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nsored links

血戰聖普里瓦——陸軍大學白俄教官筆下的普法戰爭

1870-1871年的普法戰爭堪稱“火與馬的時代”末日篇章,雖然它在德、法、英、俄都得到了相當的重視,但關於它的靠譜中文材料同樣稀缺。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在2020年出版過美國學者瓦夫羅(Wawro)的《普法戰爭》,可以說是開了一個好頭,不過,就軍事分析層面而言,中文裡最好的材料大概還得算是陸軍大學教官多馬舍夫斯基出版於1944年的遺著《普法戰史》。

正如其姓氏所示,多馬舍夫斯基來自俄羅斯帝國西部沃倫地區(今烏克蘭沃倫)的俄化波蘭貴族家庭,全名為弗拉季斯拉夫·利奧波多維奇·多馬舍夫斯基(Владислав ЛеопольдовичТомашевский),姓氏的波蘭文寫法則是托馬謝夫斯基(Tomaszewski)。

血戰聖普里瓦——陸軍大學白俄教官筆下的普法戰爭


▲多馬舍夫斯基

多馬舍夫斯基生於1882年,接受過完整的軍事教育,先後畢業於波爾塔瓦軍校(1899年)、康斯坦丁炮兵學校(1902年)和尼古拉耶夫軍事學院(1914年),參加過日俄戰爭、一戰和國內戰爭,以白衛軍少將身份戰敗後流亡中國,曾和布林林(Петр Гаврилович Бурлин)一同就任張作霖高參,對奉軍炮兵建設有所貢獻。東北易幟後,多馬舍夫斯基與布林林輾轉進入陸軍大學任教,得到歷屆學員的高度評價,抗戰期間病逝於重慶。[1]

[1] 關於多馬舍夫斯基(托馬舍夫斯基)、布林林(布林霖)等白俄教官的生平,除了陸大相關學員回憶外,還可參見斯米爾諾夫的論文《俄國流亡軍人在中國(1920-1940年代末)》(Русская военная эмиграция в Китае (1920 – конец 1940-х гг.))。

多馬舍夫斯基在陸大教授戰史、動員等科目,也積極向學員傳授當時各國最新軍事學術進展,曾用俄文撰寫普法戰史講義,並由吳保泰譯成中文供教學使用,去世後講義整理出版為《普法戰史》一書。

血戰聖普里瓦——陸軍大學白俄教官筆下的普法戰爭

筆者特此整理錄入《普法戰史》中分析1870年8月18日聖普里瓦(書中作聖卜利瓦)會戰部分,以饗讀者,書中特有用詞除軍和軍團外均不做更改,僅在首次出現時給出對應的現代說法。

血戰聖普里瓦——陸軍大學白俄教官筆下的普法戰爭


▲聖普里瓦戰場

八月十六日,溫維裡(Vionville,今譯維永維爾)發生激戰。德方第三軍(*)司令為阻止敵人之退卻,於晨八時決行攻擊。傍晚,戰鬥終止,雙方各以為獲得戰術上之勝利,然戰略上之勝利,當然屬於德方。無論如何,德軍已進據法軍退赴凡爾登之路線,是已完成應完成之任務矣。

(*)吳保泰等譯者依然沿用日系習慣,文中軍團實為現代軍語中的軍(Corps d'Armée),軍反而是集團軍(Armée),亦即軍是軍團的上級單位,鑑於容易造成誤解,相關內容均直接修改。

雙方軍隊之特點,此役中重複表現者,與前數役中吾人所見者如出一轍,此雙方交戰國軍制之直接後果也。

至於法軍總指揮巴善(Bazaine,今譯巴贊)之行徑,則在當時已極離奇。巴氏迄不能為堅定之決心,突圍赴凡爾登乎?抑退歸麥次(Metz,今譯梅斯)乎?於此極端相反之決策,竟依違兩可,不能自決就其種種行動觀察,至八月十六日,巴善心中已決定困守麥次。適法皇拿破崙於十六日晨離開麥次,巴氏更成為全體總指揮。

精神喪失,百事皆休。果法軍統帥之心事已為困守麥次,則十七日十八日繼為之戰鬥,實無謂之“屠殺”,直無異自殲其精銳之士卒耳。

十六日夜間,法方軍隊已完成繼續作戰之準備,靜待後命,或作戰,或續退凡爾登。乃所奉命令為變更配置,右翼後撤。於是法軍所佔陣地,以麥次為後方,前方則轉向本國。變更配置時,秩序大亂,但德軍因十六日之戰與前數日之行軍,疲乏萬分,未加擾害。

