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4月1日,中國南海上空的中美撞機事件震驚了世界。美國之所以敢如此肆無忌憚,無非是依仗著他們強大的空軍實力以及先進的空中偵察技術。而跟美國相比,當時我國的海空軍實力正身陷困境,尤其是電子偵察機以及預警機的研究更是步履維艱。
一份在撞機3個月後由美國海軍和國家安全域性(NSA)聯合完成的,後來由國家安全域性僱員愛德華•斯諾登在2013年獲得並洩露的報告向我們提供了許多資訊。當然啦,美國的報告肯定是站在有利於自己的立場來描述這件事,其中充斥著傲慢和謊言,但這不妨礙我們從另一個不一樣的視角瞭解這次撞機事件。
4月1日,一架EP-3E偵察機(Bureau Number 156511)一早飛離沖繩嘉首納基地,目的是監視中國的通訊以及雷達和武器系統的訊號。
這架EP-3E“白羊座”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製造,配有接收機、天線和特殊軟體,用於捕獲和處理一系列訊號。它執行任務時,一般搭載語言學家、密碼學家和技術人員,當天機上人員是由來自海軍、海軍陸戰隊和空軍人員組成的18人偵察小組以及6人機組人員,總共24名乘員。
隨後,兩架殲-8II型戰機出現在一英里外的天空中。
9時05分,一架殲-8II飛機的垂直尾翼前緣與EP-3E左舷外側的發動機螺旋槳發生碰撞。 “編號81192”戰機墜毀,殲-8II的碎片穿過間諜飛機的機身並進入鼻錐,將其切斷,並損壞間諜飛機的天線罩和一個發動機。撞機地點發生在北緯1735,東京11055,大約海南島東南方向70海里。
機組成員說,當駕駛員決定著陸飛機時,他們就開始了破壞工作。這意味著任務成員要在降落地面之前剩下的約20分鐘完成他們要做的一切。
唯一的問題是,沒有人提示他們需要做什麼。
這不是美國的機密情報第一次陷於風險之中。 1968年,朝鮮俘虜了美國的“普韋布洛”號情報船,並從船上獲得了大量高度敏感的情報材料。從那時起,相關人員就應該接受進行緊急銷燬的培訓。但EP-3E機組人員並沒有接受相關培訓,只有一名機組乘員參加過飛行中的緊急銷燬演習。
一份關於降落在敵方領土的緊急行動計劃要求任務組成員撕碎或者丟棄敏感材料,並使用斧子破壞裝備。但是並沒有描述具體應該如何做。結果,這些乘員不知道用哪種專用的方法破壞硬碟以防止資料被恢復。
一位當事者說,“我們進行過數不清的跳傘訓練,我們也進行過防火訓練,但是我們從未演練過機密資料的緊急銷燬程式。”由於機上並沒有粉碎機,他們只能手工撕毀紙張檔案並將其散落到整個飛機,希望中國人不能復原他們,他們還把記錄截獲資料的磁帶拉斷。
這架飛機確實有一個在緊急疏散中用於破拆艙壁的防火斧,但斧子太鈍而且手柄太短無法有效地毀壞裝備。乘員臨時想辦法把膝上型電腦扔到地板上,然後猛用腳跺,拎起來朝桌子上猛砸,將它們卡在椅子上反覆摺疊,但是所有的方法都不能確保中國人無法恢復其中的資料。
一位機組成員說,有人遞給他一個裝有機密材料的“超級重”的手提箱,然後告訴他破壞掉所有能看到的東西。按照海軍和國家安全域性的報告,這個手提箱很可能是一個鋁製的通訊安全措施箱(CMS),內部裝有飛機導航員裝在裡面的加密秘鑰資料。該報告寫到,當用這個箱子猛擊需要破壞的裝置的時候,這個箱子彈開了,關於該機的機密材料散落一地。
乘員還設法透過緊急艙口丟棄了一些加密金鑰材料、密碼本和兩個膝上型電腦。但是,16個加密金鑰以及其他密碼本和膝上型電腦,以及用於處理訊號情報的大型計算機仍然在飛機上。至於訊號收集裝備,他們銷燬了顯示終端和控制系統,但是沒有毀壞掉無線電接收機和訊號處理器,這是整套系統的最關鍵部分。該機還儲存了大量的秘語和資料裝置,它們用於在飛機和基地之間進行保密通訊和資料傳輸。這些裝置並未遭到破壞,儘管乘員設法將其記憶體清零。
