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
如果作為家長已經完成步驟1、2,那麼可以進入第三步:抓大放小。
主要的事情不放手,非主要領域鬆手,相信孩子的自主和自我管理。
場景二:抓大放小
到現在,我也沒有給孩子報鋼琴課。沒有特別的原因,就是覺得不用急。孩子們早就學會了用CD或者軟體來聽音樂,倒是不擔心耳朵不靈。
有次女兒看到同年級小朋友拉大提琴,特別感興趣,拿過來試試,非要我去給她買。我說,這不是玩具,你拉幾天沒興趣了怎麼辦?她非要。
行,我給自己打了預防針,租了一個大提琴,先三個月。老師說,最重要就是每天花時間,每天練。
萬事開頭難,她果然沒有天天練。催了幾次,我說,把琴退回去吧。她不肯。有次拉高興了,停不下來。我說,你記住這個感覺,花時間了,有進步了,是不是特別開心?
插播一句:有進步要使勁誇,讓她記住成功的甜蜜。後來我就沒有天天陪她了,有時候晚回家,在門口聽到她自己在拉琴,嗯,自覺了。到現在為止,快六個月了,說實話,我還是預著哪天她放棄。
沒關係,我一直說:這事情是你選的,拉到什麼時候都是你的選擇。中間我並沒有撒手不管,而是推著她嚐到進步的甜蜜。剩下的事情,看緣分。完全不指望她能拉出個名堂,只是小時候摸過,長大就不覺得古典音樂陌生。比拉不拉得好琴,更重要的是,是她知道,這件事情是她選的,由她決定走到哪裡。
不妨在這樣“非關鍵”非主要的事情上,委以孩子更多的信任。因為,父母給予信任的終極目標,是讓孩子心裡面長出自信。自信的人生,大大不同。很多人,一輩子都未能明白這個道理。
芬蘭課堂裡也有抓大放小,其實從孩子們的著裝、聽課姿勢就能看得出。沒有校服,想怎麼穿都行。孩子們的聽課姿勢,尤其是閱讀環節,你還以為自己到了動物園:躺著的,仰著的,從課桌上倒掛下來的,老師根本不管。可是你看他們的眼睛,還真是都在書本上,看得小臉發光。
中國家庭的抓大放小,可以從該穿多少層衣服,讓孩子自己知道冷熱開始。可以從不餵飯,孩子自己知道吃多少合適開始。這兩個方面,都出不了大錯,但是,能放手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有幾個?
在尊重差異、活出最好的自己這件事上,芬蘭老師曾經指著牆上的一張圖表讓我看。那是一棵樹,每個枝條上結出不同的果實,寫著不同的名字:領導力,勇敢,幽默,有毅力等等優秀品格,這是芬蘭目前非常重視的,成績之外的素養。其中有一個大紅心,我問老師是什麼?老師說:愛,最重要的東西。就算孩子什麼優點都沒有,她還有愛心。
愛,是最重要的東西。可能聽到這裡,會有家長抬槓,別太離地了,有愛心,就能去北大清華?品格固然重要,但是前途靠的是分數,不是品格吧?
家長也可以問問自己,抓大放小,自己心目中的“大”是哪些品質?
