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36章:“將欲翕之,必固張之;將使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
《道德經》這段話許多人被看作是最具陰謀性的,認為老子是最大的陰謀家,教弱者如何用欺詐的手段戰勝強者。老子是否教使詐,我們先要了解這段話的意思。
“將欲歙之(xī),必固張之。”“歙”,本義是合,在這裡是收斂、收縮,讓它變小的意思。“必”是一定。“固”,有兩種解釋,一種是本來、應當,理所當然的意思;另一種是暫且,後一種解釋合理。將要收斂它,必須暫且擴張它。
“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弱”,削弱。將要削弱他的力量,必須暫且增強它。
“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廢”,廢除、廢棄。將要廢棄它,必須暫且興舉它。
“將欲取之,必固與之。”“取”,奪取;“與”,給予。將要奪取它,必須暫且給予它。
“是謂微明。”“是”,這;“謂”,叫做;“微”是幽微、微妙;“明”是智慧。“微明”的“微”指隱藏起來的智慧,對世事的洞悉。這就叫做洞察幽微的大智慧。
“軟弱勝剛強”,也就是柔弱能夠戰勝剛強的道理。
在老子看來,萬事萬物都是相反相成。“歙”與“張”、“弱”與“強”、“廢”與“舉”、“取”與“與”之間,既相互對立,又相互轉化。這段話的前四句貫穿了老子所謂物極必反的辯證法思想。
正反轉化是普遍現象,也是客觀規律。正由於是客觀規律,在對待正反轉化的態度上卻因人因事而異。
對於弱者來說,促使事物發展到極端向對立方面轉化,以反求證,戰勝強者。對於強者來說,要防止、避免事物發展到極端向對立方面轉化,守虛、守柔、守辱、守雌等則是防止事物向對立方面轉化最有效的辦法。
老子在這裡講的就是促使事物發展到極端向對立方面轉化的事例,好像是是為弱者設想的對付強者的方法,而才強者同樣有意義,強者不要以為自己強就萬事大吉了,而是要高度警惕,居安思危,防止事情向不好的方向發展。
因為老子揭示的是事物發展的規律性,許多軍事家、政治家乃至經商的人,都從中得到啟迪,把它運用到戰場上、政治鬥爭以及商業經營之中,創造了欲擒故縱、聲東擊西、以退為進、以守為攻、以屈求伸等諸多謀略性、方法性鬥爭技巧,運用到社會實踐中,的確能收到的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而,有人就誤以為老子思想裡存在不少這樣看上去像是陰謀詭計之類的觀點,就把老子列入兵家甚至是陰謀家之列,而韓非子是造成曲解的第一個大罪人。
韓非是最早對《道德經》進行解讀的人,他是一個謀略家,所以他常常是從權術的角度來曲解老子,他在《韓非子·喻老》中是這樣解讀老子這段話的。
越王勾踐被吳國打敗之後,來到吳國從事賤役,卻縱容吳國北上攻伐齊國,以便削弱吳國的力量。吳軍已經在艾陵戰勝了齊軍,勢力擴張到長江、濟水流域,又在澠池盟會上逞強,由於長年出兵在外,長期發動戰爭,國力衰竭,因而才會在太湖地區被越國制服。所以《老子》說:“將欲翕之,必固張之;將使弱之,必固強之。”
晉獻公想要偷襲虞國,就把寶玉良馬贈送給虞君,這是假虞滅虢的故事,晉獻公借道虞國,滅了虢國之後,順道又滅了虞國;智伯將要襲擊仇由,但道路艱險難通,於是鑄了一口大到只能用大車載運的大鐘,假意要贈送給仇由國君。仇由國君非常高興,滿心歡喜急忙命人鑿山填溝,鋪路架橋,修了一條大道來迎納讓他垂涎三尺的大鐘。路修好以後,智伯揮師進攻,滅了仇由國。所以《老子》說:“將欲取之,必固與之。”
不露形跡地完成事業,求得在天下獲取大功,就是“是謂微明”。處在弱小的地位,而能注重自行謙卑剋制,說的就是“柔弱勝剛強”的道理。
老子的這段話,闡述的是事物變化的規律,是大道,而後世的人讀後,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為己所用,把道變成了術。
道是事物執行的規律,呈現的是事物的本質,隱藏在事物的背後,是無形的,也是不變的;術是方法,是解決問題的手段,可以千變萬化。
老子曾經說過:有道無術,術尚可求也。有術無道,止於術。
莊子也曾說過:以道馭術,術必成。離道之術,術必衰。
道是術的根本,術是道的一種體現。術的效果雖然是立竿見影的,如果離開了道,一味地強調術,就會走偏,就變成了陰謀詭計,成為陰謀家。
老子是一個智慧家,他一直強調人要質樸,像嬰孩一樣單純,強調“絕聖棄智”,反對用巧智,耍心機,絕不會叫人使詐,使人們變成陰謀家。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立刪)
讀書感悟人生,寫文傳承文化。歡迎關注@丁小悟典,與你一起領悟傳統文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