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年6月入了釣魚的坑,到現在差不多8個月的時間,在釣魚上的每一筆花費都做了記錄,截止到2月14號一共花了7968。主要是魚竿、各種裝備、配件、餌料等方面花的錢。
以前買東西,要麼淘寶要麼京東,根本看不起某多多。但是釣魚的東西基本全是上某多多買,質量差,物流慢,但是真便宜。便宜就可以放心折騰,經得起消耗,新手想玩的太多,沒人帶,全靠自己瞎摸索,交了很多智商稅,靠某多多才能保持比較低的試錯成本。
這幾個月的費用結構如下圖,主要是臺釣花得多,沒入坑以前,看很多人釣魚一排海竿陣,海竿看著也比光禿禿的手竿複雜,像是買不起的樣子,沒想到對我來說手竿才最費錢,也是智商稅交得最多的。
然後是路亞,都說路亞費錢,我感覺自己倒是沒花太多,竿跟輪子都是漢鼎、光威的入門套裝,也只會助投器+旋轉亮片。
悶竿是樓下鄰居帶我入坑,在江邊掛30~40g鉛墜,用大跑鉛悶竿釣,第一次跟他出去,就見他用這種釣法幹上來2條30斤的大青魚,心動得不行,也整了一套裝備,至今只出釣4次,上過一條魚。因為用的所有線組、鉤、竿架等都是加大號的,跟平時臺釣調漂的釣法不大通用,所以我單獨列了一下。
海竿是某多多買的3根便宜貨,經常見到河邊打海竿陣的人,好奇得很,於是也整了一套。基本都是翻板鉤+方塊餌,玩了幾次就沒意思了,無聊得很,沒技術含量,沒樂趣。搞不懂這種釣法為啥還有那麼多人喜歡玩兒,後面在這塊兒就沒點科技樹了。
接下來說智商稅,有些是純智商稅,更多的可能是對就我個人而言不適合,或者是在東莞當地不適合的裝備,變成了試錯的成本。
首當其衝必須是一上來就買的釣箱,必須全套,所有配件一步到位,結果這是所有買過的東西里面最沒用的。
光是把傘架、炮臺架、餌盤架、杯架這些外面的配件裝上去,我記得就花了一晚上,用鑽孔螺絲強行擰,第二天手都是紅的。配件全部裝完,空箱提著都費勁,而且外掛的配件還容易割傷腳。
用這玩意兒出釣,走到釣點就累了,展開各種裝備又要半天,別人都上魚了我還沒開始下竿,別人都回到家了,我才剛收拾好。長時間做釣吧,坐著又不舒服。
買的時候看著很好的功能,像抽水系統可以洗手,增氧泵好帶活魚,釣傘遮陽,伸縮腳適應地形,自帶夜釣燈,還能給手機充電,釣魚可能遇到的場景和需求基本都兼顧到了。但是萬萬沒想到,自己從魚塘入坑,最後卻成為了一名絕不去魚塘的野釣玩家,為娛不為魚,堅持隨釣隨放(除清道夫),不帶抄網,不下護,上不上魚看緣分,能不能拉上岸看天意。這套魚箱裝備不能說是一無是處吧,至少也是毫無卵用。
剛開始不會調漂,買得下面這些玩意兒,點波漂我還買了好幾套,確實能上魚,但是基本是抓死口,應該跟八字環到底區別不大。另外那個沒用過,太麻煩,還挺貴。
遇到小魚鬧鉤,總是提竿不中,以為自己提竿時機不對,買了這個刺魚器。但凡有個釣魚佬帶一帶,也不至於買這玩意兒。
剛開始不會開餌,買了下面這些玩意兒,第一個確實是免拌,開蓋就搓,帶比較濃的酒味。但是狀態非常差,沒啥附鉤性,魚也不愛吃,扔下去就停口。
另外的小麥和玉米,用過幾次,沒上過魚,不知道被酒精泡了多久,除了還是小麥和玉米的樣子,應該跟小麥、玉米沒啥關係了。
下面兩本書讓大家見笑了,至少證明我對釣魚的一片熱忱之心,如果哪裡說得不對的,希望各位大佬看在這份熱忱上多多包涵。
頭傘,用不上,戴著不舒服,夏天比不戴還熱。話說回來,怕雨怕曬也配釣魚?
蚊香,除蟲劑,沒啥用,出門之前抹點花露水,方便又好使
漁具揹包,跟釣箱一個得行的玩意兒,除了抖音跟某多多,沒見過誰背這個。
取水器,長了太麻煩,短了夠不著,沒打水桶好用。每次用完如果不把管道里面殘留的水處理乾淨,放久了還會有味道。
綁鉤器,剛開始用了一下,後面發現學會手綁居然比學會用這個更快,綁得更好還省線。
夜釣燈,不好帶,不好擺,新手把握不好落點,經常要調整。頭燈+夜光漂更好。
打海竿用的,也就入門那會兒有點用,多拋幾竿就用不上了。
浮漂套裝,常用的也就2~3支
路亞餌套裝,送的路亞鉗倒是有用,別的就算逑了,利用率太低,這個也是屬於但凡有人帶一帶都不至於買的東西。
最後是這個漁具盲盒,主要是出於好奇買的,這是毫無爭議的純智商稅,垃圾商家,赤裸裸的詐騙。
彈簧鉤,想著能提升餌料附鉤性,但是擋口,也可能是我沒用對地方。
自熱鍋,味道一般,不算智商稅,初衷是想著釣魚的時候可以持續作戰。後面發現用不上,靠上魚帶來的腎上腺激素,釣魚佬不用吃也不用喝,整這個耽誤上魚。
差不多就是以上吧,也不一定是裝備本身沒用,跟自身情況和當地環境還是有很大關係的,大家見仁見智。
最後想起來還有一個大坑,當初裝備太多,專門還買了一輛二手車,用來釣魚的時候隨便嚯嚯。現在手竿、滑漂、海竿、筏竿、路亞基本玩了一遍,找到了自己喜歡的,各種裝備化繁為簡,後面再更新換代,也用不上那麼多東西。平時開的車子後備箱也都能放下,這個魚車確實買的衝動了,大家引以為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