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除了初中以下的孩子,幾乎人手一部手機,閱讀資訊、文章、影象等方便了,而讀書的尤其是讀名著的少了。有人說:我每天堅持看書,但又記不住,對人生還有用嗎?
第一、先用“開卷有益”的典故來回答看書對人生的用處。
宋太宗趙光義很愛讀文史一類的書籍,他命文臣李昉等人編撰了一部規模宏大的百科全書。李昉等人花了7年的功夫,收集摘錄了1600多種古籍,在太平興國年間終於編成了共1000卷的《太平總類》。宋太宗見了這部鉅著非常高興,他規定自己每天必須閱讀三卷,有時候由於朝政繁忙,沒能按計劃閱讀,以後一有空他就補讀。大臣們見宋太宗讀這部大書,十分辛苦,就勸他少讀些,以免過於疲勞,影響身體健康。宋太宗卻回答說:“開卷有益,朕不勞也!”以後他仍然堅持每天閱讀三卷,一年之內讀完了這部鉅著。這部書因為是皇帝看過的,後來就改名為《太平御覽》。
宋太宗由於每天閱讀《太平御覽》,學問十分淵博,處理國家大事就得心應手。當朝的大臣們也紛紛效仿,盛起勤奮讀書之風,連平常不讀書的宰相趙普也讀起了《論語》,留下了“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美名。
以後,“開卷有益”就成了成語,意思是隻要開啟書籍,進行閱讀,就會有好處,就會有收穫。後來常用來勉勵人們勤奮讀書。
人生在世,無論是生存還是工作,都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這種學習包括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直接學習如手藝、技術、操作、實驗等知識的學習,但是人類更多的是透過間接學習來掌握生存和工作的知識,而間接學習的最好方式就是讀書。在現代社會,透過讀書幾乎可以學到人類文明以來的大部分知識,對於人生的意義可想而知。
第二、再說“每天堅持看書,但又記不住”怎麼解決?
看書記不住,也就是遺忘,屬於正常現象。德國心理學家赫爾曼·艾賓浩斯曾經研究過人們對新事物遺忘的規律發現:對於新事物,20分鐘後人們會忘記42%,一小時後會忘記54%,一天後會忘記74%,一週後大約79%的內容就不記得了。由此可見,新鮮事物的記憶,在我們腦海中大概停留1-7天,7天后基本上就忘光了。所以,看完一本書後,如果讀者沒有歸納、總結和應用,一般情況下,其內容大約在7天左右就遺忘了。所以,有些書讀過以後,記不住了,大家不必太在意。
看過一本書,記不住,似乎對人生就沒用了,其實對讀者的潛移默化依然會在。三毛曾說過:“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了過眼雲煙,不復記憶,其實他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裡,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裡。”
我在“文革”三四年級的時候,讀過一本書,連封面也沒有,更不知道是什麼書名,但有兩句詩描寫的畫面、意境一直漂浮在我腦海裡,即使原話也記不全。四五十年後,我根據那兩句詩的意向和關鍵詞在網上搜索到了這兩句詩的原句:“風搖竹影有聲畫,雨打芭蕉無字詩。”為此還寫了一篇文章發表到了近日頭條上了。
根據我的讀書經驗,現介紹一些讀書記得住的方法。首先,讀書要先看序言和目錄,掌握作者的寫作意圖、基本內容和書的框架結構,然後再閱讀全書的各個章節,更加記憶深刻。其次,閱讀時拿起筆,劃重點,劃名句,關鍵處做旁批,寫讀書筆記,增強記憶。再次,重要的書籍看後寫讀後感,演繹成文章,輸出發表在雜誌、網路上。再次,經典、名著、基本理論書重複讀,反覆讀,帶著問題讀,根據工作需要讀,拿來作寫作素材、理論指導,融進工作中。最後,對教科書、新理論書、名人傳記採用“三版對照讀書法”,比如學《哲學》,我對照閱讀了艾思奇、人民大學、北京大學的三個版本的教材;學習《經濟學》,我對照閱讀了高教出版、人民大學、(美)曼昆的三個版本的圖書;《蘇東坡傳》我讀了林語堂、李一冰、李桂芝著的三個版本的書;《毛澤東傳》我讀了肖特、特里爾、施拉姆、逄先知的四個版本的著作。這樣的“三版對照讀書法”有利於理解,也有利於記憶。
以上談的是關於讀書的作用、意義的理解,關於讀書減少遺忘、增強記憶的方法,也許對大家有所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