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nsored links

地球軌道變化可直接驅動氣候突變

常言道“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史”不僅僅是短暫的人類文明演化歷史,更是漫長的地球自然變化史。

約270萬年前,隨著北半球大陸冰蓋的逐漸發育,氣候系統開始經歷萬年尺度為週期的冷暖交替,即我們熟知的冰期-間冰期氣候旋迴。20世紀初,南斯拉夫學者米蘭柯維奇(1)指出,地球軌道引起的北半球太陽輻射變化是驅動冰期旋迴的主因,該理論在1976年由J.D. Hays(2)等人透過分析髙解析度和長時間尺度的深海巖芯證實,為進一步探索冰期氣候的演變規律指明瞭方向。

地球軌道的變化由三個主要引數控制,即軌道偏心率(Eccentricity)、地軸傾角(Obliquity)和歲差(Precession),其對應的週期分別為10萬年和40萬年、4.1萬年、~2.1萬年 (圖一)。而氣候系統對地球軌道變化的響應是非線性的,比如發生在冰期旋迴中的千年尺度氣候突變事件。該事件,又名Dansgaard-Oeschger(DO)事件,最早由W. Dansgaard和H. Oeschger等人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3, 4)在陵蘭冰芯中發現、並於九十年代初(5)最終確認的一系列千年時間尺度的、冷暖快速交替的氣候事件。



圖一 地球軌道引數變化示意圖:(a) 偏心率, (b) 傾角, (c)歲差

在DO事件中,北半球高緯度地區的年均溫可在數十年內變化8-16℃。E. Corrick等人(6)在2020年的一篇記錄與模型融合的論文中指出,DO事件對氣候的影響具有全球同步性:在北半球高緯地區發生溫度突變時,熱帶季風系統、南半球海溫等也都同時做出相應的調整。有關其動力機理,W. Broecker(7)等人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已指出,氣候突變的主要原因與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即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AMOC)的變化有關,這一觀點在隨後30多年的持續研究中得到普遍認可,但其觸發機理存在多種推測:有學者提出,可能與海洋環流的內部變率有關,或是由冰蓋或者海冰的消融所致,還有學者則認為大氣CO2濃度和南半球西風帶也起到積極的作用等,這些推測主要集中在地球系統的內部因素。



圖二 大西洋經向翻轉流示意圖

地球軌道變化是否可以調製千年氣候突變事件?

早在1999年,J. McManus等人(8)在一篇記錄方面的文章中提出了冰期放大(glacial amplification)的觀點。他透過研究北大西洋海洋沉積物發現,過去50萬年的五個冰期旋迴中,每當冰蓋大小超過一定臨界閾值時,會出現顯著的千年尺度氣候變化(圖三)。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和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蘭州大學教授張旭等人在2014(9)和2017(10)年的數值模擬的工作中,從機理角度系統地闡述了冰期放大的原因——北半球冰量可透過調控中緯度西風帶位置和強度,影響灣流強度和北大西洋的海冰輸運,導致AMOC更易於受氣候擾動(例如<20ppm的大氣二氧化碳變化)的影響,觸發氣候突變。根據米氏理論,冰期旋迴中氣候背景的變化(例如冰量)與軌道驅動的北半球太陽輻射聯絡密切,這說明軌道變化可透過氣候系統的內部反饋(例如冰量變化)調製氣候突變事件的發生,即軌道對氣候突變的間接調製。



圖三 80萬年以來冰期氣候旋迴背景下的千年事件強度分佈圖。陰影的深淺代表千年事件的強弱。縱座標為底棲有孔蟲氧同位素的整合記錄(代表全球冰量和溫度);橫座標為南極冰芯的二氧化碳記錄。

地球軌道變化是否可以直接觸發千年事件?

