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nsored links

吳氏部落之福建省詔安縣西潭鎮篇

吳氏部落之福建省詔安縣西潭鎮篇


吳氏部落之福建省詔安縣西潭鎮篇


宗譜(網路插圖)

西潭聚落位於詔安縣西潭鄉中部(現福建省詔安縣西潭鎮西潭村),東鄰新春村,西至湖洋美村,南連後溪東村、北接標尾村,呈長方形。作為詔安縣人口、土地規模較大的自然村,被劃分成潭光、潭東、新厝3個行政村。

吳氏部落之福建省詔安縣西潭鎮篇


詔安縣西潭鎮--百科

“二水歸潭入菱塘而派聚,眾峰排闥並龜岫以靈鍾”,西潭大廟正門石柱上鐫刻的這副楹聯,點明瞭地方的山水形勢。水系有一條源於斗山,收沿途諸水,匯入西溪蜿蜒到龜山;還有一條源於十八灣,收沿途諸水,經古溪曲折繞過該村東西面,再與西溪匯合,最終二水流入東溪。而山脈則發於老鼠嶺,經斗山至牛仔嶺,逶迤南下到西溪之前而陘,狀如長蛇,而蛇首就在建大廟處,與龜山隔溪相望。

由於西潭吳氏世代以繼的墾拓,蠻荒水土逐漸被闢為田園。如村東原有所謂“七星墜地”的7個山包,經次第平整,被改造作良田,成為現今3000多畝的林洋水稻豐產示範區。村族開發的還有村西邊、北邊及東北面的大片土地,山坑作稻田,山坡作農地。1959年,全村耕地7165畝,果園510畝,池塘300畝、山地450畝。村經濟收入中,糧經作物佔95%、副業(果特業、畜牧業)佔5%,有集市一個。改革開放以來,在抓農業高產穩產的同時,規劃建設了西潭農貿市場和大廟前至龜頭橋的商品街。2013年,全自然村耕地面積6520畝(水田2961畝,園地1803畝),田園種植水稻、甘薯、芥菜、小蕃茄、荔枝、龍眼、青梅、八仙茶等;企業除機磚廠、茶廠外,又有超大農業集團興建蔬菜基地、福建久泰貿易有限公司投資三社聯動果蔬示範基地,還有福建省健樺塑膠有限公司等;該村的街、市則為西潭鄉農產品主要集散地;大量青壯勞力外出務工或為當地企業基地僱傭。是年,潭光行政村居民人均總收入7950元,人均純收入6854元;居民人均總支出6585元。年底村財結存貨幣資金761.6萬元;潭東行政村居民人均總收入8059元,人均純收入6953元;居民人均總支出6618元。年底村財結存貨幣資金7.8萬元;新厝行政村居民人均總收入7776元,人均純收入6710元;居民人均總支出6317元。元月村財結存貨幣資金109.9萬元。

西潭的地勢較平衍,原先水利欠修,雨多必澇,雨少必旱。上世紀50年代,修了20多個山塘水庫,開2條連線三姑娘渠道的引水渠和1條新溪,同時,興修東西溪防洪堤,旱澇威脅基本得到解除。西潭民居聚落早期三面環水,僅東面有陸路可通,水路唯待春水漲滿才能出東溪。原來村子內外的道路皆為土結路,雨季泥濘不堪,旱季坎坷不平。1954年,修建廟前至後溪接太平線公路,又陸續修松仔腳介面畔嶺公路、林洋中路和三道機耕路。1992年,環村莊的道路鋪成石板路。2005年,實施外接水泥路建設。現今,水泥村道四通八達,村的西、東兩側分別有省道和縣道經過,另有一條鄉間公路貫通村莊連線著省道、縣道。水、電、通訊、電視進村入戶。境內有1所完全中學、2所完全小學、3間衛生所。

西潭開村史可推至800多年前,宋代屬漳浦縣安仁鄉海濱裡,因村邊有菱塘、月眉池,光天化日之中,雲開月朗之下,碧綠的蓮葉在池塘隨風盪漾,人們稱之“碧潭”。入明後,“裡”改“都”,都下設約、寨。屬第三都西潭約,因該聚落在碧潭之西,故稱“西潭”寨。延及清嘉慶四年(1799年),改屬三都西潭保。辛亥革命後,先後屬維新區、第三區、第二區。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撤區並鄉屬碧湖鄉。1950年屬第三區西潭鄉。1952年屬第六區西潭鄉。1958年屬幸福人民公社西潭管理區。1959年屬西潭公社西潭大隊。1961年,西潭大隊拆分為潭光、潭東、新厝3個大隊。1984年10月公社改鄉、大隊改行政村。2016年1月29日,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覆,同意西潭鄉撤鄉改鎮,原行政區域和鎮政府駐地不變。

這3個行政村基本情況如下:潭光村東鄰新春村,西接湖洋美村,南連後溪東村,北接潭東村,以舊稱潭光保命名。所轄包括西潭自然村西南部並破寨自然村全部,26個村民小組,1021戶,4337人,耕地面積2400畝;潭東村東鄰新春村,西接潭光村,南連後溪西村,北接新厝村,因位於西潭自然村的東部而得名。所轄包括西潭自然村東部並標尾自然村全部,24個村民小組,999戶,3832人,耕地面積1500畝;新厝村東鄰潭東村,西靠斗山山腳,南連潭光村,北與建設鄉接壤,從西潭大隊拆出時命該名。所轄包括西潭自然村西北部並裡洋、洋朝自然村全部,26個村民小組,1044戶,4444人,耕地面積1566畝。3個行政村合共58個村民小組、3064戶,12613人,西潭自然村則包攬其中54個村民小組、2810戶、11651人。居民屬漢族,通行閩南方言,帶詔安腔。

破寨自然村位於所屬潭光行政村的西部,東鄰西潭村,西至湖洋美村,北接西潭中學,南連後溪西村。早期破損嚴重,故名,後吳姓移居開發沿用舊稱。地處丘陵,聚落呈圓形。吳姓集居,組成2個村民小組,有89戶、359人。以農為主,耕地面積287畝,其中水田l40畝,農地l47畝。詔安至平和公路從西側透過。

