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神醫喜來樂》的朋友大都記得這樣一個情節:喜來樂僅用一粒花椒就解決了太監的牙疼病,受到慈禧的稱讚。
為什麼花椒有此神效呢?此法載於《本草綱目》附方中:“治蟲牙疼痛,燒酒浸花椒頻頻漱之。”
中醫說花椒
花椒是一個廣佈的品種,在我國東西南北部都有分佈。但是四川產的花椒最地道,是道地藥材。四川古有巴蜀之名,所以花椒常被稱為蜀椒、川椒。四川出產的花椒色赤、肉厚、皮皺、味烈,又叫大紅袍,這跟茶葉的大紅袍可不是一回事,它是一味很好的中藥。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將蜀椒和秦椒分列了兩個條目。蜀椒就是巴蜀的椒,是四川的特產。秦椒,指的是秦嶺一帶產的椒。現《中國藥典》已將蜀椒和秦椒統一在了花椒專案下,概括它們功效為溫中止痛、殺蟲止癢。花椒的果皮、種子、葉和根都能入藥。《本草綱目》的蜀椒項下,就寫到花椒果皮為椒紅,因為它的果皮色紅,所以叫椒紅。我們今天所說的花椒,就相當於《本草綱目》裡的椒紅,用果皮的部分,是常用的溫裡藥。
花椒性味辛、溫,歸脾、胃、腎經,具有芳香健胃、溫中散寒、除溼止痛、殺蟲止癢的功效,用於治療中寒腹痛、寒溼吐瀉、陰癢、溼疹、蟲積腹痛、手足厥逆、煩悶吐蛔、牙痛等病症。《本草綱目》記載:椒,純陽之物,其味辛而麻,其氣溫以熱。入肺散寒,治咳嗽;入脾除溼,治風寒溼痺,水腫瀉痢;入右腎補火,治陽衰溲數,足弱,久痢諸症。《神農本草經》:“主邪氣咳逆,溫中,逐骨節面板死肌,寒溼痺痛,下氣。”在傷寒大家張仲景的經方“大建中湯”和“烏梅丸”都用到了花椒,用它來溫中散寒。
筆者在跟隨雲南吳氏扶陽學術流派第四代傳人吳文笛副主任醫師臨床跟師學習時,發現他最擅長用的扶陽藥除附子、乾薑、桂枝、肉桂外,就是花椒,經常用於升舉三陰方和烏梅丸中,起到溫中止痛、散寒燥溼的作用,往往患者都能效如桴鼓。別看它小小一粒雖不起眼,但卻在中醫上得到廣泛的應用。除內服外,還可以外用。
花椒怎麼用
內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調敷或煎水浸洗。
1. 蜀椒湯(《備急千金要方》):治產後心痛,此大寒冷所為者,蜀椒二合。
2. 大建中湯(《金匱要略》):治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衝皮起,出現有頭足,上下痛而上可觸近,蜀椒三錢。
3. 椒梅湯(《增補百病固春》):治蟲積腹痛,四肢冷,面白唇紅,舌淡白;川椒三錢。
4. 治冷蟲心痛方(《壽域神方》):川椒四兩,炒出汗,酒一碗淋之,服酒。
5. 治飧洩丸(《普濟方》):蒼朮二兩,川椒一兩,上為強末,醋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食前溫水下。
6. 治齒疼方(《聖惠方》):川椒一兩(去目),搗羅為末,以好白麵丸如皂角子大,燒令熱,於所痛處咬之。
7. 治腎風囊癢方(《仁齋直指》):川椒,杏仁,研膏,塗掌心,合陰囊而臥。
8.椒紅丸(《聖濟總錄》):蜀椒,生地黃,上二味,先將地黃搗絞自然汁,銅器中煎至一升許,住火,候稀稠得所,即和前椒末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酒下三十丸,治元藏傷憊,耳聾目暗。
花椒的妙用
1.治牙痛:將花椒6克,陳醋100毫升加水煎煮,再去掉花椒,喝入口中含漱。
2.腹痛:將花椒3克,乾薑6克,香附12克加水煎服,每日兩次。
3.治蛀牙:將川椒9克於燒酒30毫升中浸泡10天,然後濾過去渣,用棉球蘸藥酒,塞蛀孔內可止痛。
4.治頑癬:將川椒(去籽)25克,紫皮大蒜100克研成泥,揉搓患處,每日1~2次,效果較好。
5.治婦女陰癢:將花椒、蛇床子各50克,藜蘆25克,陳茶一撮,炒過的鹽100克加水煎煮,微溫燻洗患處。
6.治痢疾:將花椒9~12克,紅糖15~20克加水煎服,每日早晚各服一次。
7.治受寒痛經:將花椒9~12克,生薑18~24克,大棗10~20枚加水300毫升煎服,每日一劑,分早晚兩次溫服。
8.治老年人病後腰痠腿軟:將花椒50克,小茴香20克混合後上鍋炒,再研成粉末,每日兩次,每次3克,用溫水服用。
9.治蛔蟲性腸梗阻:用麻油100~200克,置鍋中煎熬,投入花椒15~20克,呈微焦即撈出棄去,待花椒油微溫時一次服完。
10.治膽道蛔蟲病:用文火微炒30克花椒,9克烏梅,每日2~3次;或將花椒9~12克研成細粉,雞蛋1~2個,用植物油炒熟後服用,每日2~3次。
11.治雞眼:取花椒3~5粒,大蒜一頭,蔥白10釐米長,共搗爛如泥,塗於衛生紙上,敷於患處,膠布固定,24小時後取下,一般用藥1~2次即愈。
12.治腳癬:將花椒20克,食鹽50克加水2500毫升煮沸,然後以文火煎15分鐘,倒入洗腳盆燻蒸雙腳。至水溫稍降可再加一兩次溫水,接著泡洗25分鐘左右。最後將腳用溫水洗淨。每晚睡前泡一次腳。3日為一個療程,每一個療程更換一次花椒和鹽水,可止癢消炎。
13.治神經性皮炎:取鮮花椒葉適量,放入冷水中煮沸,洗敷患處,每次30分鐘左右,水涼可加溫後再洗,每日2~3次。
本文作者:唐菱梅
主治醫師,就職於雲南省昆明市尋甸縣中醫醫院內二科,2009年畢業於雲南中醫學院。從事內科工作10餘年,擅長於針灸、中醫養生,對肺病、脾胃病有一定的研究及豐富的臨床經驗。
責任編輯丨馬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