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家拜完年後,昨天帶著孩子從農村回到了城裡,不知道是不是換了個地方的關係,回到城裡後,孩子睡覺出現了小岔子。這兩天總是睡著睡著突然就大哭、不依不饒、怎麼哄都沒用,硬要哭夠了才能再次入睡。
想著孩子已經2歲多了,不存在還有什麼睡眠問題,想著可能是一下換了新環境不適應。結果今天下午開始,孩子就開始不愛吃飯、情緒不好、沒精神,一檢查,居然是生病了。
對於孩子生病感冒,很多家長都覺得“太突然”,難以捉摸。其實不然,大多數時候孩子生病之前都會有一些預兆,睡眠就是最主要最明顯的徵兆之一。至於該如何從孩子的睡眠看他們的健康狀態,今天就來說一說。
孩子為什麼會出現睡著突然大哭發脾氣的現象?
“越是容易被忽略的問題,往往更容易造成大問題”。洞悉孩子的身體健康狀態並不難,看睡眠就是最直接的方式,一般來說只要孩子睡得好,身體發育就不錯;相反,如果孩子睡眠問題多,那麼家長就得引起警惕。
孩子睡醒了,可還沒睡夠產生的“起床氣”哭鬧
孩子一般都有“起床氣”,這是由於孩子還沒睡夠、接覺能力不足、睡眠被打斷引起的情緒煩躁、哭鬧的情況。“起床氣”不是天天有、不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更不會頻繁在一段睡眠出現,家長們很容易判斷。
孩子突然換了個睡眠環境,睡醒後沒有安全感產生的哭鬧
過完年孩子回到了平常生活的城市,睡眠環境的突然改變會導致孩子的睡眠發生變化。比如他們之前睡得踏實的時候突然睡得不好、夜醒增多、睡不安穩、睡醒哭鬧。等待適應後,短期之內就會緩解,不會持續太長時間。
孩子睡醒時,可能有身體上的不適,無法自行緩解產生的哭鬧
如果孩子已經開始有身體上的不適,在睡夢中或睡眠交替期,身體上的不舒服會導致他們非常難受、再次入睡困難,就會試圖透過哭鬧、發脾氣的方式緩解不適、尋求安慰,出現睡醒哭鬧、夜醒多、難以安撫的情況。
怎麼判斷孩子“睡不好”是睡眠問題還是身體的“求救”訊號?
當孩子開始睡得不好時,家長就要引起重視,首先要判斷孩子是短暫性的睡眠問題還是身體不適引起的。具體該怎麼看呢?下面“三看”法瞭解一下
一看孩子夜醒次數以及安撫難度
如果孩子只是短暫的睡眠問題(比如換了新環境不適應、分離焦慮等),一般來說夜醒次數不會太多、並且只要媽媽或爸爸安撫就能很快平靜下來再次入睡。相反,如果孩子連續幾天都睡不好,家長則需要引起重視,看孩子是不是哪裡不舒服了。
二看孩子白天精神狀態和進食情況
孩子在身體健康的情況下,即便出現了睡眠問題,他們白天的精神狀態和進食情況不會有任何異樣;相反如果孩子身體出現了問題,那麼不僅會體現在睡眠上,在精神狀態和進食情況上同樣也會有異樣。
三看孩子有沒有別的不適症狀
孩子身體不適時,他們也會細微地表現出其它異樣,比如不經意地鼻子呼哧、老喜歡用手摳鼻子、吃東西容易嗆到等。這一點就需要家長多加觀察,孩子睡不好的同時還伴有這些不適,那麼可能就是孩子身體發出的“求救”訊號。
不想孩子睡醒就哭,牢記3個睡眠要點
基本在1歲半以後,孩子的睡眠就會步入一個新的臺階,至少是能夠好好睡覺了。睡醒就哭,看似是一個簡單的“起床氣”,長時間這樣家長就不能光當做普通的睡眠問題看待,可能是孩子長時間被睡眠折磨,得趕緊想辦法解決。
要點一:避免“崩潰點哄睡”
孩子如果能夠在具有睏意的時間安然入睡,那麼他們入睡會比較自然舒適、不會有情緒問題、醒來也會心情愉悅。
可是如果孩子在非常困的時候還沒睡,過了犯困的時間點再入睡,這個時候的入睡是”崩潰式的“。雖說入睡會非常快、但會帶有脾氣不好、睡醒哭鬧、睡眠時間短的情況。家長儘量避免孩子在極度睏倦的情況下睡覺,提前半小時入睡最佳。
要點二:換了新環境,可以適當陪伴孩子入睡
在孩子換了個新環境入睡時,難免會感覺不適應、沒有安全感、內心恐懼,這時家長需要在短時間內適當地陪伴孩子入睡,以幫助孩子度過這個難熬的“環境陌生期”。
要點三:多關注孩子的身體狀況
在出現睡眠問題後,短期內家長就要開始對孩子的身體情況(比如精神狀態、進食狀態、每天的睡眠狀態、情緒等)多加關注了。一旦發現孩子有身體不適,及時想辦法應對,避免越拖越嚴重,孩子遭罪。
CiCi媽寄語:關注@CiCi媽媽說育兒,專注於育兒知識以及經驗分享。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要給CiCi媽點個贊並分享給更多的人!有任何育兒疑問,都可以關注並私信我,看到都會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