2010年,M. Siddall等人(11)透過研究南極冰芯溫度記錄發現,過去50萬年冰期的千年氣候變率強度與歲差週期(~2.1萬年)有顯著相關性,並遠強於其與北大西洋融冰事件的相關性,由此他們認為,歲差變化可能調控突變事件的發生。2016年,西安交通大學程海等人(12)透過對60萬年來的中國石筍氧同位素記錄分析,發現北半球夏季太陽輻射量的變化與千年尺度氣候事件在歲差和地軸傾角週期有顯著相干性。但目前,對於有著萬年以上變化週期的地球軌道變化,是否無需透過改變地球內部環境就可直接觸發AMOC突變仍不清晰。造成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太陽輻射驅動的地球內部氣候背景變化與千年氣候事件是協同演變的,而記錄本身作為氣候演變的綜合產物,並不能區分太陽輻射和氣候背景各自對千年事件的影響。為了解決這一難題,一個由中國科學家主導的國際科研團隊利用先進的複雜氣候模型,系統地闡述了地球軌道變化驅動千年氣候事件的動力機理。該題為“Direct astronomical influence on abrupt climate variability”的工作,已於11月1日線上發表在國際頂級地學期刊《Nature Geoscien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1-021-00846-6。



圖四 80萬年以來千年事件強度與軌道變化的相干波分析。右側的21,40,100kyr分別代表歲差,傾角和偏心率週期。陰影深淺代表相干性強弱。

該論文的第一及通訊作者張旭等人選取末次冰期第5、6、7次千年事件(DO5,6,7)作為研究物件,開展數值模擬研究。這是因為DO5-7發生的這段時期,全球冰量和溫室氣體並無顯著的變化,可有效排除地球內環境變化對氣候突變的調製。基於此,研究者們在開展過去4-3.2萬年的氣候瞬變模擬試驗中,僅將地球軌道引數作為變化量,而其他所有的環境變數(例如冰量、溫室氣體等)均保持不變。試驗中AMOC出現類似於DO事件的千年尺度震盪,相應的溫度和降水變化也與重建記錄有較好的一致性,在複雜氣候模型中首次證實了地球軌道變化可直接驅動氣候突變(圖五)。



圖五 模擬的千年氣候事件。a-b 為試驗中施加的氣候強迫(地軸傾角和歲差),c為模擬的AMOC指數,d和e分別為AMOC突變所造成的全球年均溫和降水的變化 。

研究人員又進一步採用軌道引數的單一強迫試驗,即僅改變地軸傾角或離心率和歲差,定性不同軌道引數變化對氣候突變的影響。研究發現,歲差的變化可透過影響北半球低緯地區的夏季太陽輻射,調節大氣水汽從大西洋向太平洋的輸送強度,進而調控北大西洋的海表鹽度,引起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突變。同時,地軸傾角可透過影響北半球高緯地區的年平均太陽輻射變化,調控北大西洋深層水生成區的海水溫度以及海冰面積,進而影響表層海水垂直混合的強度,引起這些突變(圖六)。這一系列的數值模擬試驗證實了單一軌道引數變化也可直接造成北大西洋海洋環流的突變,即軌道對氣候突變的直接調製。



圖六 地球歲差(a-c)和地軸傾角(d-f)變化引發的氣候突變。a和d是試驗中施加的歲差和傾角強迫,b和e為試驗中的大西洋經向環流強度指數,c和f為軌道引數變化引起的氣候響應。其中c中陰影為淨降水,等值線為海表氣壓,向量箭頭為整層積分的水汽輸送,f中陰影為海冰密集度,等值線為垂直混合層深度。

冰期旋迴中,軌道直接與間接調製如何協同影響氣候突變爆發?

研究人員進一步開展了一系列氣候敏感性試驗,總結出一個用於闡述軌道雙重調製的動力概念模型(圖七):在冰期旋迴過程中,當氣候背景類似於末次盛冰期(Last Glacial Maximum)或者末次間冰期暖期(Eemian)時,軌道變化無法觸發氣候突變,因為盛冰期的大冰蓋和間冰期最暖期的高溫室氣體濃度導致AMOC的基本態(即不受外力擾動情況下的狀態)較為穩定,對外力擾動的敏感性較低(9,10)。當氣候背景進入到兩者之間時,即當冰量和溫室氣體處在盛冰期和間冰期最暖期之間時,軌道變化可直接引起千年尺度的氣候自震盪;自震盪可在某一特定的軌道引數範圍內持續存在,直到軌道引數移出該特定的範圍(這個特定範圍可稱為千年氣候事件的“機會視窗”);而與此同時,氣候背景的變化,可改變“機會視窗”在軌道週期中出現的位置——例如當北大西洋處於一個偏冷(暖)的冰期氣候背景時,“機會視窗”可能出現在地軸傾角或地球歲差的高(低)值區。



