的願望並形成如何促進人口的研究報告,並向政府提案。
杭州市丁蘭實驗中學社會備課組長黃璐介紹,在八年級的《人文地理》中,同學們瞭解了中國的人口情況,也對三孩政策產生了興趣。“同學們很好奇,為什麼我們是人口大國,還提出了三孩政策?這其實也是契合社會熱點的一個話題。希望同學們透過自己的調查、探究,去思考、總結,提出自己的想法,這也是提升綜合能力的一種不錯的方式。”
石佳瑞和鄧雅雯兩位同學趁著春節走親訪友的機會走訪了近30位親友,瞭解他們對三胎生育的願望。
“我們發現,影響人們生育三胎的原因主要有三個。”石佳瑞介紹。
“不少人覺得經濟壓力太大。現在養育孩子的生活成本和教育成本和過去不在一個層級,過去是‘生養’,拉扯大就行,而現在是‘培養’,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會給孩子報大量的課外班,小提琴、鋼琴、芭蕾、拉丁等課程層出不窮,文化課也不能落下,價格都不便宜。還有人提到了房價的‘摧殘’,生一個,兩居室可以住,生兩個,如果是同性,兩居室還能住,如果是一男娃一女娃,就得換3居室,不然到了青春期麻煩。除去養育成本,現在房價高,再生三胎肯定要換房,要背房貸。經濟壓力讓大多數的年輕人在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絕不輕易生孩子。”
另一大原因是時間精力不夠用。“有家長說,上班時間給了單位,下班時間給了孩子,只有半夜到凌晨是自己的,可是那會要睡覺。好無奈啊。孩子小的時候半夜換尿布、衝奶粉,孩子稍大後要學習輔導,結婚時要弄彩禮、嫁妝,都需要家長的時間、精力投入。一個孩子如此,三個孩子就更不用提了,相應的,夫妻之間的獨處時間和精力則會大大減少。”石佳瑞說,她們在調研中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70後會一門心思將全部時間留給孩子,而90後更自我,更追求自我的實現、獨處的空間,也更看重夫妻間的相處,80後,則處於兩者之間,拼命想要找平衡。
“我們還發現,當代的女性壓力太大,對生育越來越恐懼,很難輕易邁出那一步。” 石佳瑞感慨地說,在訪談中,不少女性都提及了產後抑鬱症、喪偶式育兒、婆媳育兒矛盾等社會話題,新聞報道的家暴、殺妻等駭人聽聞的事件,也被不少女性提及,連婚都不敢結,更別說生孩子了。“而且,多位女性表示,職場中也存在對女性的偏見。有招聘會把女性拒之門外,或者讓女性不要在入職的幾年內結婚、生子。這些壓力壓得女性喘不過氣來,結婚都成問題,又何談生子,甚至生三胎呢?”
歐佳緣、趙淇奧、劉徽怡、鄭鑫麒、周懿五位同學也發現,女性對生育三胎的意願比較弱。
“我們訪談了28個人(其中43%為男性,57%為女性),願意生三胎的男性比女性多出了9倍。大部分女性認為,相比男性,她們對家庭、對孩子的投入會更大,付出的時間、精力也會更多。婚後對孩子撫養任務的分配不均,很可能是影響女性生育更多孩子的因素。”
“放開三胎真能‘催生’嗎?”管珈瑄和詹雅丹兩位同學透過網路問卷和採訪形式對70後、80後及90後人群進行調研後,認為繼續生育“三孩”很大程度上要看政策給予的支援力度有多大。“我們認為,當涉及二胎、三胎時,夫妻的生育意願應結合自身條件,同時鼓勵生育的政策也應從多方面進行充分考慮,解決年輕夫婦後顧之憂,才能提高他們的生育意願。”
“在做調研的過程中,我們切實感受到了不少人的‘恐婚恐育’,也對三孩政策的認識更深入了,增強了我們社會實踐的能力和對社會的關注度。”石佳瑞告訴錢報記者。
同學們也嘗試透過自己的方式提出解決方案——允許彈性工作制、買房給予補貼、現金獎勵、稅收減免、女性產假延長、最佳化結婚政策符合女性需求等等。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路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