標尾自然村位於所屬潭東行政村的西北部。東鄰赤水溪上游,西至洋朝村,北與建設鄉考溪村接壤,南連西潭村。相傳祖輩分居時,其祖先抽籤抓到尾鬮,分得該地建厝,取名標尾。地處丘陵,村依山傍水而建,呈圓形。吳氏居住,現住l戶2人。以農為主,水田1畝,農地1畝。詔和公路從村西側透過。

裡洋自然村位於所屬新厝行政村的西部。東鄰詔和公路,西與馬古岸交界,北接洋朝村,南連大林山。因村前有一田洋,平坦如鏡,取名美洋,後慣稱裡洋。地處丘陵,聚落依坡地面田洋而建,呈長方形。吳氏集居,組成l個村民小組,有74戶,312人。以農為主,耕地面積200畝,其中水田100畝,農地100畝。詔和公路從村東側透過。

洋朝自然村位於所屬新厝行政村西部。東鄰標尾村,西面田洋村,北接牛仔嶺,南連裡洋村。地處丘陵,村依山面田洋,故名。聚落呈圓形,吳姓集居,組成l個村民小組,有90戶,268人。以農為主,耕地面積l80畝,其中水田90畝,農地90畝。詔安至平和公路從村東面經過。

姓氏源流

西潭自然村為吳姓聚居地。據《詔安吳氏通書》(2004年修)載,該族群奉吳祭為入閩始祖、吳祭第十五代孫吳強老為入漳始祖。吳強老原住莆田西屋,南宋時移居漳州馬口甘棠村。強老生三子,長曰惠,字尚文;次曰玄,字尚質;三曰貞,字尚彬。

吳貞曾任承德郎監黃州酒務,宋末由漳州馬口徙居南詔,先住梅洲村,後移至驛前石鼓巷居住。生三子,長曰榮生,號清河,開衍詔安考湖村及雷州;次曰福生,號清江,開衍詔安城關北門及雙港村;三曰海生,號清溪。

吳海生生活於元代,先由南詔驛前遷至(今建設鄉)江畝坑村、再(今西潭鄉)塘東村,後定居碧潭北隅(今新厝村)。海生於月眉池邊(址在今西潭中心小學校)建祠大宗,明洪武三年(1371年),祠宇、神主及文籍被賊焚燬。後裔奉其為碧潭之太始祖。

吳海生遺有三子:長曰衝一,號十七學政,為吳氏開碧潭一世祖。衝一生於元延佑三年(1316年),卒於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妣黃氏。次曰致一、三曰漢一,皆於西潭自然村無傳,其後裔大多散落詔安縣外饒平、平和、潮州等地。

吳衝一生四子:長玉庭,開派裡洋自然村;次仲達,原住橋山,現僅一戶住白洋鄉塘西村;三玉湖,為碧潭二世祖;四明德,開派白洋鄉湖洋美村,裔傳西潭鄉後溪西村、饒平領後村等。

吳玉湖,諱平字和卿,生卒時間未詳。生元貞、文藝、佚名三子。長子吳元貞為碧潭三世祖,因明嘉靖三十九年(1561年)神主遭寇毀,生卒時間未詳。生二子,長子大官人,開派水流東房,還有裔孫住在建設鄉江畝坑村及廣東曲溪。次子二官人,是西潭(此時碧潭已改名“西潭”)四世祖。次子吳文藝住塘西村(今屬白洋鄉),後裔改沈姓。三子佚名者,有後裔住嶽州和白洋鄉湖洋美村。

吳二官人生於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卒於明正統四年(1439年)。遺二子,長佚名,無嗣;次萬和,守西潭祖業。吳萬和,考諱霸,生於明正統二年(1437年),卒於弘治五年(1492年)。有二子,長曰碩,為西潭六世祖;次曰顓公,無嗣。吳碩,字朝堅,生有侃直、希週二子。吳侃直生於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卒於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生三子,長石模無嗣;次敬卿為西潭下段始祖,三報劬為西潭上段始祖;吳希周為西潭中段始祖。此後,西潭村吳氏主要以下段、上段、中段三個支派繁衍族群。

歷史上,西潭村旱澇頻仍,年成時好時差,地方又無險可守,易遭強盜侵掠,要想養家活口,並不容易。西潭村族在分為下段、上段、中段三個支派後,史料族乘記載的災禍更多。如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二月,倭寇數千自潮州來,屯住西潭村,燒燬房屋157間,擄男婦90口,殺死43人。明末清初,數遭旱災、洪澇、瘟疫。民國25年至32年(1936年至1943年)間,發生過2次鼠疫、3次霍亂。不到4500人的村,僅鼠疫就奪去480多條生命。

儘管如此,吳姓族群還是以堅韌、奮發的精神,守望著這一方水土,務農桑、興教化,歷代相承謀求子孫發展的根基。昔日旱澇頻仍,治安不靖之地,如今已是成為宜農宜居的家園。西潭吳氏宗族從肇基一世祖衝一算起,其世系延續到現在,八世敬卿所開的下段已傳至二十三世,約932戶、3968人,還衍派本縣林邦室村、菜園埔村、考湖村、舊寨村、寨前村、塘東村、長埔村等地;八世報劬所開的上段已傳至二十二世,約880戶、3864人,還衍派本縣考溪村、裡洋村、標尾村、赤宙坑村、上寨村、長埔村、後陳村、蘊橋村、呈溪村、城關西門等地;七世希周的中段已傳至二十三世,約998戶、3819人,還衍派本縣洋朝村,赤水溪村、城關聖祖街等地。2013年,西潭鄉居民47130人,其中西潭村吳姓人口占全鄉人口的25%。

《詔安吳氏通書》顯示,西潭村吳氏有族人遷徙(縣外)漳、潮地區,其中,(下段)十一世吳顯節開派南澳縣長池前村,現聚族300戶、1430人;(上段)十九世有遷霄縣雲陵鎮者,現聚族20多戶、200多人;(中段)十二世有遷饒平縣東湖村者,現聚族114戶、500多人。歷史上亦有不少人跨洋過海到南洋、臺灣謀生,據不完全統計,從十三世到二十二世,有200多人到南洋定居,其中新加坡25人、泰國160人、馬來西亞10人、印度尼西亞4人;去臺灣最早是明末十世的吳泓,入清後,十三世有人開派臺北新德縣,族人聚建一條油車街,現居民50多戶;十七世有人開派臺灣,族人聚建一條上埕街;十八世至二十二世有約30人遷臺。

