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度延續上千年,期間多有變化,不變的是難考…我列舉一下作為開端的唐朝和結尾的清朝。
科舉考試
唐朝的科舉尤其是進士科以難度高聞名,有“五十少進士”的說法。憂國憂民的詩聖杜甫一輩子沒能考上進士,而另一位大文豪韓愈從20歲開始考進士,三次不中舉,第四次考中,這年韓愈25歲,完全稱得上是天賦異稟。
韓愈
唐朝的科舉先是在地方進行鄉貢,透過的人再到禮部參加正式考試,鄉貢透過的名額是每郡一到三人。禮部的進士考試共有兩道大題,第一題為策論,根據考官出的論題寫文章,一共有五個論題,也就是要寫五篇文章,其中既有時政,也有儒家經典和歷史題目。第二題為帖經,類似於現在語文考試裡的古文填空,考死記硬背。策論帖經全部透過的算甲等,策論和帖經都透過四道以上的算乙等,其餘為不合格。這兩道大題後又改成詩賦和經義,前者是寫詩作賦,後者是標明經書文句的義理。韓愈參加科舉時還要加試第三題,內容是《老子》。
四書
當時每年考中進士的大約有二三十人…
考上進士只是獲得進士身份,不能馬上做官,還要參加吏部的選官考試,韓愈這一考就考了九年,直到34歲才考上,當時還有獲得進士身份但二十年都沒透過吏部考試的。
吏部考試是面試加筆試,有四個要求,一是身材挺拔,二是言辭明辨,三是書寫美觀,四是文理優良。
嗯,唐朝的科舉就是這麼恐怖…
至於清朝的科舉,我舉個大家耳熟能詳的例子——范進。范進總是被大家笑話,但不要忘了他考上舉人的名次——廣東省第七名,而且這考試還是三年才舉行一次,想想這是個什麼概念吧…
范進中舉
至於被大家瞧不起的窮酸秀才,要經歷縣考、府考、院考三級考試且全部通過後才能獲得資格,其中光是縣考就要考至少五場,每場都要淘汰若干人。在清朝中後期大約每年產生二萬五千名左右的秀才,全國共有46萬人,比例略高於萬分之一,比現在中國的博士畢業生比例高一點,遠低於研究生畢業生比例,范進五十多歲才考上秀才真沒什麼丟人的。更蛋疼的是,沒考上舉人的秀才每三年必須參加一次資格考試,考試未透過者取消秀才資格,這可比博士要痛苦多了。
至於進士,多數地方可能許多年都出不了一個。順帶一提,去年公務員考試全國競爭最大的職位是3334:1,講真,這比科舉輕鬆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