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編自《閻潤茗針灸臨床60年經驗精萃》,中國中醫藥出版社,作者為閻潤茗
針灸配方與中藥配方相同,有其配伍方法。一般來講,有近部取穴法、遠道取穴法、隨證取穴法。閻潤茗總結了一些簡潔有效的針灸配方以及運用細節,易學好用,總結後介紹給讀者。
1 大椎曲池合谷
大椎是手足三陽與督脈的會穴,純陽主表,可以疏解在表之邪,配曲池合谷是以陽從陽,可以助大椎調營衛,清裡以達表。如感冒無汗惡寒,可補大椎以發汗解表,或艾灸大椎20分鐘,亦可達到解表退熱的作用。如身熱自汗則瀉大椎以解肌。曲池穴走而不守,合谷穴升而能散,是清熱散風、清理上焦之要穴,三穴相配亦是治療肩臂疼痛、中風上肢不利以及面癱和麵肌痙攣的主要配方。
2 肩髃曲池
大腸為肺之府,此兩穴相配,有調理肺氣的特效。肩髃臥針有舒通之象,曲池走而不守,擅能宣氣行血,搜風逐邪。凡一切經絡客邪,氣血阻滯之病,皆能舒暢調和之。曲池又是預防面板病化膿和治療眼病的要穴。灸曲池也可使人眼明目亮,對老年性早期白內障、視力模糊等有效。
3 足三里三陰交
足三里昇陽益胃,三陰交滋陰健脾,陰陽相配,為脾胃虛寒氣血虧損之主法,虛損門所不可少。如胃強脾弱,陽亢陰虧者,則補陰之中勢必兼行清導,則應補三陰交,瀉足三里。如因陽虛氣乏,風溼客邪成痺,腿胻麻木者,針此兩穴,一以振陽,一以和陰,血和而舒筋理痺,麻木自除。
4 氣海天樞
氣海為肓之原,元氣之海,補之可以回陽益氣,灸之可以蒸發膀胱之液,化氣上升而佈於周身。天樞乃大腸募穴,有分利水谷、清導濁滯之功。兩穴相配,能振下焦之陽,分利清濁和調理腸胃。用於消化系統疾病,以及腸炎下痢等症有著效。
5 內關三陰交
內關是心包經的絡穴,別走手少陰三焦經,又是八脈交會穴,能清心胸之悶熱,使從水道下行。三陰交是足三陰之會穴,有滋陰養血之功。兩穴上下相配,內關清上和陽,三陰交清下固陰,是陰虛勞損證之主方。可以治療婦女髒躁(神經官能症)之失眠、胸悶等症。
6 氣海關元中極子宮
男子之陽不和者,取氣海以振陽氣,取關元以滋陰精,氣海為升氣之海,關元為三陰任脈之會,藏精之所,陰陽和故能有子。其與女子之陰不和者,則取中極以調經,取子宮以開胞。中極亦為任脈三陰之會穴,胞宮之門戶也,子宮補之正所以暖胞開宮,俾其直接受孕。
7 水溝風府
腎脈夾舌本,脾脈絡舌本而散舌下,心之別絡亦系舌本,凡風邪中於此三經則令人舌強難言,口吐涎沫、神志昏迷不醒。諸陽為風寒所客,筋急而口噤不開。補水溝以開關解噤、通陽安神,瀉風府搜舌本之風,舒三陽之經,以上兩穴相配是治療中風昏迷、口噤不開的有效配方。
8 中脘足三里
中脘為胃經募穴,亦為腑會。足三里為胃經下合穴,“肚腹三里留”,四總穴之一,是專理胃府,兼治腹中一切疾病的配方。君中脘臣足三里,安胃和中。補中脘壯胃氣散寒邪,瀉足三里降濁導滯引胃氣下行。如上焦有熱加瀉梁門;下焦有寒加補氣海;脾氣虛補脾募章門;腸中滯則加瀉大腸募天樞。
9 腎俞俞府膻中
君腎俞、俞府,降衝氣之上逆,兼理腎氣之源,佐膻中寬胸理氣,化滯導痰,對慢性氣管炎、老年性腎虛咳喘有特效。
10 中脘天樞氣海上巨虛神闕
此方有清瀉裡熱、調氣止痢的作用,與芍藥湯相似。君中脘、天樞,是胃與大腸的募穴,臣氣海,理氣行滯緩解腹痛,氣調則後重自除。佐上巨虛乃大腸經的下合穴,“合治內腑”有調理腸胃之功,協同中脘、天樞能清洩腸胃中溼熱,上穴皆用瀉法。神闕穴加灸,取其溫熱之性,功同芍藥湯中之肉桂,是“反佐”之法。此方是治本之方,病本得到治療,則“便膿”“後重”等症狀相應而解。
編輯:王迪
稽核:朱蕗鋆
“首都中醫”ID:
bjtcm010
北京市中醫管理局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