該村古譜有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修)《碧潭族譜》、《碧潭開基譜》;今譜有《吳氏族譜》(1999年修)、《詔安吳氏通書》(2004年修)。古今譜牒中,未見與西潭村族相關的昭穆載錄。

村落建築

西潭村人口近60年成倍增長,村莊亦相應擴充套件。結合興修水利、平整土地,原來的細溪仔、大橋頭、水柳腳、龜頭橋、灰寨腳、大甘、墓頂、桃仔園、豬母堀洋、下田仔等處,闢建為住宅區。而祖上留下的西潭大廟、追遠堂、應時堂、文佛寺等古建築,則受到村族的妥善維護。

西潭大廟

位於潭光行政村南部,為西潭大村(包括潭光、潭東、新厝等村)所共有。始建於明代,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全廟翻修。該廟坐北朝南,廟前有闊埕,埕外立影壁。廟體呈四落廊院式方形平面佈局,由前座、後座、後樓三部分組成,全長44米,寬14米,建築面積616平方米。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前座為歇山頂式建築,有門樓、下廳、天井帶兩廊、拜亭和大殿。大門石匾書刻“天南一柱”,款署“乾隆辛巳歲立”。大門的第一對方形石柱上,掛有名匠巧刻的隸體楹聯:“二水歸潭入菱壙而派聚,眾峰排闥並龜岫以靈鍾”。下廳面闊3間,進深3間,樑架為一斗長式4拱,連兩廊在內,分別供奉三官大帝、福德公媽和清漳州景知府及其僚屬三人之像。大殿面闊3間,進深3間,與拜亭同為方形石柱帶礎,樑架為一斗三升式斗拱。正殿供奉唐開漳將領沈世紀、李伯瑤(俗稱大、二使公)和漢朝將軍吳漢(又稱廣平王),右殿供奉開漳聖王陳元光及夫人,左殿供奉註生娘娘。殿側大圓石柱上,掛有半圓木刻脫漆金收楹聯:“自唐而宋而明而清焉,紀跡宜登鳳闕;由閩至漳至詔至潭矣,流芳可配龜山。”

後座也是歇山頂式建築,有天井、拜亭、殿堂,與前座後門相通。殿堂面闊5間,1廳2明2暗,圓形木柱帶石柱礎,掛匾曰:“自在堂”,中奉觀音菩薩,兩旁分列十八羅漢和伽藍爺、達摩祖師。

後樓二層,高36尺,按三十六天罡也,名為承德書院。原先樓上供奉文昌帝君,懸扁曰“文昌閣”;樓下中有龕一,內祀肇詔太始祖尚彬、祖妣梁氏和碧潭太始祖武德郞清溪3座巨形木主,懸扁曰“崇報堂”。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遭大火,建築物及所存先賢寶貴墨跡、書畫毀於一旦。該後樓至今未復原貌。

1985年,在西潭大村老人協會、大廟董事會倡議下,由村民和海外僑胞捐資修葺大廟,重塑神像,給屋頂鑲上琉璃秀瓦,瓷雕雙龍戲珠、飛禽走獸、奇花異草圖型,西潭大廟煥然一新,重現昔日金碧輝煌的丰神俊採。

西潭大廟與通常神廟有所不同,它兼具廟宇(前座)、佛寺(後座)和書院、祖祠(後樓)等功能。承德書院,因吳貞曾任承德郎監黃州酒務之職,故稱,又含有秉承先祖德澤、讀書以求上進之意。明清時期,該書院以考課為中心,主要為讀完私塾的村族子弟預備科舉之用。尤值一提的,是廟裡為有恩於村族的生人塑像紀念。清嘉慶中期,鄰村狀告西潭“聚眾豎旗造反”。時漳州景姓知府奉上命帶兵前來清剿,罹此彌天大罪,村族驚惶恐不安。當時在村中教書的塾師葉觀海帶領族老、鄉紳,到離村三里的塘東嶺跪迎景知府,說明所謂“豎旗造反”,乃是因天旱眾村民豎桔槔吊水澆地,並帶領景知府及兩位帶兵軍官察勘田間村裡,但見男耕女織,書聲琅琅,乃罷清剿之舉。一場危難終於得解。事後,村人在大廟安置景知府等3位官員和葉觀海先生的塑像。

斗山寺觀

在潭東村西面的鬥頭山上。民國《詔安縣誌·名勝志》有“斗山道觀”條目,無具體記敘。始建時間不詳,觀久廢。新中國成立後,考古人員在山峰發現殘碑1塊,刻“宋嘉定庚午年道觀”字樣。今存寺兩座,一座為建於明初的觀世音菩薩巖寺,近年重修。坐北朝南,依山勢而建。為重簷懸山頂建築,由門樓、天井、拜亭、大殿、東齋、西齋組成,面積約100平方米;一座為建於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的泗洲文佛巖寺,清光緒間重修。坐東朝西,在鬥頭山岩阿。由門樓、天井、拜亭、大殿、東房、西室組成,面積約120平方米。

吳氏大宗祠(追遠堂)

位於潭光村內,為西潭吳氏共有的宗祠。相傳始建於明中期,屢經重修。祠堂坐北向南,歇山頂式建築,面積500平方米,由門樓、下廳、天井帶兩廊、拜亭、大廳組成。門匾書“吳氏祖祠”,開五門(正門、兩偏門、兩耳門),下廳、兩廊、拜亭均方形石柱,帶柱礎。大廳面闊五間,一廳兩明兩暗,進深三間,樑架為一斗三升式斗拱,上樑原掛匾書“追遠堂”,圓形石柱,帶柱礎,柱聯:“渤海源深潭水綠,甘棠根固桔林清。”正廳供奉西潭吳姓一世祖衝一、二世祖玉湖、三世祖元貞、四世祖二官人的神主牌位。

吳氏祖祠(應時堂)

吳氏祖祠乃西潭吳氏的分支祠堂,為西潭(上段)十六世吳昆裕派下子孫所建,故稱“昆裕祠堂”。該祠位於新厝行政村,始建於140多年前(約清同治年間),後有重修,最近一次重修在2008年。