十八日戰鬥前,巴善所據陣地,相當堅固。

德方第一軍團、第二軍團於麥次以南渡摩塞爾(Moselle,今譯摩澤爾)河後,採北向陣地,與法軍陣地成直角,德軍司令部對法軍狀況殊欠明瞭,遽擬對法人進擊,包圍其北邊之右翼。斯時德軍應為之機動極繁難,一面應遂行攻擊,一面須移轉陣地。

種種錯誤,使德軍司令部誤認法軍陣地展延僅五公里,止於孟清仰格蘭(Montigny-la-Grange,今譯蒙蒂尼拉格朗熱或蒙蒂尼農莊)。故其戰鬥計劃,系以第一軍團攻擊法軍正面,第二軍團攻其右翼。因諜報之誤,第二軍團所臨陣地,竟非法軍右翼,而系其正面。德方第九軍行抵維爾聶維裡(Vernéville,今譯韋爾內維爾),力攻孟清仰格蘭之法軍,是時軍團司令因急於進攻,未俟鄰軍近衛軍開到,即行開火。正午時分,第九軍各炮兵連開始射擊,至是始知德軍竟未能包圍法軍而自陷於北來法軍包圍之中,猛烈炮火,直向德軍側翼與後方轟擊,使第九軍炮兵陷於極艱難之境地,一部分炮兵被迫停止射擊,一部分為法軍奪去。於是第九軍岌岌可危,軍團司令官因第九軍長之請,立派預備隊之近衛軍第三旅前往增援,另一方面,近衛軍正在迤北之聖卜利瓦(St. Privat)方面作殊死戰,其力量因此減弱。生力軍近衛旅馳到第九軍陣地後,實行衝鋒,事前則無炮兵之準備,衝鋒旋遭擊退,損失極巨,其狙擊營官長全部傷亡。其後第九軍方面戰況漸弛緩,入夜以後,始知法人已退往麥次,蓋聖卜利瓦經近衛軍與第十二軍(薩克森軍)之合攻,已被德人佔領矣。

第九軍過急於開火,致蒙不利。不自行偵察敵人側翼先在何處,誤依軍司令部不正確之情報妄定方位,故其所施攻擊雖極猛勇,但毫無目標。近衛旅之衝鋒亦然。倘敵人態度積極,則德方必輕輕斷送其炮兵,而全軍亦發生極端嚴重之恐慌矣。德方第一軍團方面之戰事,戰術上亦屬不利。該處德軍亦未行搜尋,即由騎兵進擊,失利後造成全軍大混亂。

近衛軍奉令協助第九軍,攻擊其迤北之敵,向樂庫耳(Roncourt,今譯龍庫爾),聖卜利瓦前進。第十二軍(薩克森軍)應在近衛軍以北進攻,俾迂迴法軍之右翼。第二線,近衛軍以後,為第十軍,作支援之用。

普方近衛軍進攻聖卜利瓦,在戰史上極具興趣。普方第一近衛師奉派開赴聖馬麗阿申(Sainte-Marie-aux-Chênes,今譯聖瑪麗-歐謝訥)村進擊該村之法軍陣地,旋與薩克森軍協力將法人由該村擊出,即隱匿該村休息達一小時半之久。斯時,其右方(自聖馬麗阿申至喀崩維裡(Habonville,今譯阿邦維爾))之近衛軍之各炮兵連業已展開,而薩克森第十二軍之炮兵則展開於聖馬麗阿申之西北。

法方為喀拉畢(Canrobert,今譯康羅貝爾)統率之第六軍,據聖卜利瓦村。該村居高臨下,在當時之軍事意義,乃一陣地之“鑰”。聖卜利瓦共駐法軍步兵十四營。

下午五許,聖卜利瓦以北法軍炮兵,因受德方炮火壓迫,發炮漸稀,而步兵頗有逐漸放棄其最前線之戰壕者,是種情況使德近衛軍司令疑為法軍已開始退卻,而擔任包圍之薩克森軍或將捷足先登,則佔領聖卜利瓦之榮譽將不為近衛軍所有,而近衛軍之體面何存,故近衛軍司令立下令自正面攻擊敵人、第一師由公路之北前進,第二師由公路之南前進。

