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加火山爆發後,會造成全球溫度下降的“無夏之年”?年夜飯“預製菜”保質期長,肯定是含有新增劑、防腐劑?虎年至,2022年的第一份科學流言榜也來啦,新的一年,祝福大家不被“偽科學”唬住!
科普之路任重道遠。每月科學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北京市網信辦、首都網際網路協會指導,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等聯合闢謠平臺共同釋出,得到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技傳播專業委員會、中國晚協科學編輯記者分會、上海科技傳播學會等的支援。
1.湯加火山爆發將造成“無夏之年”?
流言:湯加火山爆發後,大量火山灰進入平流層後長期無法沉降,產生“遮陽傘效應”,會造成全球溫度下降的“無夏之年”。
來源/東方IC(下同)
真相:火山確實會導致地球“降溫”,主要原因是它們向大氣層中注入了含硫氣溶膠,這些氣溶膠進入平流層後,會將更多的陽光反射出去,從而在大氣層內產生冷卻效應。近100年來,有三次大規模的低緯度火山噴發,分別是印尼阿貢火山(2019年)、墨西哥埃爾奇瓊火山(1982年)和菲律賓皮納圖博火山(1991年)。它們噴發後的當年冬季,我國除東北和新疆外大部分地區氣溫偏低。
但談到氣候影響,火山噴發的規模和氣體排放都是必須考慮的重點因素。曾導致全球平均氣溫下降0.5℃的菲律賓皮納圖博火山爆發指數(VEI)是6級,它在1991年的爆發釋放了20000千噸二氧化硫;此次湯加火山的爆發預估的VEI是5-6級,但噴發首日二氧化硫釋放量僅為62千噸,對全球氣溫的影響不會很大,不會造成“無夏之年”。
一系列研究表明,火山噴發一般會對未來1-2年全球和東亞氣候產生持續影響,造成一定的降溫效應。對於我國而言,火山噴發還可能減弱次年東亞夏季風強度,進而導致我國夏季雨帶偏南,影響整個汛期降雨量。
目前,湯加火山仍處於活躍狀態,還需進一步監測其活動情況。如果後續火山不再發生更大規模的爆發,則暫時不會影響到全球溫度。
2.小傷口用唾液就能消毒?
流言:因為唾液中含有“溶菌酶”,所以手指破了含一含,小的傷口塗點唾液就可以殺菌消毒。
真相:溶菌酶是生物體內重要的非特異性免疫因子,具有抗菌消炎、提高免疫力、抑制外源微生物生長等功能。唾液中雖然含有溶菌酶,但是由於含量太少,根本無法起到殺菌消毒的作用。另外,唾液的分泌受到眾多因素的影響,包括人的年齡、飲食習慣以及藥物攝入情況、生活習慣等,因人而異,具有不固定性。
最重要的是,往傷口上抹唾液很有可能是“毒上加毒”。因為口腔是人體寄居微生物密度最高、種類最多的區域之一,唾液中也攜帶了口腔的各種病毒、真菌、細菌。所以,日常生活中的小傷口,還是建議用創可貼和碘伏等處理。
3.新鮮肉突然跳動是因為有寄生蟲?
流言:買年貨時,發現買回的肉類會自發跳動就要當心了,這是肉裡有寄生蟲的表現。
真相:其實,剛剛屠宰完的肉會跳動,並不是有寄生蟲,而是說明肉很新鮮、屠宰的時間很短。
剛宰殺不久,鮮肉的中樞神經已經死亡,但是在肌肉周邊的神經末梢還沒有完全死亡,肌肉裡的能量物質三磷酸腺苷(ATP)還沒有耗盡。因此,在外界輕微刺激下,肌肉還可以產生跳動,這又叫做“超生反應”。宰殺一段時間後,肉中的ATP耗盡,肌肉纖維會鎖死,也就不會跳動了。
4.人工打蠟的蘋果吃了有害?
流言:蘋果如果表皮光滑鮮豔,摸起來也黏黏的,刮幾下還有粉末脫落,說明是人工打過蠟的,有毒!
真相:果蠟屬於世界範圍內允許使用的食品新增劑種類,只要是正規打蠟,都不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
其實,蘋果在正常生長過程中,表皮就會自然分泌一層果蠟,以防止外界有害物質入侵果肉,是蘋果自身對抗外界環境的一種有利措施,對人體無害。
果品被採摘後的人工打蠟處理,是果品商品化處理的重要環節,目的是為了防止蘋果水分流失,表皮皺縮,導致新鮮度降低,同時可以防止微生物入侵,以延長儲存時間。
在蘋果生產、運輸過程中,打蠟其實是正規操作。包括我國在內的很多國家,都允許在水果表面做打蠟保鮮處理。我國《食品新增劑使用衛生標準》規定可以將嗎啉脂肪酸鹽(又名果蠟)、巴西棕櫚蠟等作為被膜劑,用於新鮮水果表面。
雖然正規打蠟對人體沒有什麼危害,不少人可能覺得不夠潔淨,想要徹底去除果蠟後再吃蘋果。專家表示,去除果皮上的蠟,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削皮。如果想保全蘋果的更多營養,有一個簡單易行的好辦法,就是用熱水衝燙。
5.給兒童打的新冠疫苗劑量需減半?