吳昆裕生活在清乾嘉年間,娶妻3房,大房生長、次、三、四4個兒子,二房生五、七、九3個兒子,三房生六、八、十、十一4個兒子,之後人丁興旺,蔚為大族。因此,家族建造的吳氏祖祠亦頗為壯觀。該祠堂坐西朝東,佔地232平方米。面闊三間,進深三柱,由東西廳和下廳,中間帶天井組成,懸山頂,山牆擱檁,抬梁式木結構左右為龍虎門,門樓處有一對抱鼓石。大廳背後放巷,巷子寬3米,形成“同”字殼,而同字三週,再建土木樓房21間(廳7間、房14間),單元格局為一廳兩房。整體形成俗稱的“七包三”建築,建築面積260平方米。該建築僅在東面留一個大門進出,大門前有面積308平方米的闊埕,作為祭祖時擺放供品和演戲、放煙火的場所。大門前左邊有口古井。大廳正堂供有吳昆裕及下三大房共12個神主的牌位,正堂上方懸掛“忠厚世家”橫匾,兩邊還懸掛“武魁”“貢元”及“教育學士”、“陸軍校官”等5方匾額。

吳氏先祖尚彬考妣、海生、衝一墳塋

西潭吳氏入詔始祖吳尚彬的墳塋在白洋鄉白石村前產山(鵝崗山),碑文:“監務吳公墓道”。其妻梁氏墳塋在深橋鎮新寨村後面;開西潭太始祖吳海生墳塋在新寨村前西面,碑文:“碧潭清溪吳公之墓”;吳衝一和其妻黃氏合葬霞徑,穴名“鐵牛拖車”。 4座墳塋1949年之後失祭,周圍草木叢生。1985年,經各房代表議定,族人集資鳩工,分別予以修復。

其它祠廟

西潭還有址在潭光村主祀下段始祖吳敬卿的下段支祠、址在新厝村主祀上段始祖吳報劬的上段支祠、址在潭東村主祀下段始祖吳希周的中段支祠;在西潭自然村的地頭廟,還有奉抗元英雄吳明汶、吳明澤及其妹的三忠王廟、奉開山聖侯的大伯公廟等。

民俗文化

西潭村民的生產生活習俗,與三都他村大體相同,比較典型者,便是由宗族而生髮的一些傳統事象。

吳姓自元代入居碧潭後,異姓陸續他遷,大約在明季,這裡已是“數里無餘姓、田廬共一村”的血緣聚落。從祠堂之建設和族譜、族產的形成情況分析,其宗族組織的出現要早於明季。據《詔安吳氏通書》(第89頁)載:元代,碧潭之太始祖吳海生“定居西潭北隅,建祠大宗於月眉塘邊,洪武三年(1371年)曾遭賊毀,祠宇、神主、文籍均被焚燬。”因該祠無存,難以確考,較為確實的是明中期所建的吳氏大宗祠。祠堂具有祀祖收族功能,也是宗族的“議事處”“懲戒所”,故為西潭吳氏宗族組織形成的本質表徵,而透過《通書》收錄的明代譜序,說明當時已有宗族依據的族譜。至於宗族的公堂產業,透過逐步提留及義捐、派捐,到民國時已相當可觀,據《吳氏族譜》記載:“1944年前,西潭本村擁有的土地和各祖派在各處的嘗租田,共約在萬畝以上”。 此外,還有管理集貿市場等項收入。

西潭村族,依例有擔綱理事之人。《吳氏族譜》中,有關於其人選產生及職責的說法:“從太始祖開基,逐漸形成了以家、房、族長制度的社會結構。各個村、房都有德高望重的高齡、有名的老者,為各房、村處理一些必要的事務,如平常的糾紛調解、與外鄉的紛爭和迎神、演戲、掛燈等。這種以房、村處理事務的人,既不是政府委任的也非所謂民主選舉的,而是在乎其人是否有道德、公平正直、有膽識、又肯為大眾工作,逐漸建立起威望,大眾自發尊敬、擁戴他,當然他在處理事務時也並沒有什麼報酬。”

在傳統社會,宗族組織於鄉土人才培養、經濟開發、公共建設以及應對天災人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明清時在西潭大廟後樓辦承德書院,民國時在吳氏大宗祠設立小學,供族中子弟讀書以求上進,為資教獎學,宗(家)族留有學田;同時,開發林洋等地的田園,設定西潭集市,還建設交通、水利設施及寺廟、祠堂等。

宗(家)族組織憑藉血緣關係和公堂產業,掌握著對族政、族務的決策、處置權,族人從生到死,都處於其籠罩之下。西潭村人家如得子,須向氏族報丁,並於來年元宵節到祠堂掛燈,辦丁桌宴請族中成年男子;成丁後娶了親,須在第一個元宵節晚上,帶新娘到大廟進香朝拜,再於大廟左邊祠堂前面的榕樹採摘榕青,帶回家裡沖喜;人死了要報亡,神秘主牌得族長點主,三年喪期滿,親屬要在祠堂再行祭祀。兄弟分家通常會請房長主持,將祖產與兄弟要承擔的義務公平分割,辦理協約;族人土地要出賣,只能賣給本族的人。平時,族人遇到一些內外糾紛,亦須透過宗(家)族調解;對不肖子孫的懲處,亦在祠堂進行。

西潭村大族眾,難免恃強任性。歷史上有一些事,雖是個休行為引起,但宗族理事之人處置不當,以致危及村族安全。這給吳氏一族教訓深刻,於今還時有提起。

一事發生在清同治年間 ,西潭大村有一男人被殺,拋屍於鄰村。該村族長攜千金到西潭村見吳氏族長,請求賠款以平息事件。事關人命,吳氏族長沒有答允其請求,且語多生硬含糊,該族長憤然而去。後來,該村有人設計,向縣署承包三都庫銀徵繳,西潭村田賦自然在其中,可從中尋找報復機會。當時詔安恰逢太平軍之亂,又因人命事故未了,如此因循3年。政亂平息後,縣府催繳田賦,承包人乘機報告:“西潭鄉大賦多,3年拒不交納。”縣知事據其所報,申訴上憲。於是派官軍前來西潭剿辦。西潭人為此四處逃避,於各自所耕山地搭蓋草棚棲身。是時適逢連月陰雨,天花疫痘大發,兒童夭歿者難以勝數,四野哭聲相聞,加之來剿兵勇屢屢追殺搶掠,眾人苦不堪言。西潭因與北面7個自然而然村有宿怨,又怕其乘機發難。族長會集耆老於赤路頭,樹青竹祈禱上天保佑。好在江畝坑等村並沒乘機落井下石頭,反而將遭難的西潭人迎進村中,有親朋者暫居親朋處,沒有的則居於祠堂,村中以公谷供其所需。如此數月,待到事畢,西潭人方迴歸。

