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構造運動型別的劃分,目前尚無統一的標準。根據新構造運動的力源及其直接造成的地表結果的效應,可分為垂直運動和水平運動。褶皺運動、斷裂運動、火山運動、地震活動等都是這種運動所表現的形式。
垂直運動
地殼的垂直升降運動是新構造運動表現最明顯、最易觀察和研究的形式,如河谷地帶的谷中谷現象、多級河流階地多級夷平面和多層溶洞。大面積地殼的升降運動往往是不均勻的。常見情況有中間抬升幅度大,邊緣相對較小,稱為大面積拱形抬升運動,若存在較大規模的斷裂,在隆起的過程中就會沿斷裂發生差異升降運動。我國太行山、華北平原和廬山等就是這種差異性斷塊運動的例子。
水平運動
板塊構造學說按古地磁、海底鑽探、海底熱流及海底地質等成果的分析證實了地球岩石圈板塊在作長距離的位移,其幅度以數百公里計量。現代地殼運動的測量結果也表明,地球表面的最大水平運動,其速度以單位cm/年計,而垂直運動速度以mm/年計。
水平運動在地貌上的反映一般沒有垂直運動明顯,容易被忽視。實際上水平運動在新地質構造中的表現十分普遍。如美國的聖安德烈斯斷層、日本的中央構造線、中國的郯一廬斷裂和海原斷裂。我國東部廣泛發育的地塹及裂陷盆地,則是水平拉張運動的產物。以及塔里木、準噶爾等斷陷盆地的形成,均為水平運動產生的擠壓作用的結果。
我是人文地質觀察,一個痴迷於天文、地理、文化的瘋子,關注我們,後續將分享更有價值和實用的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