圖七 地球軌道對氣候突變雙重調製的動力概念模型。左、右圖分別為地軸傾角和地球歲差對千年氣候事件的調製模型。

在晚更新世之前(大約100萬年以前),冰期旋迴的週期約為4萬年,與晚更新世的10萬年週期有著顯著不同,但兩時期的軌道變化沒有本質區別。根據該模型及現有古海洋記錄推測,中早更新世的千年氣候事件也同樣受到軌道變化的調製,這得到了在《Nature Geoscience》同步上線的一篇題為“Persistent orbital influence on millennial-scale climate variability through the Pleistocene”古氣候資料重建工作Sun et al. 2021(13)的驗證,肯定了該動力概念模型的普適性,為系統地理解更新世冰期旋迴中軌道調製氣候突變的規律提供了參考。

透過這些研究,我們可以確定:更新世以來的千年尺度氣候事件很可能一直受到地球軌道引數變化的雙重調製。但軌道尺度氣候變化(冰期旋迴)和千年尺度氣候突變如何協同影響更新世以來的氣候演變,還需透過含冰蓋動力過程的地球系統模型做進一步研究。科學家們透過對古氣候現象背後機理的研究,嘗試揭示不同時空尺度氣候過程的協同作用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努力掌握氣候演變的規律,不僅對於人類預測和應對未來氣候突變有巨大而深遠的意義,也有助於深化對“未來地球可持續性”和“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科學認知。

該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藏高原地球系統”基礎科學中心專案(41988101)和麵上專案(42075047)的聯合資助。

參考文獻:

1. M. Milanković, Kanon der Erdbestrahlung und seine Anwendung auf das Eiszeitenproblem, Royal Serbien Sciences, Special Publications 132, Section of Mathematical and Natural Sciences 133 (Royal Serbian Academy, 1941).

2. J. D. Hays, J. Imbrie, N. J. J. . Shackleton, Variations in the Earth ’ s Orbit : Pacemaker of the Ice Ages. Science 194, 1121–1132 (1976).

3. W. Dansgaard, H. B. Clausen, N. Gundestrup, C. U. Hammer, S. F. Johnsen, P. M. Kristinsdottir, N. Reeh, A new Greenland deep ice core. Science 218 (1982), pp. 1273–1277.

4. H. Oeschger, J. Beer, U. Siegenthaler, B. Staufer, W. Dansgaard, C. C. Langway, Late-glacial climate history from ice cores. Palaeoclim. Res. Model. Proc. Work. Brussels, 1982, 95–107 (1983).

5. W. Dansgaard, S. J. Johnsen, H. B. Clausen, D. Dahl-Jensen, N. S. Gundestrup, C. U. Hammer, C. S. Hvidberg, J. P. Steffensen, A. E. Sveninbjoernsdottir, J. Jouzel, G. Bond, Evidence for general instability of past climate from a 250-kyr ice-core record. Nature. 364, 218–220 (1993).

6. E. C. Corrick, R. N. Drysdale, J. C. Hellstrom, E. Capron, S. O. Rasmussen, X. Zhang, D. Fleitmann, I. Couchoud, E. Wolff, Synchronous timing of abrupt climate changes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period. Science 369, 963–969 (2020).

7. W. Broecker, D. Peteet, D. Rind, Does the ocean-atmosphere system have more than one stable mode of operation? Nature. 315, 21–26 (1985).

8. J. F. McManus, D. W. Oppo, J. L. Cullen, A 0.5-Million-year record of millennial-scale climate variability in the North Atlantic. Science 283, 971–975 (1999).

9. X. Zhang, G. Lohmann, G. Knorr, C. Purcell, Abrupt glacial climate shifts controlled by ice sheet changes. Nature. 512, 290–294 (2014).

10. X. Zhang, G. Knorr, G. Lohmann, S. Barker, Abrupt North Atlantic circulation changes in response to gradual CO2 forcing in a glacial climate state. Nat. Geosci. 10, 518–523 (2017).