第一師師長帕別(Pape,今譯帕佩)是日晨曾與第三軍司令相晤,後者曾於十六日與法人激戰,因告前者曰:“吾人估計法人沙司普(Chassepot,今譯沙瑟波、夏斯波)之火力嫌低。進攻時,切不可一仍練兵時所習之戰術,應多采運動戰,雖地上極小之掩蔽物體,亦應儘量利用……法人對其側翼威脅之感覺,甚為靈敏。”然普魯士近衛軍傳統觀念與此忠告適相扞格,故第一師師長終不能採納。

下午五時四十五分,近衛軍第一旅由聖馬麗阿申移動,繞村南前進。前進時,各團列為預備縱隊,其先遣散兵共僅四排。前進之初,距敵共僅一千五百米,各團已在敵步兵火勢力下,透過該村後,距敵約一千米遠近,隊形開始旋迴,俾進據公路北之攻擊地帶,公路兩側原有深溝,又滿植樹木,透過時,敵步兵火力大肆威力,已極困難,兩翼各連復遵照操典賓士前進,德國近衛軍操練時前進方式即系如此。此在平時固為拿手好戲,然於戰場演出,其結果自不堪問,結果隊形大亂,四散奔竄,指揮失效。一部趨聖卜利瓦,一部奔樂庫耳,各自為政。迨近衛軍近至距敵五百米遠近之時(德之長針槍至是始有效用),各團所剩人數,皆僅三分之一,其餘非死即傷。第一旅後之近衛軍第三團所受損失亦相等。

近衛軍近至距敵二百步遠近,即不能再進。

失利之教訓,立使近衛軍指揮部變更方法,迨第四團前進時,已知盡力利用可資隱蔽之地形。軍區司令暨師長等均改持慎重態度,令部下存網前進,不必匆忙,炮兵先任破壞工作,以為步兵衝鋒之準備,前此近衛軍懼薩克森軍先完成迂迴,而進佔聖卜利瓦,現竟向薩克森軍求援,遣一軍官馳往,告以協攻路線。前此近衛軍司令拒絕其後方第十軍炮兵之援助,現亦派人向之求救。晚八時開始總攻擊。攻擊之經過,甚無秩序,一部分自相擾害,一部分竟向己方射擊,但入晚後終將聖卜利瓦佔領。迄次日晨,秩序仍未恢復,斷續槍聲,時有所聞,然事實上此種總攻,已屬多事,蓋法方守聖卜利瓦之軍司令喀拉畢已下令撤退麥次矣。撤退原因並不在近衛軍之進攻,而在薩克森軍之迂迴。進據聖卜利瓦時所遇者,僅法軍之後衛而已。

總計德方近衛軍第一師損失官長一百五十人,兵卒三千七百一十七人,此在當時,實為極巨數額。此項損失毫無益處,徒表示德人於此役中輕視步槍火力與防禦戰之優點耳。

吾人於此可知軍事上保守主義勢力如此偉大。保守主義原自有其健全之基礎,故吾人所見信奉保守主義者多為優良英勇之軍隊,軍事上施行某種不經見之事物,以代替舊有著名之物,每不免冒若干危險。所可慮者。健全之保守主義,事實上每易流於“守舊”,而阻礙進化,制動器對於列車或汽車之效用,固無人敢予否認,然即以制動器為機械之基礎,則殊為大錯,軍事亦然……

上述聖卜利瓦一役,苟就其外表言,近衛軍固已達到目的,然實際上非近衛軍決定戰鬥之命運,而系薩克森軍迂迴運動之力。近衛軍激戰無功之原因,即在近衛軍輕視膛線步槍之火力。膛線步槍使防禦方面獲得絕大優勢,足使步兵單獨之攻擊為不可能,必得炮兵之準備支援隨伴而後可。

分類: 軍事
時間: 2022-02-04

相關文章

鄧小平一封急電,毛主席看後大為震怒,調集150萬解放軍全國剿匪

鄧小平一封急電,毛主席看後大為震怒,調集150萬解放軍全國剿匪
1950年2月,擔任西南局第一書記.西南軍區政治委員的鄧小平向中央發去緊急電報,彙報了在西南地區的工作情況.也正是因為這次工作彙報,讓毛主席下定決心開始整頓西南地區存在的問題,那麼,鄧小平在電報中究竟 ...

