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雨在文學史上下了一千年。
他為妻子做的詩,終究還是沒有讓妻子親耳聽到。讀到這裡時,我突然又紅了眼眶。
李商隱在遇到王宴鎂時,認定她便是此生的摯愛,於是便有了這千古名句: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婚後李商隱多年在外面奔波,山高水長,舟車勞頓,聚少離多,與愛妻多是書信聯絡。過去的書信,傳遞全靠人行馬載,山阻水隔,加上兵荒馬亂,真是家書抵萬金。送到不容易,收到更是稀罕。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由於家鄉路遠,蜀道難行,書信不達。851年,妻子王宴鎂病死家中,李商隱卻全然不知,一個秋夜,雨聲不停歇,他批完公文,已是深夜,窗外大雨傾盆,屋內燭光搖曳,寂寞的時候,嘩嘩的雨聲,強烈的思鄉之情湧上心頭。上封信妻子問他何時歸來,由於諸事羈絆,他遲遲定不下歸期。他思念家鄉,想念親人,西窗外的梅花,開了又落,幾載如是,妻子望斷秋水,苦苦等待,此時,她早已帶著遺憾歸去,而他卻全然不知。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然而,他不知道,他的妻子永遠讀不到聽不到他的這首詩,永遠不能聽他講巴山夜雨的情景,永遠不能和他共剪西窗燭了!
一抹朱弦新按曲。更遣歌喉細逐…
幼時讀夜雨寄北,感覺距離產生美,盼望親人相聚,共剪燈花,促膝夜話,是很美好的期盼。那時候,喜愛這首詩,有甜甜的感覺,雖然遠方的眷戀有些許悽美,畢竟是有期許的。待到後來讀了李商隱的故事,知道了其妻子王宴鎂辭世的歲月,李商隱作此詩的日期和背景後,再讀這首詩,每次都有深深的刺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