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西班牙和葡萄牙一些地區出現赭石色天空;比利牛斯山脈上的滑雪勝地融合了沙塵,遠看雪山變沙丘;多地的陽臺屋頂、汽車引擎蓋和建築物外都蒙上一層橘色的沙膜。
歐盟哥白尼大氣檢測局(CAMS)的資料顯示,也是因為這場沙塵暴,以上三個國家大部分地區的空氣質量陡然下降。
![]()
沙塵暴在法國並不是罕見天氣,受反氣旋等氣候影響,每年開春時節多有發生。
但今年這場落在法國各地的沙雨,卻不是完全無害。
因為這些飄浮在空氣裡的微小淡紅色顆粒帶著一點輻射性。
輻射防護與核安全研究所(IRSN)講述了撒哈拉沙漠的歷史:
與北半球所有的土壤一樣,撒哈拉的土壤裡也有1960年代進行的所有大氣層核試驗的落塵痕跡。
這些試驗裡,以當時正在冷戰的美國和蘇聯進行得最為頻繁,雙方記錄在冊的試驗活動均超過200次。
雖然不及美蘇的200次這麼多,當時法國也做過大約50次的核試驗。
其中四次都是在撒哈拉地區。
![]()
最為出名的大概要數1960年2月13號的“藍色跳鼠”(Gerboise bleue),這是法國第一個核試驗計劃的代號。
這次原子彈爆炸的試驗地點就選在撒哈拉大沙漠,阿爾及利亞的城鎮拉甘。
當時正處於阿爾及利亞戰爭期間(1954-1962)。兩年後阿爾及利亞爭取獨立的武裝力量與殖民他們的法國簽署了協議,1962年阿爾及利亞才真正成為一個獨立國家。
![]()
微妙的是,法國在此進行的“藍色跳鼠”行動,是迄今為止最大的首爆試驗,當量7萬噸,是美國的“三位一體”(2萬噸)、蘇聯的“RDS-1”(2.2萬噸)和英國的“Hurricane”(2.5萬噸)三次試驗的當量總和。
如果對這些資料並不敏感,大家可以參考一下在日本長崎引爆的“胖子”原子彈,其當量為2.2萬噸,也就是說“藍色跳鼠”是它的三倍之多。
![]()
“藍色跳鼠”這個專案名稱也起得頗具含義,跳鼠是一種沙漠齧齒動物,而藍色是法國國旗的第一種顏色。
“藍色跳鼠”試驗大獲成功,當時法軍士氣振奮。
隨後法國繼續在撒哈拉沙漠做核彈測試,分別起名“白色跳鼠”(Gerboise blanche)、“紅色跳鼠”(Gerboise rouge),規模均比第一次大。
![]()
雖然距離這些核試驗的時間久遠,人們的記憶在漸漸淡去,不過撒哈拉的沙子也有記憶,而且記憶相當牢固。
因為銫137(Cs137)(sè)的顆粒的半衰期可是30年!
這些由核試驗產生的放射性物質標記了數千噸的撒哈拉沙粒。
![]()
一年前,法國就檢測出沙塵暴天氣之後空氣中高出平均值的Cs-137含量。
這些來自撒哈拉的沙塵,使法國的Cs-137比2019和2020年的平均值高出了1.2至11倍。
雖然資料看起來驚人,但IRSN裡負責健康和環境方向的幹事讓-克里斯托弗·加利爾(Jean-Christophe Gabriel)還是告訴公眾,絕對沒有必要採取任何預防措施,除了記得要清洗在花園裡採摘下來的果蔬,只是因為沙子硌牙。
不過他們會持續觀察資料。
![]()
西方放射性控制協會(ACRO)也認同,這種情況對人體健康無害。
但環保活動家傑基·伯勒曼(Jacky Bonnemains)提醒道,現在就放鬆警惕為時尚早,大家不想想這些帶著輻射的沙塵最後會去哪裡嗎?
現在覆蓋在房屋汽車表面的橘紅色塵土總歸有個去處。如果不下雨,它們可能就在地面上累積;但一旦下雨,這些沙子從下水管道來到集中處理廠,最終的歸宿可能是農業用地。
![]()
所以出於預防的目的,伯勒曼建議有關部門持續追蹤這些沙塵的動向,尤其是在法國的一些大城市裡,而不要武斷地早下結論。
-END-
Ref:
https://www.leparisien.fr/meteo/la-pluie-de-sable-venue-du-sahara-qui-sabat-sur-la-france-est-legerement-radioactive-16-03-2022-7YFIVX3DOBFBPJG3SAVUQYDJRU.php
圖片來自網路
文|青果果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