還有一事發生在清季,有一葛姓挑夫挑私鹽路過西潭。村中小孩發現他身著圍裙沒穿內褲,便用手摸他的屁股,姓葛的找村裡耆老投訴,反被斥責其不檢點。於是此人挾怨報復,終於釀此“西潭藍衣血案”。時值“冬節”,村裡正在“做平安”,18位耆老集中在大宗祠拜祖,突然一隊官兵衝進大門,二話不說開手殺人。耆老除一位因事出外得免,17位被殺。據瞭解,官兵是由先前路過西潭受辱的葛姓將軍帶來。

宗族組織還要負責對外村族或官府的溝通。如前所述,清嘉慶時,漳州景知府奉命帶一干人馬前往西潭“剿反”。族長等耆老、鄉紳會同村塾教師葉觀海出面,申辯事情真相,保全了村族。又如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西潭大廟鬧元宵,鄉警察所長許元彬和警員乘機調戲婦女,引起眾怒。許等退入警所向群眾開槍,一個鄉民飲彈身亡。翌日清晨,警所被群眾攻破,1 名警長和3名警士當場被打死,許元彬被打傷。省保安團聞訊派員究辦,族長等趕往縣城,多方活動。最終,2位頂罪村民被槍斃,損失稻穀2000多擔。

西潭吳氏公祭先祖分祠祭、墓祭,民國及以前,祠祭有春秋之祭,以及清明、端午、中元、冬至、年終、歲首的節祭;墓祭則在新清明。新中國成立後,公祭一度中斷。改革開放以來有所恢復。1985年,借幾位先祖墳塋修整之機,曾舉行過隆重的墓祭。《吳氏建立西潭史記》載有是年農曆三月二十五日祭先祖尚彬的盛況:“墓春三月,菱壙水淺,碧潭鷺飛,東聲轔轔,爆竹喧天。產山之陽,鵝崗之周,冠蓋如雲,男女老少,摩肩接踵。乃延陵吳氏之宗人,尚彬公之裔孫,萬眾雲集,笑語相迎!寶燭香花,則髯薦醴,行禮如儀有序,祭祝鏗鏘有聲,文彩飄韻,鼓樂奏鳴,出嶽開泰,祖德延馨,芳菲綿綿,其猶未盡。”

鄉賢名人

碧潭一世祖吳衝一派下人物輩出,如明代布衣學者吳樸。清代進士吳士豪;舉人、六品守備、曾任陸安州正堂吳葉芳;拔貢吳鳴嶺;漳州府試進,邑庠生吳國泰、吳杞柳;漳州府試邑庠生吳慕周。民國有中校吳嘉文;沙縣縣長吳清露;博士吳鳳章;團長吳五週;以及臺北糧食廳廳長吳師孔。新中國成立後,有解放軍高階工程師(副師級)吳和盛;解放軍駐湖北部隊氣象站站長(正師級)吳劍山;詔安縣第八屆、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主任吳耀海;高階工程師吳木緘;漳州市設計院院長,總建築師,高階設計師吳遠欽;副主任醫師吳加祖、吳培強;高階獸醫師吳捷榮等。先後出過革命烈士吳王、吳忠、吳太盛、吳木成、吳毛獅 、吳老獅 、吳深紅 、吳金鯉、吳輝金、吳水鴨、吳阿興、吳森賢、吳成順。在鄉賢當中,以下4人尤值一提:

吳樸:生活於明代弘治至隆慶年間 (約1500-1570年)。字子華,初名雹,補邑諸生後更名樸。吳樸勤奮好學,博覽群書,性又善記,書過目輒不忘,“於天文、方域、黃石,莫不條析縷解”,是一位博學多才的民間學者。其生平坎坷,明嘉靖間,林希元(同安縣人)從毛溫伯徵安南,聘請吳樸為參軍。任中,吳樸積極為其出謀獻策。安南既平,林希元為讒言所害,降官貶謫。吳樸也“功竟弗錄”,回詔安後又遭誣陷,致“以他事下獄”。吳樸一生著述甚多,並由此創造了明代文化史上的兩項紀錄,一是編撰我國第一部刻印刊行的既有近海交通更有海外交通的航路針經——《渡海方程》。該書對鄭和七下西洋航海記錄和民間水路簿加以整理、考證,詳述海中諸國道里之數,及各地可供泊舟和不可泊之情況。付印後被輾轉傳抄,對當時和後代的海上交通起了相當的作用。書中記錄了釣魚島等眾多島嶼,成為中國最早發現命名的有力證據。二是編撰了明代第一部由私人修撰的綱目體編年開國史——《龍飛紀略》。該書詳記“南海傍海諸國,磧外如西域大小部落,塞外如遼東興和、大寧、東勝,極徼國邑,海陸道路,遠近順逆,亦悉加考證”。兼及外邦各國的土產、資源。書中提出集交通、貿易、海防、市舶、都護於一體的海權理念和籌海方略,頗有遠見卓識。

