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小時候走路像螞蟻,長大後身體像泥蜂。記者近日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瞭解到,其領銜的一項國際研究最新發現,1億年前,有一類昆蟲奇翅蟲會隨自己的生長模擬不同動物,堪稱遠古時期的“超級演員”。相關研究成果已於刊發在國際地學綜合期刊《地球科學評論》上。
奇翅科被認為是緬甸琥珀中最奇特的昆蟲之一,最早僅在白堊紀中期緬甸琥珀中發現,隨後在巴西的早白堊世地層和美國的始新世地層中也有少量產出。但是,對於奇翅科的生活習性、系統發育關係和演化歷史一直極具爭議。
“我們基於中、美、德、斯洛伐克等國的100多塊館藏標本,利用光學顯微鏡、鐳射共聚焦顯微鏡、Micro-CT三維形態重建、幾何形態測量學、系統發育學等技術手段,對奇翅科昆蟲的形態、系統發育關係、生態行為等進行了綜合分析。”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王博研究員介紹說,在這些標本中發現了十多隻形態類似螞蟻的奇翅幼蟲,它們的體長3至5毫米,腹部觸角和腿都類似螞蟻。
透過對奇翅幼蟲的分析,王博發現,奇翅蟲小時候和長大後的行為不太一樣。“小時候的奇翅蟲沒有翅膀,整體的形態特徵非常接近緬甸琥珀中的原始螞蟻(蜂蟻類)。且這類奇翅若蟲的腹部有一定程度的收縮,類似螞蟻的柄腹。此外,這類奇翅若蟲的觸角和腿部的形態、比例也非常接近蜂蟻。綜合以上證據,顯示這類奇翅若蟲完美地擬態蜂蟻,即擬蟻行為在螞蟻起源不久就出現了。該發現是迄今為止最古老的確切的擬蟻行為證據,將擬蟻行為的化石記錄提前了近五千萬年。”
而對奇翅成蟲的研究顯示,它們的胸腹部變得很像蜂類的“細腰”,翅膀以及身體的形狀和大小,也非常接近當時的一種原始蜂類——長背泥蜂。王博解釋說,這次發現的奇翅蟲幼蟲和成蟲分別擬態螞蟻和蜂類,提供了目前化石證據中唯一已知的轉換擬態行為的證據,他推測:“奇翅蟲在成長過程中改變模仿物件,可能是為了嚇住天敵,最大限度保護自己。”
此外,王博和研究團隊透過對斯洛伐克館藏的一塊緬甸琥珀的研究,還在奇翅目身體及周圍發現了大量裸子植物的花粉,表明奇翅蟲很可能是一類傳粉昆蟲。這是目前在多新翅部(一類較低等有翅昆蟲的總稱)昆蟲中發現的唯一的傳粉證據。奇翅蟲所屬的網翅總目(包含蟑螂、螳螂、白蟻)在晚古生代和早中生代很繁盛,因此該發現也表明網翅總目可能是最古老的傳粉昆蟲之一。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張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