長津湖:1950年我軍擁有550萬大軍,為何只派九兵團15萬人增援

長津湖:1950年我軍擁有550萬大軍,為何只派九兵團15萬人增援
有心人或許會看到一個事實,1950年11月長津湖大戰之時,我志願軍兵力不足,急調九兵團15萬人入朝作戰. 戰後結果證明,如果當時投入長津湖--也就是第二次戰役的東線戰場,兵力再多一些的話,哪怕再多一個 ...

土匪關押18年回老家,舉報72歲老農:他害死5名解放軍師級幹部

土匪關押18年回老家,舉報72歲老農:他害死5名解放軍師級幹部
1968年冬,齊達榜從東北的勞改農場遷回原籍--河北承德塞罕壩上的圍場縣漫子溝公社. 齊達榜解放前當過土匪,身材彪悍,滿臉橫絲肉,小小的三角眼帶著狡黠,總讓人有點不放心. 18年的牢獄和勞改,沒有改變 ...

1947年,我黨一下犧牲5名師級幹部,毛主席大怒:一定要血債血償

1947年,我黨一下犧牲5名師級幹部,毛主席大怒:一定要血債血償
1947年5月17日,在熱河赤峰發生了一件震驚東北局,震驚延安黨中央和毛主席的大事,那就是柴胡欄子事件. 這是一次流血事件,於我黨也是一次恥辱事件. 它直接導致冀東軍分割槽代表團22人犧牲,其中有5名 ...

關押18年的土匪出獄,舉報一72歲老農,此人曾害死5名師級幹部

關押18年的土匪出獄,舉報一72歲老農,此人曾害死5名師級幹部
1968年的冬天,一名叫齊達榜的勞改犯從東北遷回了河北承德塞罕壩上的圍場縣漫子溝公社進行勞動改造.此人並不簡單,他在解放前曾是一名土匪,由於參加了柴胡欄子事件,被解放軍戰士在剿匪中成功捕獲,由於其犯下 ...

1950年一封密電,解放軍全國出動,消滅260萬土匪

1950年一封密電,解放軍全國出動,消滅260萬土匪
1950年3月15日,毛主席正在紫光閣召開會議,突然秘書拿著一封緊急電報闖了進來,只見電報扉頁上寫著數十個名字:鄧小平.賀龍.李夫克-- 開啟電報,毛主席只看了一眼便大發雷霆.跟隨毛主席多年的警衛員後 ...

八路軍派1名幹部赴冀中,居然拉起一支6萬人的抗日武裝

八路軍派1名幹部赴冀中,居然拉起一支6萬人的抗日武裝
作者:卡迪羅 1937年12月,在與八路軍晉察冀軍區取得聯絡後,冀中抗日武裝主力.由呂正操指揮的人民自衛軍,奉命前往平漢路西進行整訓,學習開展敵後游擊戰爭和建立根據地的經驗,參與這次整訓的包括人民自衛 ...

父親突然失蹤,14年後兒子被省委書記叫去談話,才知父親竟是特工

父親突然失蹤,14年後兒子被省委書記叫去談話,才知父親竟是特工
1949年建國前夕,時任安徽省委書記的曾希聖突然接到一封電報,老戰友梁明德在電報中說,自己打聽到失散了十四年的兒子在安徽青年團中工作,請求曾希聖幫他找到自己的兒子. 應老友的請求,曾希聖展開了尋人工作 ...

鄧小平打仗如何?偉人、劉伯承皆稱其為軍事天才,林彪又作何評價

鄧小平打仗如何?偉人、劉伯承皆稱其為軍事天才,林彪又作何評價
後世在介紹鄧小平時,總是會稱他為偉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外交家"和"軍事家".前三個"家"的 ...

紅軍開始二萬五千里長徵,竟源於一個“乞丐”提供的絕密情報

紅軍開始二萬五千里長徵,竟源於一個“乞丐”提供的絕密情報
1934年9月,蔣介石在廬山召開了一個秘密會議,會議之中,蔣介石的德國顧問為其制定了一個"鐵桶計劃." 利用這個計劃,蔣介石就能夠一舉"剿滅"中央紅軍,大獲全勝 ...

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徵,源於一個“乞丐”提供的絕密情報

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徵,源於一個“乞丐”提供的絕密情報
1934年9月的一天,一個年輕人在通往瑞金的必經之路上,正艱難地逃避五步一崗十步一哨的檢查.然而,年輕人發現,離瑞金越近,檢查越厲害,只要被發現臉生,國民黨就會立馬進行無休止的盤查. 國民黨圍剿中央蘇 ...