吳阿柔(1890年-1985年):女,生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自幼送給烏山深處北蔗村張姓人家為童養媳,丈夫為生計所迫遠渡南洋,吳阿柔帶著年幼的1子3女艱難度日。民國24年(1935年)春,中共閩粵邊區特委領導的紅三團到北蔗村活動。她主動擔任地下交通員,同年秋加入中國共產黨。民國25年冬,中共雲和詔縣委在北蔗村開會,國民黨軍隊突然圍村,她抄小路去報信,使縣委一班人安全脫離。民國32年冬,中共閩南特委副書記莫丁貴夫婦和警衛員3人到北蔗部署任務,遇到國民黨軍隊進村。吳阿柔機智地將厝後門窗拆掉,讓副書記和警衛員跳窗上山,副書記妻子裝病躺在床上,避過敵人的搜查。她自家節衣縮食,卻千方百計地籌糧籌款支援革命,以慈母般的胸懷呵護紅軍游擊隊,被革命戰士稱為“烏山阿姆”。在和國民黨反動派的鬥爭中,她多次出色地完成“交通”任務。面對艱險的環境,她毅然讓4個子女參加紅軍。民國37年,三女沈秋香被國民黨保安隊抓捕,隔年活埋於雲霄城郊。她化悲憤為力量,更英勇地投身革命。新中國成立後,吳阿柔任縣人大代表、縣人民委員會委員、縣黨代會代表,仍心繫老區,和鄉親們一起努力生產,建設家園。1951年,她赴京參加國慶觀禮,受到毛澤東的親切接見。吳阿柔1985年2月6日逝世,縣委、縣政府為她舉行隆重的葬禮。

吳埜(同“野”字)山(1873-1950.2):著名金漆畫家,自幼喜愛工藝美術,他以中國傳統工筆人物為基礎,吸收西洋油畫技法,以建漆為底施於布,在將幹未乾時,用金粉調松脂作畫。經長期鑽研、實踐,終成技藝精湛的金漆畫家。吳埜山曾到泰國曼谷繪畫,因畫技出眾,被泰皇聘為皇族畫像。孫中山逝世後,他出於對孫先生的崇敬,精心繪製孫中山巨幅金漆畫像,贈南京中山陵。畫像懸掛於中山紀念堂正堂,引起轟動,得到國民黨政府主席林森的好評,並獲國民會議主席頒發的榮譽證書,題詞曰:“吳埜山以金漆畫總理遺像見贈,雖取法西洋,而應用金漆仍然成祖國之粹,特給此證以為紀念。”證書上有吳鐵城、周作民、于右任、戴傳賢、純一、張學良、林植夫、陳立夫等8位委員的親筆簽名。吳埜山於1950年英年早逝。



吳埜山金漆自畫像

吳燕聰:漳州市殘疾人聯合會副理事長。作為一名上肢殘疾的男子跳高、跳遠運動員,他在1993年全國第三屆殘疾人運動會上,以三級跳遠13.02米的成績獲A6A8LAF6第二名,跳遠A6A8第三名。翌年“遠南”運動會,吳燕聰以13.47米的成績打破A6A8LAF6男子三級跳世界記錄,摘取該專案銀牌,並以1.69米的成績獲男子A8級跳高銅牌。1996年,在全國第四屆殘運會上,獲得三級跳遠金牌,跳高銀牌,其中三級跳遠破世界記錄。2000年5月,他參加在上海舉行的第五屆全國殘運會,獲得跳高金牌。同年10月,在悉尼第十一屆殘奧會上越過1.93米的高度,摘取了桂冠並創造該專案世界新紀錄。2004年的雅典殘奧會上,31歲的吳燕聰以1.97米的成績打破世界紀錄,獲得男子F46級跳高金牌,衛冕世界冠軍。吳燕聰先後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五四青年傑出貢獻獎,福建省功勳運動員、漳州長征突擊手標兵等榮譽稱號。

古村景觀

西潭一帶景觀,有自然與人文相映之趣。明代饒平名士曹宗賦詩並書雲:“八閩此地果如何,勢屬南峰志氣高。道通南詔天音近,日照西潭地氣和。男習詩書女習織,地列荊棘水無波。風送荷香三十里,隔溪人唱太平歌。”此詩書被用楠木蝕刻,鑲村中承德書院牆上。今人則借《吳氏建立西潭史記》贊其:“遠眺南山,則青山綠水,漠漠如織,二水歸潭,瞧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耳聆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有色,用之無禁,謀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盡藏矣!”

歷代遊客涉足較多的鬥頭山(俗稱“斗山”),距西潭聚落約4千米,矗立在潭東行政村境內,面積1.95平方千米,主峰海拔222.2米。是處山嶺蜿蜒、林木蔥鬱、丘美壑幽、泉清石異,向有“玉泉倒影、碧澗流泉、南浦海雲、西山月印、巖前古井、松濤秋聲、嶺梅臥雪、曇花獻瑞”八景之譽。

在鬥頭山的山峰,當代考古人員發現刻有“宋嘉定庚午年(1210年道觀”字樣的殘碑1塊,近處還有仙人臺和仙足印巖畫。說明早有道家在此修行,然道觀久廢,留給遊人的只能是對久遠過往的神秘猜想。現今人們所能領略的,則是始建於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的觀音寺、崇禎十一年(1638年)的文佛寺。

關於這座觀音寺,有一個傳說。相傳明代著名堪輿家李九五登臨鬥頭山,見山之南阿有三垂若乳突懸出,山勢呈左右環抱狀。夜宿山中,依稀聽到鐘磬之音、誦經之聲。天明,李九五對隨行的西潭鄉紳說,此處為“蜈蚣護靈珠”吉穴,西潭風水所繫,宜建佛寺。人們從其言,於兩山之間的凹處建此觀音寺,並在大殿祀觀音大士暨十八羅漢像。按李氏所囑,三粒石珠一為寶殿正中之佛座,一在佛前做為拜墊,還在寺前那一粒旁邊開鑿一口井,井深不到三尺,井泉甘美清洌,飲之沁人肺腑,水清見底,大旱不竭,今猶如此。至於文佛寺主祀的泗洲文佛,原本是由泉州府來此住錫的一名僧人。據《福建通志》載:“鬥頭巖僧失其名,相傳與西潭吳尾公善,圓寂時,尾公以事往,斗山僧屬其徒以履遺之,尾公回,途中遇僧,問何往?答雲:‘將雲遊,恐未歸,有履在某處相贈’。又囑:‘貴鄉水與路皆宜改,不然,必有兵戈之慘。’到家方知僧已逝矣。未幾,倭至,男女死者九十餘人。清初,海寇躪焉。至今鄉人猶思其言。”鄉中故老相傳,這位聖僧湛精道術,善談玄妙,知陰陽變化,能顯神通,兼精岐黃之術,閒來懸壺濟世,不取病家分文。據說,聖僧圓寂後,有人遇之泗州,故謂之“泗州佛”。僧在斗山時,與湖洋尾吳明德過從甚密。經吳明德倡議,鄉人踴躍捐資出力,將其所居僧舍擴建為寺,塑其金身。

