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材料漲漲漲,車企扛不住了
每逢歲末年初,伴隨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的變化,電動車總會迎來一波價格調整,不過2022開年的這一波調價,動靜比往年更大。補貼退坡不是頭一遭,廠家通常的做法是推出限期保價政策,自掏腰包抹平因補貼退坡而形成的差價,讓沒有趕在元旦前下單的客戶不再猶豫,衝一波一季度的KPI。
但是今年,似乎更多的車企選擇了直接調整價格,見慣了“官降”,“官漲”在中國汽車市場著實是個稀罕事。除了一貫任性的特斯拉,比亞迪、五菱、飛凡、小鵬、極氪、極星、哪吒、廣汽埃安等品牌都已經完成了價格調整,並且其中不乏漲價金額超過補貼退坡額度的車型,已經實錘“官漲”。
在2021年,缺芯一度讓新車供應十分緊張,彼時不少售價昂貴的豪華品牌都出現了指導價甚至加價賣車的情況。但是從四季度開始,晶片問題已經有所緩解,同時隨著全球疫情趨緩,2022年大機率不會再發生一芯難求的情況,緊平衡或許會成為常態。
相比有錢買不到貨,只能著急乾瞪眼的晶片,這一輪電動車漲價,或許鋁、鋰等基礎原材料的影響更大。碳酸鋰漲價在2021年已經一再刷屏,進入2022年則有愈演愈烈的趨勢,現貨價格逼近40萬元/噸。儘管不少業內人士一再指出目前的價格已經超越實際價值,但是疫情背景下,“不確定性”讓大宗商品價格很難迴歸理性。
相比碳酸鋰,鋁材受到的關注沒有那麼高,但是對電動車來說同樣是十分重要且敏感的原材料。在傳統燃油車領域,只有中高階產品會在車身部分大比例使用鋁材,而懸架結構、動力總成等部分的用量則相對有限。但是電動車從減輕重量提升續航的角度出發,車身鋁材用量相比燃油車要高出許多。
隨著技術的進步,尤其是油改電平臺幾乎被棄用,新舊車企都已逐步轉換為電動車專屬平臺後,電動車對鋁材的依賴只會越來越高,雖然目前原材料漲幅沒有碳酸鋰來的瘋狂,但也已經是一山望著一山高了。
原材料只漲不跌,並且在今後一段時間內看不到回落的跡象,加上後疫情時代的不確定性,提高終端售價就成了車企的必然選擇。
除了車價,使用者實際購買成本還將上漲
按照現有政策,2022年是新能源補貼和免徵購置稅的最後一年。目前可以明確的是,補貼一定會在年末退出,購置稅免徵是否可以延續尚未可知。不過在春節前夕召開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部際聯席會議2022年度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儘早研究明確新能源汽車車購稅優惠延續等支援政策”,所以購置稅優惠政策很可能會延續下去。
參考新能源車“國補”退坡的做法,新能源車購置稅減免政策或將再次採用漸次退坡的方法,其基本邏輯在於,“國補”退坡並沒有出現當初人們擔心的新能源車銷量下滑,相反2021年在補貼減少的背景下,全年銷量達到352萬臺,市場滲透率已經超過20%。換言之,新能源車已經不是幾年前那個呱呱墜地的嬰兒,不再需要過多的額外關照了,各類稅費減免的福利,也不再是消費者選擇新能源車的主要乃至唯一考量。
相比購置稅減免政策的變數,新能源車專屬保險條款的落地對消費者購買決策的潛在影響更值得關注。去年12月上線的《新能源汽車商業保險專屬條款》打破了油車和電車共用一套車險定價規則的歷史,在專屬條款出臺前,大家都認為這是一件好事。
但是新版車險上線後,不少車主大呼“吃藥”,大多數車型的保費都較以往有不同幅度的上漲。而這套由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制定的條款,是多家保險公司對過往車輛出險理賠資料測算後得出的,換言之從側面也印證了新能源車目前相比燃油車更高的理賠率。
有人開玩笑說,開電動車每年省下來的油費,現在都被保險公司收走了。不過也應當看到,新能源車專屬條款將車輛自燃以及因充電樁等外部裝置故障導致的車輛損壞都納入了理賠範圍,而這些專案在原本燃油車保險方案中沒有對應條款,一旦發生事故,車主很難進行索賠。
但必須承認的是,無論是可能有變化的新車購置稅,還是已經完成改革的車輛保險,消費者在購買環節需要支付的費用,的確變多了。
要買電動車的,沒必要再等了
從iPhone手機到電動汽車,等等黨似乎總是的贏家,因為最好的產品,永遠是下一款。但是如今車價漲,車價漲完保險漲,保險漲,保險漲完購置稅漲,等等黨們是不是沒機會了呢?
等等黨之所以一直在“等”,是因為產品升級換代是無止境的,電動車的續航一定會越來越長,駕駛輔助效能一定越來越強。那麼多長的續航才夠用?多強的駕駛輔助才算足夠智慧?
如果你打算買車,可以問自己一個簡單的問題:現在市面上預算範圍內的這些電動車,我滿意嗎?現在30萬以後的電動SUV,普遍可以做到500km以上的NEDC續航,駕駛輔助能力的平均水平是基於攝像頭和毫米波雷達的L2級駕駛輔助,個別品牌如蔚來、特斯拉等可以實現自動進出匝道的導航輔助駕駛,但是易用性一般般。
如果以上這些效能已經滿足你的需求,那就沒有必要做等等黨。反之,如果你覺得800km甚至1000km的續航才夠用,有鐳射雷達的駕駛輔助才是黑科技,那就踏實等下去吧。至於那些所謂續航更長、鐳射雷達更多的車型會更貴的鬼話,有一個算一個,都是忽悠你立刻交定金的銷售話術,你只需要記住蘋果旗艦機型永遠1萬元就可以了。
想明白需求,就會發現價格並不是決定此時此刻買不買新車的核心因素,因為那些和政策、原材料價格有關的客觀因素,我們統統無法預知乃至左右,無論是早買早享受還是蹲一個自己更滿意的續航/駕駛輔助,都不是在算價格,而是在想“這車子我究竟喜不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