報告提到,不過,這些乘員還是有些好運氣。儘管海軍的其他間諜飛機都進行了重要的監視裝備的升級,但是他們的飛機尚未進行升級。
報告稱,儘管與中國噴氣戰鬥機進行了幾次近距離遭遇,處理這種局面的程式仍然不足,並且機組成員從未進行過緊急破壞訓練。結果,他們在一時衝動之下隨意決定哪些需要破壞以及如何做。儘管在撞機發生到降落到中國機場之間有40分鐘的時間,調查人員認為這足夠拋棄或者毀壞所有的敏感材料,但是並沒有可供利用的便捷方式或者標準程式及時毀壞計算機、電子媒介以及硬碟。
另外,機組人員沒有機上機密材料的清單。這使其很難確保每一份材料被毀壞,也使得調查人員只能依賴於乘員的回憶來確定他們攜帶了什麼到飛機上,以來確定中國人能看到什麼。
調查員在分析事件期間,發現了很多令人驚訝的事。例如,機組人員將大量不必要的機密資料帶到了飛機上,其中包括整套密碼本以及幾乎一個月的屬於最高機密的秘鑰,軍方以此來保持通訊保密,這些東西,直到飛行任務結束他們也不會被投入使用。
這些情況的洩露不會造成直接危害,因為軍方每天都會更換秘鑰,並且美國軍方在間諜飛機降落中國後的15小時內,就已經將那一天的所有秘鑰進行了更換。但是世界範圍內,軍方用來授權GPS資料的使用者有25萬,而且在關鍵秘鑰可以更換之前,都必須通知他們,而這需要近兩個星期的時間。
對暴露密碼材料的顧慮,並不是擔心中國能使用秘鑰來破譯美國的通訊,但是這為中國洞察美國密碼的加密邏輯方式提供了機會。如果中國研究了相關材料以幫助將其類似的設計融入自己的系統內,將使美國在未來分析中國的通訊變得更困難。
除此之外,機組人員還有一本手冊,全面介紹了美國如何利用訊號和大約20個美國訊號情報訓令,以及這些命令的摘錄。
國家安全域性局長髮布的指示規定了情報活動的政策,其中一些包括收集,處理和分配截獲計劃的詳細說明。其中三項指令特別敏感:它們包括訊號識別和報告的特殊程式;在中國,朝鮮,菲律賓,柬埔寨,越南和泰國收集訊號的具體目標;以及中國可能將虛假資料用於截獲的資訊。
飛機上還保留了盟國有關武器系統輻射引數的資訊,以及世界各地雷達站點的名稱和位置以及每個資訊中心所安裝的雷達系統,中國可利用這些資訊開發這樣的系統。
調查人員認為飛機上最敏感的資訊是收集中國資料的任務指令。這些指令揭示了美國感興趣的情報,以及中國用於其資料的頻率和呼號。調查人員認為這是一個嚴重的危害,因為這可能會促使中國改變方法。在收集通訊資料的系統之一中,機組人員也無意中遺留了一份錄音帶,記錄了包括45分鐘解放軍海軍的加密通訊以及完成破譯的通訊內容。
飛機上的資料暴露的另一個重要秘密是:美國有能力定位和收集與中國潛艇相關的訊號傳輸裝置,並將資訊關聯給那些具備定位能力的特殊艦隻。調查人員寫道:“儘管中國很可能認為美國擁有這一資訊,但可能並不知道這些資訊可以從訊號情報收集和分析中獲得。”這些資料還暴露了美國到底知道多少中國潛艇發射的彈道導彈計劃的資訊,包括其組織,導彈測試和通訊。
調查人員最終得出結論,儘管在這一事件中暴露的資料和裝備非常豐富,但情報損失並不是災難性的。相反,他們評估其損失的嚴重程度屬於中低度,不過由於沒有飛機上的所有機密資料詳細清單,其評估難免不太完整。就他們所知道的在飛機上並暴露的秘密而言,他們得出結論,這些並不能幫助中國更好地利用美國的加密系統,儘管它們可以幫助它制定對策。這個結論倒是給自己留足了退路!換句話說連他們自己都不確定到底飛機上有多少機密!也許,他們可以問問中方!我確信中方一定不會放過蛛絲馬跡!
最後調查人員寫道,中國上一次改變其通訊手段是上世紀80年代,這迫使美國國家安全域性花費數月重新建立收集和分析能力。
對於開始頻繁派遣電子偵察機“飛出去”的中國海空軍而言,美國人在這件事中的一些經驗教訓,值得借鑑和吸取。這種大國遊戲可能會一直玩下去,直到美軍象蘇軍那樣崩潰為止。讓我們繼續戰鬥吧!
下一期我們將從中方的角度來看一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