很多家長無法給予孩子信任,最深層的原因,正是因為對於前途的不確定,或者不相信好的前途不止一個,而產生深深的焦慮。當這種焦慮沒有出口的時候,就變成壓力,沉重地壓在孩子身上。
中國等不少亞洲國家,都是一考定終身,社會環境和文化,的確不利於信任鏈條的建立。相比之下芬蘭、德國等國家,為學生設計的出路,並不是一條窄道。
1970年代教育改革之後,芬蘭政府為中學畢業生提供多種升學途徑:學生考不上大學,芬蘭的技術學校,針對性很強,學生出來以後一樣可以找到高薪工作,甚至不比大學本科畢業生差。技校、職校之後,也可以選擇再考大學唸書。雖然並不是所有芬蘭父母都無所謂孩子上不上大學,但社會基本共識是有的。
2019年,34歲的桑娜·馬琳成為芬蘭女總理,也是世界上最年輕的政府首腦。她自己就是這種教育制度的受益者。高中畢業,馬琳的成績不好,上不了大學,這位未來的女總理在商店裡做收銀員,後來才回去讀了本科。她當上總理以後,回顧人生經歷,特別感謝芬蘭留有餘地、允許失敗的教育體系。
芬蘭目前也在大力推進“通向大學的替代道路”計劃,鼓勵非應屆畢業生、成績不達標的高中生額外進修。
在中國,除了上大學,退路比較窄,或者說看上去有點窄。所以,父母根深蒂固的焦慮就是:孩子成績不好,等於將來沒前途。在分數線面前,談論孩子的個性差異是奢侈的。
但是,如果我們把人生的競爭,想成更漫長的跑道呢?高考之後呢?大學畢業之後呢?找到工作之後呢?今天沒有哪位專家,哪位老師或者家長,能夠準確預言,未來社會需要什麼工種,需要怎樣的人才。
鼓勵孩子學習進步,爭取好的成績完全沒有錯,學習本來就是一場辛苦的,必要的勞作。但是,如果為了拉到某個分數線,抹殺掉孩子其他的潛力,與生俱來的愛好與興趣,那是令人痛心的,也可能是事倍功半的。長遠來看,剝奪了孩子漫長人生中,最珍貴的東西:如何成為他自己。
一組數字很有意思:中國校友網跟蹤了過去幾十年中國各省市自治區高考狀元去向,發現他們在學術領域建樹較多,但是登上胡潤、福布斯富豪榜的比例極少,省部級以上官員也很少。可以看到,高考狀元可能成為父母心目中期盼的成功人士,取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但所有“成功人士”中,大部分還曾經是學業平凡,甚至不是那麼理想的孩子們。
這裡絕對不是說,高考狀元沒有用。能夠成績拔尖,一定有過人之處。但我們衡量人生是否“成功”,或者說,讓孩子在人生這個更漫長,更沒有明確規則的賽場上,保持優秀的,很可能不僅僅是考到好分數的能力。
性格、常識、抓住機遇的能力,都比學習成績,起到了更加決定性的作用。任何一個送走過多屆畢業生的教師,都會告訴你,最後出人頭地的學生,很多時候並不是當年成績最好的那一個。“非智力因素”在人的成長過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相反,高考狀元,受不了戀愛挫敗,甚至自殺悲劇的也上過新聞。會愛的能力,真的不那麼簡單。
今天的中國,本科畢業生人數急劇增長,考上大學,不再能向過去那樣保障什麼。與此同時,新興職業、新興領域不斷出現,選擇的機會也越來越多。
相信前途是多元的,將來是掌握在孩子自己手裡的,這是焦慮的家長們需要不斷自我說服教育的。說到底,不妨再問自己一句:孩子究竟是父母的產品,讓父母有面子,還是我們應該幫助她們成為最好的自己,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道路。
最後,我們梳理一下這一節課的內容,回顧信任建立的過程:
1、趕走心中的完美小孩。
2、家長不一定是對的。當發現孩子的問題的時候,想想是不是自己的方法出了問題。
3、瞭解自己的孩子,不斷去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
4、抓大放小,學會等待,讓孩子自己生長
對於仍然不敢輕易相信孩子的家長,我想強調兩點:
在教育這件事上,中國家長的優勢,是比其他任何國家的家長都更重視、更下功夫,所以別擔心信任會過度,會放養放任,您不可能放到哪裡去。
第二,在建立信任的過程中,見到孩子的進步,要使勁誇,讓他記住這種感覺,這就是自信的生長。您也不可能誇過頭,孩子需要的鼓勵永遠不嫌多。我們這一代都是嚇大的,請讓您的孩子被誇著長大。
明日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