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簡稱“遼”,位於我國東北地區的南部,南瀕黃海、渤海二海,與河北、吉林、內蒙古相鄰,與朝鮮僅隔一條鴨綠江,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所以,無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建國後,遼寧這塊風水寶地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革命時代,英雄的遼寧兒女,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用鮮血譜寫出可歌可泣、氣壯山河的英雄詩篇,留下了大量彌足珍貴的紅色記憶。抗日戰爭爆發後,東北抗日聯軍和抗日義勇軍長期戰鬥在這裡;新中國的國歌誕生在這裡;解放戰爭中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三大戰役之一的遼寧戰役的主要戰場,也在這裡發生。
新中國成立後,遼寧省更是成為了我國工業的搖籃,名副其實的共和國工業奠基地,全國工業重鎮。這裡曾創造出了“1000多個全國第一”,有著“共和國長子”、“東方魯爾”的美譽。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遼寧是志願軍走出國門的最後一站,是抗美援朝的大後方,要人供人,要物供物……。新中國成立後,遼寧省曾連續創下了全國GDP五連冠,走在了全國經濟發展的最前列,達到發展的頂峰時期。
遼寧省的這一輝煌歷史,是遼寧人民艱苦奮鬥、奮發圖強、於險境中謀生存,於逆境中求發展,於困境中促崛起的豐碩成果;同時也是遼寧歷屆領導班子共同努力的結果,這其中就包括遼寧省開國第一任省長杜者蘅同志,其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
杜者蘅,曾用名杜友蘅,1909年11月27日,出生於遼寧省開原金溝子鎮三道村一個普通人家。儘管家境十分貧寒,但開明的父母仍然節衣縮食送他去學校讀書識字,他們深信唯有透過讀書,才能為兒子找到一條好的出路。
在杜者蘅踏入學校大門的那一刻,父親就叮囑他“愛錢與好色者,千萬不要接近”。父親的這句謹言慎行,杜者蘅謹記於心,在之後的歲月裡,無論是在學習、工作、還是生活中,他都付諸於實踐,並伴隨其一生。
早年間,杜者蘅先後在省立第一工科學校、奉天迪化英文補習學校、東北大學附屬高階中學求學。由於他從小聰明睿智,又發奮苦讀,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功夫不負有心人,18歲那年,杜者蘅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當時東北地區最頂尖的大學—東北大學化學系學習。在這裡,他如飢似渴地學習科學知識,掌握科技技能,希望能夠走科技救國這條路。
1931年,在東北大地上發生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日本關東軍突然襲擊東北軍的北大營。由於張學良採取了不抵抗政策,偌大的東北三省一夜之間就被日本人佔領了。日軍鐵蹄所到之處,燒殺搶掠、屍鴻遍野,慘不忍睹,令無數的東北人骨肉分離、流離失所,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杜者蘅也不得不停止學業,回家待業。
面對日本侵略者的罪惡行徑,許多的東北同胞紛紛組織抗日義勇軍,奮起反抗日寇。杜者蘅也不甘示弱,在自己的家鄉開源金溝子組建起了一支抗日義勇軍,號稱“大刀會”,同日寇展開了真槍真刀的決死鬥爭,狠狠地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
1933年,杜者蘅懷揣著對知識和光明的渴望,隻身來到北平,進入北平東北大學經濟系學習。在這裡,他接觸到了馬列主義先進思想,深受影響,積極參加學生愛國運動。由於表現突出,很快就脫穎而出,成為了學生運動的骨幹力量。
大學畢業後,杜者蘅投筆從戎,遠赴西安,進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民眾救國會工作,並擔任情報組組長。他出色的工作能力很快被領導發現,被調往東北軍總部辦公廳工作,為促成西安事變得順利發生,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貢獻。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杜者蘅立即奔赴抗日前線,進入太行山深處的河北邢臺縣開闢抗日根據地,並親自組建了東北抗日遊擊縱隊第一遊擊隊,在馬寨河山上多次打擊日偽軍的進攻,立下了不少戰功。