斗山巖被清《詔安縣誌》稱作邑中二十四景之一,現今則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在修建有水泥大道,乘車可直達此名勝古蹟。一年當中,來斗山朝拜禮佛、攬勝旅遊的絡繹不絕。到佛誕日,善男信女更紛來進香,尤其中秋之夜,寺外冰輪高懸、月映潭心,寺內紅燭高燒、香菸繚繞,遊客熱鬧非凡。

吳氏部落之福建省詔安縣西潭鎮篇


斗山巖

遊過了斗山,不妨到西潭這個有著800多年曆史、近1.2萬人口的村莊去看看。看看那整飾一新金碧輝煌的西潭大廟,體會在這座兼具佛寺、神廟、書院的宮殿式建築中,原本涇渭分明的釋、道、儒如何通達相容;看看那莊嚴古樸的吳氏宗祠,想像其曾經承擔著的祀祖聚族使命和決斷族事、處置族人權威,以至如今新的內涵;看看那聚家族而居的圍居建築,以及坐落在烏魚塘邊人稱“七空門樓”的特色民居。若有獵奇心理,還可以去領略一下潭光村內的“城堀”,自古至今,人們填進數不清的破磚爛瓦以及陶瓷碎片,然而待到年終水乾時尋找,唯有一潭稀泥,什物全消。以前肥皂缺乏,村人挖取堀底的“白墡土”,居然可以清潔衣服,甚是神奇。

走在鄉村道路上,可順便觀賞以林洋、新春洋為主面積上萬畝的水稻豐產示範片及超大集團的大棚蔬菜基地。經過近年的改造,水稻示範片實現了“田成方、路相連、溝相通、林成網、旱能灌、澇能排”,一眼望不到邊平疇上,滋黃潤綠,如錦似繡,觀之讓人心曠神怡。蔬菜基地採用優良品種,透過集約化、專業化、標準化生產各種時新菜蔬,亦值得一睹。

注:文章來自網路,本人只做整理或修改,如有侵權或錯誤處,請聯絡修改或刪除。

分類: 釣魚
時間: 2021-11-10

相關文章

早釣魚,晚釣蝦,中前晌後釣個癩蛤蟆。難忘小時候,釣河蝦的趣事
釣蝦子 小時候,我釣過蝦子. 那時候,釣蝦子的工具有蝦兜,蝦撮子和蝦簍子. 蝦兜和蝦撮子是自家做的,蝦簍子是買的. 做蝦兜的材料有紗布.細竹竿.毛竹片.細麻繩.瓦片.沿口布條和麻絲. 做蝦兜要先買紗布 ...

秋分前後釣鯽魚,在這些位置下竿,不是魚窩就是魚道,大鯽連竿上

秋分前後釣鯽魚,在這些位置下竿,不是魚窩就是魚道,大鯽連竿上
從進入仲秋階段開始,鯽魚的魚情逐漸變好,這種比較好的魚情,可以持續到初冬時節.鯽魚的習性特點是不喜歡高溫,喜歡涼爽甚至偏冷,雖然全年都進食,全年都可以釣到,但是真正好釣的階段一定是涼爽甚至偏冷的階段. ...

秋天野釣的三大變化,和夏天完全不同,這可是連竿上魚的關鍵

秋天野釣的三大變化,和夏天完全不同,這可是連竿上魚的關鍵
寒露剛過,深秋來臨,這也預示著野釣的黃金期到了.小編去年在深秋期間釣了很多大板鯽,大鯉魚.可還是有很多釣友幾乎天天空軍,這是為什麼呢?首先我們要知道,微寒的深秋和炎熱的夏天完全是兩碼事,咱們不能用夏天 ...

秋季遇到這幾種天氣,請假也要去釣魚,黑坑野釣都能連竿上魚

秋季遇到這幾種天氣,請假也要去釣魚,黑坑野釣都能連竿上魚
最近經常有釣友朋友問我:為啥到了秋季後經常出現空軍的問題. 其實釣不到魚和季節沒啥太大的關係,而是與天氣息息相關的.這也是為什麼同樣的釣位在不同的時間作釣,最終的魚獲大不相同的原因了. 下面猴子老弟就 ...

釣回鍋鯉魚時如何看漂抓口?釣回鍋鯉魚的調漂和抓口技巧

釣回鍋鯉魚時如何看漂抓口?釣回鍋鯉魚的調漂和抓口技巧
近年來,全國各地的釣魚黑坑如雨後春筍般蓬勃興起,為廣大的釣魚愛好者增添了無限的樂趣.若說起黑坑哪類魚最好釣,非生口魚莫屬,但是,黑坑也只是在每年春天開業的時候放釣生口魚,其他大部分時段放釣的都是回鍋魚 ...

3-0!鋒線雙星立功了!歐冠首輪險勝後,英超利物浦關鍵戰再勝

3-0!鋒線雙星立功了!歐冠首輪險勝後,英超利物浦關鍵戰再勝
北京時間9月18日22:00,2021-22賽季英超聯賽第5輪,迎來一場焦點大戰:利物浦迎戰水晶宮. 是役,利物浦慣用433首發陣型,鋒線三叉戟,若塔打中鋒,左邊鋒馬內,右邊鋒薩拉赫,三中場從左到右蒂 ...

秋分前後,大魚經常在這5個地方扎堆,隨便釣一釣,也能連竿上魚

秋分前後,大魚經常在這5個地方扎堆,隨便釣一釣,也能連竿上魚
對於釣魚來說非常注重節氣的選擇,釣魚的兩個好季節分別是春秋兩季,不過兩個季節並非整個階段都是魚好釣的時候,比如早春太冷,初秋太熱.從節氣的角度來說,秋分前後.春分前後才是春秋兩季魚最好釣的一段時間.因 ...

日本戰敗後,在東北的日本人為何把一位中國將軍的名字縫衣服上?

