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張佳儒
我們離一個精神病人還有多遠?在康寧醫院的港股上市招股書中,中國現時有1.8億人患有精神疾病。也就是說,每8個人中,就有一個精神病人。
那份招股書,還是幾年前披露的。真實資料如何?在2016年11月人民日報的報道中,有這樣的表述,“目前,全國各類精神疾病患者達1億人以上,重症者超1600萬人”。
1.8億精神病人,康寧醫院想說明的,是賽道潛力巨大。2015年11月,康寧醫院已經登陸港股,成為“精神病概念第一股”,也是中國規模最大的精神病專科醫院。
港股上市之後,康寧醫院還有個A股夢。早在2016年5月,康寧醫院就公開宣佈其正在考慮公開發行境內A股並上市。時至今日,康寧醫院還沒有完成上市。
最新,康寧醫院爆出大訊息,核查資金流水發現三大異象,普華永道辭任核數師。這則訊息,不僅導致康寧醫院港股一天大跌30%,還成了闖關A股路上的阻礙。發生了什麼?
資金流水異常,會計所辭任
1月30日,康寧醫院在港交所公告,普華永道已辭任公司核數師。普華永道說,康寧醫院及相關人員的資金流水存有三大異常,但相關方給出的解釋還不夠。
到底是怎麼回事?這和康寧醫院回A股有關。2021年8月,康寧醫院公佈了擬申請在A股創業板上市的公告,擬聘請普華永道作為本次發行上市的專項審計機構。
根據證監會的要求,普華永道對康寧醫院、實際控制人、關鍵管理人員及關鍵財務人員的個人銀行賬戶資金流水進行了核查。在核查過程中,發現多項大額資金流水事項。
一,康寧醫院附屬公司的原個人少數股東、裝修工程供應商及相關財務人員等將資金匯入財務人員的個人銀行賬戶,後者將資金取現後透過存現方式存入銀行賬戶,公司會計隨後將該資金作為應收病人醫療費欠款的回款進行了會計處理。2019-2020年,上述資金合計約1443萬元。
二,普華永道發現康寧醫院社工部某位員工於2020年及2021年1月至6月期間收到了五名裝修工程供應商的大額資金轉款,約合計979萬元。該員工解釋稱,資金系其受該工程供應商委託代為採購康寧醫院裝修所需的部分材料。
三,康寧醫院的高階管理人員與裝修工程商、康寧醫院附屬公司的原個人少數股東等有大額資金往來。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期間,上述轉款之淨流入金額約950萬元。該高管解釋資金為其個人原因的借款。
康寧醫院高管和員工都做了解釋,不過,普華永道還有疑慮,要求康寧醫院進一步提供解釋和資料等等。正因如此,普華永道說無法確定後續需要執行的審計工作的範圍以及合理估計後續完成2021年審計工作需要的時間。
在這種情況下,康寧醫院稽核委員會建議普華永道辭任,而普華永道也同意辭任。和普華永道分手之後,康寧醫院立刻聘請了立信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夥)成為公司新的核數師。
問題的關鍵是,新的核數師能把康寧醫院的問題和普華永道的疑慮變走嗎?會對康寧醫院的問題做出什麼報告?
受此訊息影響,1月31日,康寧醫院港股大跌16.63%,2月4日,康寧醫院港股又大跌26.79%,盤中跌超30%。截至2月9日日收盤,康寧醫院報價12.82港元,總市值9.56億元。
2021年6月底,康寧醫院港股曾創下55港元的歷史高點,如今的股價相較高點跌幅75%。康寧醫院是一傢什麼公司?
披露1.8億精神病人,年入10億
1996年,康寧醫院正式成立,主營業務為面向精神和心理疾病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專科醫療服務。2015年11月,康寧醫院在港股掛牌上市。
康寧醫院廣為人知,是因為“1.8億人患有精神疾病”的言論。
2015年港股上市時,康寧醫院披露的招股書中稱,根據市場研究顧問公司Frost&;Sullivan的報告,中國現時有1.8億人患有精神疾病。
按照14億總人口計算,我國每8人當中,就有1人患有精神疾病。龐大的患者基數,康寧醫院“錢”景如何?
2020年,康寧醫院營收10.31億元,同比增長19.82%,淨利潤7000萬元,同比增長22.19%。也就是說,康寧醫院年入10億元。
2021年半年報顯示,康寧醫院營業收入為6.23億元,同比增長33.89%;歸屬於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4291.3萬元,同比增長17.86%。
截至2021年6月底,康寧醫院集團自有醫院增加至25家,2020年底是24家,運營床位增加至8328張,2020年底是7483張。
康寧醫院闖關A股,到底是為什麼?
有媒體報道,主要是為了進一步擴大宣傳、提升人們對精神病的認知。在A股上市,很多人可能因為買了康寧醫院股票,會想更多地瞭解公司,或者更多地關注這個行業。
康寧醫院創立之前,精神科屬於邊緣領域,得不到重視,醫療基礎設施不足,診療方法落後。
與其它醫療專科相比,精神病學科的發展薄弱。大中城市醫院的精神科,或精神病專科醫院,往往是以治療中重度精神障礙為主。康寧醫院正是看到了這樣的機會,不斷擴張甚至登陸資本市場。
康寧醫院登陸資本市場,有一個必須面對的問題,那就是解決好資本市場上“賺錢”與醫院的固有屬性“公益”之間的平衡,單純的收入增速意味著病患要花更多的錢。
然而,在登陸港股之後,康寧醫院始終沒有在A股上市,IPO之路非常曲折。
IPO之路曲折,曾遭否決
早在2016年5月,康寧醫院公開宣佈正考慮A股上市。2016年12月,康寧醫院衝刺滬市主機板IPO被證監會受理。
當時,康寧醫院保薦機構為中信建投證券,律師事務所為海潤律所,會計師事務所為普華永道。
2017年3月和7月,康寧醫院因更換法律顧問和簽字律師離職等原因兩次中止稽核,同年12月,康寧醫院重啟A股IPO。
2018年1月,康寧醫院A股IPO遭證監會發審委否決。當時有分析認為,管理輸出等經營業務合規性存疑,以及醫療糾紛風險是此次康寧醫院闖關失敗的主要原因。
這一結果引發關注,在被否後,康寧醫院董秘王健曾在朋友圈發文“借酒澆愁”:
“酒精對我中樞神經的麻醉效果在退散……今天,哦不昨天,我們沒有過會,我很意外,一切都準備好了,會場上我是那麼自信,5道題回答得堪稱完美,還沒宣佈結果前,我們甚至已經開始提前慶祝了……”
2020年9月,康寧醫院又開始接受國泰君安的輔導,再次向A股發起衝刺,上市板塊從主機板變成了創業板。普華永道作為本次A股發行上市的專項審計機構,對康寧醫院財務進行審計。
戲劇的結果是,普華永道審計出了資金流水異常,和康寧醫院說了拜拜,康寧醫院立刻聘請了立信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夥)成為公司新的核數師。
在衝刺A股IPO之際,康寧醫院遭遇風波,是普華永道太較真兒了,還是康寧醫院有難言之隱? 對於普華永道審計出來的問題,康寧醫院和立信能給出什麼答覆?我們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