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總是被父母教育:吃飯前,要先洗手再幫忙端飯菜上桌;吃飯時,不可以先動筷子,不可以多嘴插話,不可以把筷子豎插在碗裡,不可以吧唧嘴,不可以看小說,不可以只揀自己喜歡的吃,不可故意浪費糧食;吃飯後,要幫忙把碗碟收回廚房;不吃飯的時候,餐桌上東西要擺整齊,不能放得亂七八糟……
圖 | @旺旺腸
這幾乎是以前每個中國人共有的童年記憶。小時候不理解,總覺得父母有些小題大做,後來長大了才明白:大人知道外面世界的樣子,但小孩子不知道,於是,父母把餐桌當成課堂,來教育孩子。
幫忙擺餐收桌,是要你學會主動,怕你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惡習;餐桌上的那些不可以,是要你學會尊重別人,養成謙讓、分享、惜物的品性,怕你長大後有自私自利、浪費揮霍、目中無人的行為……
截圖來源:上圖《黃金時代》;下圖《花樣年華》
父母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的“餐桌影響”,不僅僅養成我們的禮儀品性,還養成了我們為人處世的方式,讓我們成為今天的樣子。許多時候,依據餐桌來判定一個人,十有八九是不會出錯的,正如世界禮儀大師威廉·漢森曾說的一樣:善於觀察的人,只需一頓飯工夫,便可知你父母生活的背景怎樣,你的教育背景如何。
就像那些不動聲色的暖風帶來了春夏、改變了世界的顏色一樣,一日三餐循規蹈矩的“餐桌上的養成”,也在不動聲色中,途描著我們的底色。
《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是豐子愷第一幅公開發表的作品,也是他的成名作。友人散盡,夜色清幽,桌上壺盞,天上彎月,清淨的心境如泠泠琴聲在畫幅間流淌。
這是豐子愷友人相聚後的心境,更是豐子愷記憶的呈現。在《憶兒時》中,他曾寫到,父親喜歡吃螃蟹,每到七夕、七月半、中秋、重陽等節日時,父親總要在夜色昏昏時,移餐桌到白場上的月光下去吃,更深夜靜,一家人圍著一桌,談笑、看月,直到月落時光才散去。
月光下的風雅,是他生命裡揮不去的詩意,是很小的時候,父親在餐桌上給他上的第一堂美學課。這種自然之美,從一開始就長進了他的靈魂,所以他筆下的漫畫,總是有著宋元小令般悠遠的意境。
圖 | @桃桃醬|||
這就是“餐桌課堂”的有趣之處。它不需要正襟危坐,也沒有什麼大道理可講,可是許多東西,就這樣悄無聲息藉由食物傳遞給孩子,滲透了他的生命。這麼說來,每個人的第一堂課,其實都是在餐桌上完成的。
有位朋友,總是喜歡在餐桌上跟孩子玩遊戲。最常玩的,是隨手拿起一樣食物,或者指一指桌上的菜,問孩子像什麼或猜一猜是什麼味道的。漸漸地,孩子有了自己的主見和想象:一條海帶,是一條電影膠捲,吃進嘴裡,肚子裡就會演電影;飯菜的味道,要隔著影片哈氣給爺爺奶奶;搶著洗碗,說洗潔精的泡沫和濺起的水珠是星球大戰……
圖 | 方格兒
每次去朋友家吃飯,總會被她奇幻的想象可愛到。當然,在飯桌上搗蛋,也是常有的事,但是朋友不以為意,他說:“有的人也許希望孩子食不言、寢不語,規規矩矩就好,因為養起來省心嘛。但是我覺得,在餐桌上陪她玩,也是一種教育,寓教於樂,這種趣味對孩子的影響,也許更長遠。”
是啊,朋友把餐桌當成課堂,但他不想教給孩子繁文縟節,而是要教她做一個有趣的人。能在餐桌上發現趣味的孩子,長大後大概也能發現生活裡各種細碎的趣味,熱愛食物好好生活吧?
小小一隻餐桌,就是這麼神奇。它能把一個家黏合在一起,能把瑣碎變幻出星輝,更能呈現出一個家的溫馨氛圍。這隻小小餐桌上的文化,更是歷經幾千年演繹,早已成為個人日常生活中審美情趣和審美意蘊的表徵。
圖 | @lena的六月
早些年,我們總是在感慨古人對“餐桌美學”的要求高——要色澤美,還要香氣美;要味道美,還要形態美;要名稱美,還要器具美;要環境美,還要情景美……好像到了現代,這些東西已經離我們太遙遠太遙遠,遠得就像一個遺失的美夢,而餐桌,只是滿足一日三餐溫飽的站點而已。
但到了這幾年,尤其近一兩年,各大電商平臺的銷售資料,不容置疑、斬釘截鐵地告訴我們:餐桌美學正在旗幟鮮明地復興。
在網路如同空氣填充生活每時每刻的今日,各個社交平臺上曬美食的人越來越多——食材是自己仔仔細細從菜市場挑買的,食物是自己認認真真在廚房裡烹飪的,碗盤是自己貨比三家在網上購置的,餐桌是自己精心佈置的……對於那些對生活質量有更高要求的年輕人來說,生活就像需要精心完成的餐飯一樣不可辜負,而那些不愉快的情緒,都會被餐桌輕而易舉消解。
圖 | @lena的六月
漢唐美學、宋朝美學一類的詞語,越來越多出現在與餐桌有關的場景中。餐桌美學越來越流行,餐桌也終於開始掙扎著要擺脫“滿足溫飽”這一基本功能,被時代賦予更多“神聖的意義”。視覺與嗅覺、味覺平分餐桌上的秋色,人們用繽紛的食材、多彩的餐具,盡情展現著自己餐桌上的風景,也盡情展現著自己的審美和狀態。
這是我們所處的時代,餐桌上“新的秘密”。
餐桌的場景越來越多,被賦予的也越來越多,透過一頓飯、一隻餐桌,看到的也越來越多。有人看到了教養,有人看到了審美,有人看到了商機,還有人看到了一個時代……
你的餐桌,是什麼樣子的?你在餐桌上,又看到了哪些“秘密”?
資訊來源:誰最中國
責任編輯:小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