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勤學上進,刻苦鑽研,懷揣軍工夢想,將青春獻給國防事業;他初心不改,踐行使命,研發國之重器,讓國產坦克插上資訊化“翅膀”;他出類拔萃,勇攀科研高峰,當選科學院院士,攬得眾多國家級榮譽。近日,他又收到母校的邀請,走進直播間為大家帶來關於武漢大學智慧製造專業的一場視聽盛宴。他就是武漢大學1983屆校友毛明院士,本期推送,帶大家瞭解“陸戰之王”總設計師的故事——
毛明,1962年9月生於湖北省咸寧市,中國科學院院士、兵器首席專家、中國99A式主戰坦克總設計師、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所長。1983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工程機械專業,長期從事戰車總體技術理論研究和裝備研製等實踐工作,在主戰坦克的總體設計、兩棲戰車的研究與開發方面做出了創造性成果,是我國兵器行業新一代科技領軍人物。曾榮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創新獎、全國傑出科技人才獎、全國勞動模範、國防科技工業十大創新人物、中央電視臺2016年度科技創新人物、2017年央企楷模等榮譽稱號,201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成為兵器工業集團首位中科院院士。
求學武大,踏上軍工之旅
1979年,毛明考入武漢大學工程機械專業,在武大這片風景如畫、古樸典雅的校園中度過了他人生中最美好的年華。回憶在武大的求學時光,毛明坦言,本科時候的他並不知道未來應該幹什麼,但很確定要拼命讀書,學好每一門功課,有學位就該去拿。他不分寒暑,每天早晨5點多鐘就起床跑步、背英語單詞,晚上在大教室或圖書館看書做題,不到深夜11點基本不會回宿舍睡覺。那時候生活很清苦,他吃的最多的是5分錢的雞蛋湯泡米飯。但對知識的渴求、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蓋過了物質貧乏的窘迫。
也正是在美麗的武大校園裡,毛明與坦克戰車結下了一生之緣。毛明表示特別感謝本科時的班主任朱河海老師和教授機械設計的溫乃揚老師,是他們鼓勵自己報考中國唯一從事坦克裝甲車輛總體設計的兵器201所的碩士研究生。
迴歸初心,重回軍工“國家隊”
1983年,毛明從330多名考生中脫穎而出,成為兵器201所6名被錄取的研究生之一。接下來,毛明再接再厲,1986年,他又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理工大學,攻讀軍用車輛工程專業博士學位,師從張相麟教授。1989年,27歲的毛明以出色的成績獲得工學博士學位。
那個時候,國內出國潮、下海潮來勢洶洶。毛明聽著身邊同學、朋友對商海絢麗的描述,他忍不住動了心,於是,他投身中關村的一家公司,打算在商界大幹一場……
但沒多久,毛明就收到了導師張相麟教授的親筆信,老教授在信中飽含深情地呼喚毛明回到需要人才的201所,去為國防事業做點事情。讀完信後,毛明決定回去。“從那天起,我就在201所。”
軍工報國,研製我國第一輛資訊化坦克
自1989年9月至今,毛明一直紮根201所,一生就此一份工作,也幾乎沒有休息天,轉眼度過了30餘個春秋。也是從那時起,毛明一點點建立起他的理想和抱負,從助理工程師到中國兵器首席科學家,毛明貢獻頗多——
2004年新一代水陸兩棲步兵戰車剛定型,毛明被上級任命為99A坦克的總設計師。歷經7年的研製,他和他的99A坦克經受住洗禮和考驗,把“夢”變成了現實。2015年9月3日,99A坦克作為第一方陣在“9.3”大閱兵上接受檢閱。“它是我國第一臺資訊化坦克。”毛明自豪地說,99A坦克奠定了我國第一代陸軍裝備資訊採集、傳輸、處理、顯示與綜合的基礎,實現了戰場態勢共享、協同攻防、狀態監測、系統重構等功能,軟體、元器件全部自主可控。99A坦克已經成為我國陸軍的一張名片,立於世界先進坦克之列。
此外,毛明還主持開發了液力機械綜合傳動裝置,使開坦克從此像開自動擋汽車一樣方便,這裡還有武大巫世晶教授團隊的貢獻;主持設計了我國第二代履帶式步兵戰車水上分系統,使兩棲戰車的水上航速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
年輕的時候,這位傑出的武大校友曾想做一名軍人,沙場點兵,剛硬凜然。後來,毛明沒能從軍,但也成為了一名英雄,為國防事業奉獻了一輩子,將自己的名字,留在國防事業發展的里程碑上……
更多精彩資訊,歡迎關注頭條號:武漢大學招生辦公室
注:文章部分素材來源於武漢大學官微、武漢大學校友總會官微、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官微、黑龍江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