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1、大街上遇到了自己的領導,但對方沒有打招呼,徑直走了過去,於是內心就惶恐不安:是不是哪一次我得罪了他,故意不理我,以後也許會給我穿更多的小鞋,我該怎麼辦呀?因此憂心忡忡,幹不好自己的工作,領導越是批評,自己越是自艾自怨,以此形成惡性迴圈。2、幹啥啥不順,弄啥啥不贏,感覺活著沒意思,甚至想到結束自己的生命。3、為女友付出了很多心血,可女友轉身去與別人相戀,於是惱恨女友薄情寡義,感覺自己很傻、很不幸!4、當你做一項工作不管怎麼做,老闆總是不滿意,你認為自己很笨很蠢很沒用,並且認為是領導故意刁難自己。閱歷豐富的人都知道以上事件的本身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可由於自己不良的認知,導致情緒失控,心裡鬱悶,簡單的說就是自己在氣自己。曾仕強在《清靜養生講堂》中說到:人都是被氣死的,被誰氣死的?答案非常可笑,都是被自己活活氣死的。孔子讓我們“反求諸己”說明一切都是自己惹出來的。
與曾仕強異曲同工的是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建立的ABC理論。他認為引起應激反應事件為A,導致應激的結果為C, B則是人們對A的認識和評價。也就是說任何意外事件都不直接導致損害的結果,引起損害的結果是人們自身的認知所引起的,因此改變人們認知是減少危害後果的主要因素。
不同的認知的產生不同的後果,同樣的面對事業的瓶頸,有的人重新組織力量拼一把,而有的人卻一蹶不振, 頹廢下去。產生這種後果的原因主要是錯誤的理念引起的。這種理念認為,一切都應該按照自己心裡的預期發展,超出自己的心理預期就會覺得很糟糕,尤其是不能面對意外的事故,自己的情緒受外界控制。一切都應該有一個完美準確的答案,就像1+1=2一樣,如果找不到,就是無法容忍的事。對壞人就應該有嚴厲的懲罰措施,如果漏網了就是一個很嚴重的事情,要有一個比自己更強大的後臺才行。
而持有這種錯誤理念的人有三種特徵:1、絕對化的要求。對一切事物都要按照自己的意願發展,口頭上總是將“我希望,我認為”變成“我必須、我一定”這些絕對化的詞語,一旦世界的發展與自己的想法相悖,就會產生極大的情緒困擾。2、過分概括的評價。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的思維方式。把“有時、有些”概括為“總是、所有”這些絕對化的詞語。就像是把一本書的封面好壞來判斷書裡的內容一樣。比如自己在某一件事和某一時出現的失敗,就概括自己“一無是處、毫無價值”這種片面的自我否定,往往導致自己自卑自棄,自罪自責等不良情緒。如果這種不良情緒指向別人,就會一味地指責別人,產生憤恨敵意等不良情緒。3、偏激的思維。偏激的思維往往把一件事情認為是糟糕至極的結果或者是最好的結果。因為沒有任何一件事情比另一件事情是最糟糕的,也沒有任何一件事情比另一件事情是最好的。因此有這種偏激情緒的人,往往到遇到一件壞的事情就認為是最糟糕的,並且被這種情緒困擾,處於一蹶不振的狀態。而遇到一些好的事情則認為是最好的,從而沾沾自喜,自高自大,情緒處於兩極分化狀態。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失敗和挫折避免以上三種思維方式,用合理的理念來取代。
現在用正確的理念來回答本文之前的幾個問題:1、領導不理我,也許他沒看到我,我該幹嘛幹嘛,全當沒看到。2、幹啥啥不行,弄啥啥不成,我是個大器晚成的人,歷經磨難總有成大事的時候,現在正是磨難時。3、失去了女友,說明緣分已盡,失去的未必不是好事,結了婚也許會離婚。4、領導對自己不滿意,只能提高自己,虛心接受批評,當工作取得成績以後,自然領導會刮目相看。有了這些正確的理念,才能減少自己的心理傷害。
當自己的情緒不好的時候,要靜下心來問一問自己,為什麼不開心?是不是把這些事情想得太嚴重了?改變自己的認知就能夠讓自己的情緒改變,凡是引起自己不開心的想法一定是不好的想法,要馬上改變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