11. M. Siddall, E. J. Rohling, T. Blunier, R. Spahni, Patterns of millennial variability over the last 500 ka. Clim. Past. 6, 295–303 (2010).

12. H. Cheng, R. L. Edwards, A. Sinha, C. Spötl, L. Yi, S. Chen, M. Kelly, G. Kathayat, X. Wang, X. Li, X. Kong, Y. Wang, Y. Ning, H. Zhang, The Asian monsoon over the past 640,000 years and ice age terminations. Nature. 534, 640–646 (2016).

13. Y. Sun, J. F. McManus, S. C. Clemens, X. Zhang, H. Vogel, F. Guo, T. Wang, X. Liu, Z. An, Persisitent orbital influence on millennial climate variability through the Pleistocene. Nat. Geosci. (2021).https://www.nature.com/

articles/s41561-021-00794-1.

來源: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分類: 歷史
時間: 2021-11-10

相關文章

紅色記憶 | 晉察冀日報社版《毛澤東選集》:前行的思想明燈

紅色記憶 | 晉察冀日報社版《毛澤東選集》:前行的思想明燈
韶山毛澤東圖書館珍藏有一本晉察冀日報社1944年5月編印,晉察冀新華書店發行,藍色綾子緞面的特種精裝五卷<毛澤東選集>合訂本.這是毛澤東著作出版史上"第一個系統化的版本" ...

朱德真是全才,看朱德用總力戰對抗日本侵略者

朱德真是全才,看朱德用總力戰對抗日本侵略者
毛主席與朱德,周恩來等人 朱德總力戰思想是在抗日戰爭中逐步形成的.在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前夕,1937年6月23日,朱德在接見來延安訪問的美國學者 T.A.彼森時,初步闡述了中國作為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 ...

【每日一學】中共黨史知識題 應知應會!(一百一十六)
多項選擇題 01 中共十七大透過的<黨章>強調,要做到"四大尊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四個尊重"的具體內容有是尊重勞動.(). A.尊重知識 B ...

【每日一學】中共黨史知識題 應知應會!(一百四十三)
01 <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依據______制定. A.黨章 B.憲法 C.法律 D.結合黨的建設的實踐 ABCD 02 在新中國國民經濟恢復時期,中國共產黨開展的三大政治運動是___ ...

毛澤東選集目錄
<毛澤東選集>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載體,<毛澤東選集>是毛澤東思想的集中展現,是對20世紀中國影響最大的書籍之一.建國後兩個版別的<毛澤東選集>,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

抗日戰爭(在屈辱中奮起)
第一節 日本發動滅亡中國的侵略戰爭 一.日本滅亡中國的計劃及其實施 1868年明治維新後,日本逐步確立了以武力征服世界的方針,逐步形成"北進"的大陸政策和"南進" ...

百年瞬間丨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

百年瞬間丨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
<中國共產黨百年瞬間>是中央廣播電視總檯中國之聲聯合全國廣播電臺共同推出特別報道,選取革命鬥爭時期.共和國建設時期.改革開放時期和社會主義新時代關鍵性歷史瞬間,重現每一個經典瞬間中中國共產 ...

那年,那土默川,那母親河,那抗日烽火

那年,那土默川,那母親河,那抗日烽火
文/郭維遠 導語:本文講述20世紀40年代,內蒙古中西部某黃河水陸碼頭,被日本鬼子強作據點--從此拉開軍民們抗日的戰鬥的片段-- (1) 要是假設沒有那場中日侵華戰爭--那些鄉村每一條老街:每一套房宅 ...

粟裕為何沒有參加長征?中央兩份絕密檔案曝光,揭露其中複雜內情

粟裕為何沒有參加長征?中央兩份絕密檔案曝光,揭露其中複雜內情
1955年9月27日,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舉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授銜授勳典禮上,朱德等10人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同日,在國務院舉行的將官授銜典禮上,粟裕.徐海東等10人被授予了大將軍銜. 翻 ...

元帥有軍事心理專家之稱,為啥能利用敵將心理,打敗敵人

元帥有軍事心理專家之稱,為啥能利用敵將心理,打敗敵人
朱德與彭德懷及國民黨將領 朱德的軍事心理思想.在作戰問題上,朱德對作戰心理的原則.手段和方法的論述,非常符合軍事心理的一般規律. 1.主張"避實擊虛.避強擊弱".在<談幾個戰 ...