1934年,一乞丐來到瑞金點名求見周恩來,幾天後紅軍長征拉開序幕

1934年,一乞丐來到瑞金點名求見周恩來,幾天後紅軍長征拉開序幕
1934年10月中央蘇區,正在路上行走的一名紅軍戰士,突然被一名渾身散發著異味的乞丐攔住.面對這樣的情況,紅軍戰士感到十分疑惑,但他還是禮貌地詢問乞丐,是否需要幫助.就在這時,這個乞丐口齒不清地反覆唸 ...

東北四野麾下150萬大軍,實力全軍第一,為何部隊番號卻排名第四

東北四野麾下150萬大軍,實力全軍第一,為何部隊番號卻排名第四
1949年,隨著東北遼瀋.徐州淮海和華北平津三大戰役勝利後,全國各大解放戰區徹底扭轉劣勢,轉守為攻,解放軍百萬雄師,橫弋長江北岸,隨時準備渡江南下,與蔣介石反動集團展開最後的決戰,而此時,解放軍總兵力 ...

1950年,解放軍歷時八天八夜,追擊千里只為逮捕一匪首,他是誰?

1950年,解放軍歷時八天八夜,追擊千里只為逮捕一匪首,他是誰?
1950年,解放軍千里抓捕一名匪首,這場耗時八天八夜驚心動魄的剿匪行動經歷了哪些曲折?新中國成立後,人民解放軍把蔣介石趕跑到了臺灣,但祖國大陸仍然殘留著不少國民黨殘兵敗將.特務集團和各路土匪等反革命分 ...

粟裕失之交臂的輝煌:攻臺總指揮,中央拿60億斤糧食作為攻臺軍費

粟裕失之交臂的輝煌:攻臺總指揮,中央拿60億斤糧食作為攻臺軍費
1961年9月,粟裕大將來到東北療養和休息,期間他視察了哈軍工,在和學生們的溝通交流中,粟裕問學員一個問題:"誰能告訴我,為什麼我們的軍隊叫解放軍,而不是國防軍?" 粟裕的問題提出 ...

82年陳再道以不吃軍費為由懇請中央保留鐵道兵,鄧小平如何回覆?

82年陳再道以不吃軍費為由懇請中央保留鐵道兵,鄧小平如何回覆?
"背上了行裝扛起了槍,滿懷豪情鬥志昂揚:毛主席揮手我前進,奔向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打通崑崙千重山,又戰東海萬頃浪:林海雪原鋪新路,金沙江畔擺戰場." 上面這首鬥志昂揚的軍歌,便是著名 ...

1950年,師政治部主任被土匪用開水燙死,之後三年百萬土匪被剿滅

1950年,師政治部主任被土匪用開水燙死,之後三年百萬土匪被剿滅
1949年12月1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在兄弟部隊的配合下,勝利結束了成都戰役,將國民黨軍在大陸的最後一支武裝力量-胡宗南集團全部消滅,徹底粉碎了蔣介石割據西南,建都重慶的迷夢. 西南匪患 西 ...

土匪齊達榜1968年刑滿回鄉,舉報7旬老農:5名黨高階幹部被他害死

土匪齊達榜1968年刑滿回鄉,舉報7旬老農:5名黨高階幹部被他害死
在解放戰爭中,共產主義戰士們除了和國民黨反動派作戰,其實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敵人--土匪,當時的中國非常混亂,很多窮人百姓活不下去只能落草為寇,其中有些人本性不壞,所以也不亂來,只做些劫富濟貧的事,一部 ...

1950年,毛主席收到鄧小平的一封電報,後勃然大怒,調動百萬大軍

1950年,毛主席收到鄧小平的一封電報,後勃然大怒,調動百萬大軍
1949年10月1日,這是激動人心的一天,華夏大地飽含屈辱.動亂不堪的年代就此結束,無數民眾潛意識裡認為,我們將要過上幸福安穩的生活,可真的如我們想的那樣麼? 1950年,身為西南軍區司令員的賀老總. ...

看到大街上睡著數十萬的解放軍,宋慶齡明白,國民黨回不來了

看到大街上睡著數十萬的解放軍,宋慶齡明白,國民黨回不來了
什麼是軍魂? 抗日戰爭中,我中華好兒郎為了國家,為了人民,奔赴前線.面對敵寇,英勇無畏,前仆後繼.鐵骨錚錚,以血為祭,是為軍魂! 新中國成立後,從抗洪救災到地震救助,各種天災人禍,這些人民子弟兵永遠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