日本戰敗後,在東北的日本人為何把一位中國將軍的名字縫衣服上?
戰爭給人帶來的傷害很大,除去那些在戰爭中被奪去生命的人,被戰爭牽扯進去的百姓更是可憐. 1945年9月2日,在東京灣的美國戰列艦密蘇里號上,日本簽下了投降書,象徵著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這一刻說舉國歡慶 ...

過了秋分,黃顙魚更加鮮嫩肥美了,到了這種釣法連竿上魚的時候

過了秋分,黃顙魚更加鮮嫩肥美了,到了這種釣法連竿上魚的時候
秋季釣魚,什麼時候魚情開始變好,應該是從過了白露開始逐步好轉,過了秋分漸入佳境,過了霜降時逐步變差,所以秋季釣魚最好的階段也就是三個節氣,一個月多一點的時間.這段時間魚好釣,其實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就 ...

釣白條魚真的容易嗎?資源和技巧缺一不可

釣白條魚真的容易嗎?資源和技巧缺一不可
剛剛和釣友說到釣白條的問題 ,有人覺得釣白條太簡單了,不值得一提,不論釣什麼魚都先上幾條白條,煩惱的不能再煩惱了,有時候還欲哭無淚.這其實是資源得天獨厚,白條也是魚啊 釣起來也能解釣魚的癮. 白條魚有 ...

"全能王"曹緣:逆轉00後超星再奪冠,奧運三冠王的成長之路

"全能王"曹緣:逆轉00後超星再奪冠,奧運三冠王的成長之路
他是中國跳水運動員,他以國譽為己任,拿下了數枚獎牌,他把跳水臺當作自己的命運跳板,把泳池當作自己的人生汪洋,人都有很多種可能性,他只堅定這一條道路,人都有很多種夢想,他只堅守這一個選擇. 他不是替國出 ...

深秋降溫之後,釣深還是釣淺,看完這三個條件你就知道了

深秋降溫之後,釣深還是釣淺,看完這三個條件你就知道了
咱們都知道,自從過了寒露,氣溫開始逐漸降低,天氣也是以陰天居多.再加上晝夜溫差較大,魚兒活性不足,導致魚口變慢甚至沒有魚口的情況.所以在這個時候,選擇釣深就變得非常重要了,因為魚兒是趨溫動物,不管在什 ...

中國留學生畢業後:留英率最高的三所大學

中國留學生畢業後:留英率最高的三所大學
其實這兩年英國因為疫情還能持續走熱有一個終極原因,就是畢業生簽證,也就是psw簽證的恢復.這對很多一年呆不夠的學生有著致命的吸引力. 其實真的呆不夠,畢竟只有一年,10月開學,有的適應都要花1-3個月 ...

入冬之前野釣大鯽魚,我從來不用蚯蚓和紅蟲,這些素餌才是首選

入冬之前野釣大鯽魚,我從來不用蚯蚓和紅蟲,這些素餌才是首選
過了白露,明顯涼爽了很多,早晚開始逐漸有涼意,到了秋季的第二個階段.秋季釣魚,最好的階段就是白露到寒露之間,也就是秋分前後.這段時間氣溫不高不低,多高氣壓天氣,是收穫大魚的好時機.如果喜歡釣鯽魚,鯽魚 ...

秋分過後釣鯽魚,餌料彆著急加腥,用這些素餌,釣到鯽魚全是大的

秋分過後釣鯽魚,餌料彆著急加腥,用這些素餌,釣到鯽魚全是大的
我們常說秋高氣爽,進入秋季之後氣溫變得涼爽,少低氣壓天氣,這對於釣魚來說十分有利.從節氣的角度來說,過了處暑暑氣漸漸消退,過了白露晝夜溫差開始變大,不過真正開始變涼爽,還是要等到秋分之後.所以過了秋分 ...

為什麼野釣鯽魚不建議浮釣?看完這幾條理由,你就明白了

為什麼野釣鯽魚不建議浮釣?看完這幾條理由,你就明白了
野釣,大部分釣友在大部分情況下都會選擇底釣,那浮釣行不行呢?當然是行的,在針對性地垂釣某些魚種時釣浮要比釣底好,比如釣鰱鱅.白條等活躍在上層或中上層水域的魚種. 鯽魚是自然水域最常見.數量最多的魚種, ...

野釣鯽魚調漂:同樣是調4目,釣1目和釣5目有什麼區別?

野釣鯽魚調漂:同樣是調4目,釣1目和釣5目有什麼區別?
調漂一直是大家比較關注的事兒,我平常也寫了不少的文章,今天我在網上看的一個問題比較有意思,有釣友問:野釣鯽魚,同樣是空鉤半水調4目,那麼釣1目.釣2目.一直到釣5目,不同的釣目之間有什麼樣的區別. 我 ...

野河休閒釣,手杆繃尖釣法,岸邊撿別人的麥子掛鉤,最後鯽魚連桿

野河休閒釣,手杆繃尖釣法,岸邊撿別人的麥子掛鉤,最後鯽魚連桿
昨天下午野河探釣漁獲僅四條小魚,油炸酥脆以後小侄女吃得意猶未盡連骨頭渣子都沒有了,今天起來先曬曬穀子抹抹玉米,差不多吃完中午飯以後,才收拾杆子準備出門,今天還是用四米五的手竿,餌料用的是昨天煮的麥子, ...

入冬之前哪種魚最好釣?深秋時會瘋狂攝食的幾種淡水魚類
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穿上棉.今年秋季的雨是真的多,都已經進入了深秋時節,全國各地還是一場雨接著一場雨的下,讓人有種馬上入冬的感覺.然而,此時正是釣魚的良機,有很多種淡水魚類在入冬之前會瘋狂地攝食, ...

野生大鯽魚十分稀有,分享幾個“獨門絕技”,有大鯽魚就能釣到

野生大鯽魚十分稀有,分享幾個“獨門絕技”,有大鯽魚就能釣到
別看鯽魚很常見,個頭大的的確不多.鯽魚的品種其實比較多,有白鯽.銀鯽.高背鯽.土鯽等幾個常見的品種,品種的不同外形差異雖然不同,但是體型大小差異巨大.比如說土鯽.2.3年只能長到3兩左右,最大也很少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