鐵道游擊隊政委杜季偉回憶在鐵道游擊隊的戰鬥生活

鐵道游擊隊政委杜季偉回憶在鐵道游擊隊的戰鬥生活
一九三八年春天,我國山東主要煤礦區之一--棗莊,因國民黨軍隊不戰而退,被日寇唾手而得.由於棗莊不僅出煤,而且處於扼守魯南的重要戰略位置,敵人重兵把守,警備森嚴,除了駐有一個日本野戰步兵團外,還有什麼礦 ...

#九一八90週年#,《勿忘國恥。9.18當天究竟發生了什麼?》

#九一八90週年#,《勿忘國恥。9.18當天究竟發生了什麼?》
#九一八90週年#,<勿忘國恥.9.18當天究竟發生了什麼?> 9.18,是每一箇中國人都不應該忘記的日子,是一個國恥日.讓我們撥開歷史的迷霧,翻閱浩瀚如海的檔案資料,看一下這一天到底發生 ...

毛主席為什麼說朱總是人民領袖,還說他是偉大人物

毛主席為什麼說朱總是人民領袖,還說他是偉大人物
朱德與毛主席 (一)提出八路軍要爭取在華北持久抗戰這第一個前途等建議,對中國共產黨確定持久戰的戰略方針和做出相應的戰略部署起了重要作用 在八路軍開赴華北抗日前線之際,朱德在1937年8月22日至25日 ...

中國共產黨一百年大事記(1921年7月—2021年6月)之一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1840年以後,由於西方列強的入侵,由於封建統治的腐敗,中國逐漸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成為全民族最偉大的夢想: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成為中國人民的歷史任 ...

5師5師,五萬雄師!李先念這支新四軍為何獨樹一幟、自成體系?

5師5師,五萬雄師!李先念這支新四軍為何獨樹一幟、自成體系?
1947年秋季,中原局第二副書記.晉冀魯豫野戰軍副司令員.原新四軍第5師師長李先念,在山東鄄城第一次見到了他的上級.原新四軍軍長陳毅. 第5師是新四軍在皖南事變後建立的7個師之一.第5師師長李先念不是 ...

一向直爽敢言的彭德懷,因何在毛主席與王明之間少見地選擇沉默?

一向直爽敢言的彭德懷,因何在毛主席與王明之間少見地選擇沉默?
1937年9月28日,朱德.彭德懷根據在五臺山的實地考察,向洛甫.毛主席.周恩來建議:河北沫源,山西靈丘,廣靈地區山脈很大,地勢比晉西北好,人口不少,糧食不缺.可在上述地區連同渾源.繁峙.五臺孟縣.河 ...

齋堂川的英勇往事

齋堂川的英勇往事
齋堂歷史悠久,素有"京西曆史文化名鎮"之稱.清水河從群山之中蜿蜒而下,在齋堂一帶匯入永定河.這裡依山傍水,山高谷狹,溝壑縱橫,自古以來便是交通要道,也是風景絕美之地.這裡有個美麗的 ...

除了毛澤東,誰還能做到?

除了毛澤東,誰還能做到?
戰場上的機遇往往稍縱即逝,一旦錯過,很可能導致步步被動:而一旦抓住,很有可能瞬間扭轉局勢.在抗戰初期,趁日軍還未將中國割斷為許多塊,毛澤東就發動了廣泛的抗日運動:為適應長期抗日需要,毛澤東超前提出在各 ...

毛澤東《論持久戰》首個英文版,有一段跨越國界的傳奇情誼
各種版本的<論持久戰> 抗戰全面爆發後,日本侵略者的鐵蹄步步緊逼,隨著戰局起伏,兩種論調甚囂塵上:既有鼓吹"戰必敗,再戰必亡"的"亡國論"者,亦有宣 ...

黨史百年天天讀(25)

黨史百年天天讀(25)
重 要 論 述 1938年4月21日 毛澤東.張聞天.劉少奇致電朱德.彭德懷,劉伯承.徐向前.鄧小平等,提出在河北.山東平原地區大力發展游擊戰爭.電報指出:根據抗戰以來的經驗,在目前全國堅持抗戰與正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