流言:大部分兒童用藥,根據成人用藥量減半或酌減來使用。給兒童使用的新冠疫苗劑量也需減半,否則身體會“過載”。
真相:目前,包括兒童在內所有年齡段的新冠疫苗劑量和成分都是完全一樣的。在保障安全性的前提下采用統一劑量,這是全球通用辦法。治療性藥物的用藥劑量有的考慮體重,有的還要考慮身體表面積,這個與藥物在體內藥物代謝動力學研究和肝臟代謝等因素相關。
但疫苗發揮作用的機制與治療性藥物不同,疫苗裡的抗原進到身體裡之後,不是直接“發揮藥效”,而是經過免疫系統進行抗原遞呈,免疫細胞識別後產生抗體,抗體再發揮阻攔病毒感染或防發病等作用。以上過程,跟體表面積、體重沒有相關性。
事實上,絕大多數疫苗的劑量都是不區分成人、兒童的。例如乙肝疫苗、宮頸癌疫苗、肺炎疫苗都沒有人群上的劑量區別。從機制來說,疫苗進入兒童的身體之後,產生抗體的機制和成人是完全相同的,沒有區別。
免疫規劃專家表示,打新冠疫苗時要關注自己孩子的健康狀況,因為5歲以上的兒童可能會出現一些心因性反應,大一點的兒童要避免劇烈運動,留觀30分鐘,如果接種兒童出現了懷疑與不良反應有關的情況,要及時進行報告。如果遇到與接種其他免疫規劃疫苗或者非免疫規劃疫苗時間上重疊,一定要確保新冠疫苗與其他疫苗接種間隔14天以上。
6.預製菜不新鮮還含有防腐劑?
流言:和新鮮菜相比,今年春節最流行的“預製菜”經過冷凍和重新加熱後已不新鮮,有的預製菜儲存期長達一年,肯定是含有新增劑、防腐劑。
真相:預製菜與我們平時吃到的食物沒什麼不同,沒有額外新增防腐劑。而規範化、可追溯的生產加工流程,會讓菜餚的口味更穩定、品質更安全。
工廠預製菜為標準化生產,消費者拿回家只要放在煤氣灶上加熱就能還原味道,口味復原度與堂食現炒的不相上下。
絕大多數預製菜都需要經過高溫烹飪,本身就是殺菌過程;接著使用液氮等速凍技術,透過超低溫冷凍,完全能抑制微生物繁殖,所以不需要額外新增防腐劑。
另一方面,預製菜根據包裝標準要求,要將所有原料羅列出來,所以配料表裡會出現所用調味料中的相關新增劑。
但這並不意味著預製菜就添加了比堂食菜餚或自制菜餚更多的新增劑。即便是消費者自己購買、烹飪的食物,往往也含有新增劑。例如,不少醬油中含有穀氨酸鈉、山梨酸鉀,一些風味調料中含有羥丙基二澱粉磷酸酯、檸檬酸等。只要符合國家制定的新增劑標準,合理使用新增劑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
7.“冷煙花”溫度低,燃放沒有危險?
流言:顧名思義,“冷煙花”燃放溫度較低,不屬於煙花爆竹等危險品。
真相:“冷煙花”的稱呼會帶來一定誤導性,它們不但屬於煙花爆竹,而且易燃易爆危險品的基本屬性也並未改變。
“仙女棒”“電子煙花”等在燃放時,火焰(火花)噴出後溫度迅速降低,距噴射口20釐米處溫度降至約80℃,距噴射口50釐米處溫度降至約40℃,所以俗稱“冷煙花”。燃放此類產品時,噴射口處的溫度高達700-800℃,仍然可以灼傷人體,引燃易燃物。
因此,在生產、經營、儲存、燃放“冷煙花”時,仍要嚴格遵守有關煙花爆竹安全管理的各項規定。大眾燃放“冷煙花”時應採取對煙花爆竹產品普遍適用的安全措施,嚴禁在室內以及任何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的場所燃放。
8. 寶寶穿紙尿褲會導致“O型腿”?
流言:紙尿褲會讓寶寶的腿無法併攏,等孩子長大了,就會變成“O型腿”!
真相:“O型腿”與紙尿褲無關。胎兒在母親肚子裡為蜷縮狀,雙腿呈O型,這種腿型在胎兒出生後會延續至2歲左右,屬正常現象。
2歲以後,隨著寶寶們學會走路、蹲起,為了適應生理需求,他們的下肢就會進行自我調整,逐漸變成“X”型外觀,到4-5歲左右時“X”的程度往往最明顯。而到了6歲以後,“X”型的弧度逐漸減小,長到7-8歲左右,雙腿逐漸形成與成人一樣的外觀。
現在的一次性紙尿褲設計對嬰兒的腿活動沒有什麼限制,腿部可以自然伸展和經常活動使關節、肌肉正常發育。因此,2歲前的寶寶“O型腿”是正常發育狀況,不是由紙尿褲造成的。如果真的出現了異常情況,也不能忽視,一定要帶寶寶去醫院接受醫生的診斷和治療,切勿自行矯正。
新民晚報記者 郜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