後來,這支部隊被改編為八路軍129師385旅獨立第4團,成為了一支正規的抗日武裝力量。在之後的抗戰歲月裡,杜者蘅帶領這支部隊越打越勇,打得日軍聞風喪膽,打出了“鐵軍”的威名,深受當地人民的喜愛,杜者蘅也因此在軍中威名遠揚。
抗戰勝利後,為了與國民黨搶奪東北這塊寶地,我黨調遣了一批領導幹部,緊急奔赴東北大地開展革命工作。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東北人,又具有多年地方從政工作經驗的杜者蘅,自然也是其中的一位。
杜者蘅奉調回東北,回到了闊別12年的故土,擔任了遼北省二署專員兼西安地委副書記、代理書記、遼北省政府秘書長、代主席等職,積極開展地方政權建立,化解各種社會矛盾,打擊敵對勢力,竭盡全力團結一切可團結的力量,將人民群眾都聚集到中國共產黨身邊,淋漓盡致地展現自己的領導天賦。
解放戰爭爆發後,杜者蘅肩任遼北省數職,一方面組織地方武裝嚴厲打擊土匪、特務的破壞活動,維持社會秩序,做好群眾安撫工作,並積極調動人力物力,籌錢籌物,支援前線部隊作戰;一面派遣大批幹部深入農村基層,發動人民群眾參軍參戰,擁軍支前。
為保衛勝利果實,他有計劃地收集、轉移物資,疏散員工家屬,為長期堅持白山區革命根據地做好充分準備,主持開展解放區的土改、恢復整頓基層政權,發展生產、支援前線,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
大家都知道,解放戰爭時期的四平保衛戰打得異常慘烈,歷時31個晝夜。面對國民黨10個師的精良裝備部隊,我軍奮死抵抗。如此激烈的戰鬥,自然需要後勤保障的全面跟進。
為保障戰鬥的順利進行,杜者蘅親自上陣,組織當地幹部群眾,組成敢死擔架隊和物資供應隊,緊緊跟隨在作戰部隊的後面,冒著生命危險,穿越在硝煙瀰漫的戰場上,搶救傷員,提供物資幫助,最終打贏了四平保衛戰,為解放東北全境和全中國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他擔任志願軍前方後勤指揮部負責人,主要負責志願軍的後勤保障工作。你要知道,志願軍入朝作戰時,所需要的軍需物資全部都是由東北地區供應,而如此長距離的作戰,設在瀋陽的供應站是無法滿足志願軍的作戰需求的。
面對這種困境,杜者蘅建立了志願軍後勤保障部門,並擔任後勤部副政委,在洪學智的領導下,在東北地區建立起一條通往朝鮮戰場“打不斷、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為抗美援朝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建國後,杜者蘅一直在東北地區擔任要職,先後出任東北人民政府委員、農村部長等職,帶領東北人民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大力推廣農村互助合作經濟,大力扶持小農經濟,並取得了了顯著成效。他根據當時的國情,結合當時極其低下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制定決策,如此做法幫助國家和東北地區度過了難關。
1954年,遼東省和遼西省合併為遼寧省,在東北地區幹出了一番政績的杜者蘅,再一次得到了重用,由毛主席親自簽字頒發任命狀,調任杜者蘅為遼寧省第一任省長。遼寧是生他養他的故鄉,他熟悉這裡的一山一水,他對這裡的人民懷有深厚的感情,他拿出自己十二分的熱情,為改變家鄉的現狀,嘔心瀝血,不辭辛勞,日夜奔波在家鄉的建設上。
在杜者蘅任職遼寧省長期間,正值我國“一五”經濟計劃期間。國家在“一五”期間的156項重點工程中,就有24項落戶在遼寧省境內,使得遼寧省的工業發展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取得了輝煌的成果,曾創造出了“1000多個第一”的記錄,如“第一枚國徽、第一爐鋼水、第一臺機床、第一艘萬噸輪船等等。正是由於有了遼寧省的眾多個第一工業創造,使得新生的人民共和國逐步形成了門類齊全的現代化工業體系。
除此之外,遼寧省還為全國貢獻了約兩成的原煤,三成的電力和六成的鋼,為新中國逐步走向現代化提供了物資保障。正是由於這些工業成就,遼寧省被譽為“共和國工業搖籃”、“共和國裝備部”,從此以後,也有了“遼大哥”的美名。
從小在遼寧長大的杜者蘅,他深知遼寧省一直是一個“缺糧戶”,廣大農村人口普遍吃不飽飯、餓肚子。所以,杜者蘅便將大力提高遼寧的糧食生產產量,作為“一五”期間農村發展的重點。為此,他深入農村的田間地頭,認真聽取基層幹部群眾的意見,向農業專家請教,多方探尋,苦苦思索,發誓一定要找到一個好辦法,讓遼寧全省兩千多萬人吃飽飯
整天都在為遼寧人民的吃飯問題發愁的杜者蘅,在一個星期天的早晨,突然受到了一個早點小攤販賣苞米麵煎餅的啟發。後來他又專程跑到幾個縣鄉做深入的調查研究,並多次召開專題討論會,經過深思熟慮後,終於在1958年,他大膽地作出一個決定,在全省範圍內廣種玉米,大力推廣“一穴雙株”的玉米種植方法,以此來提高農業生產產量。
因為杜者蘅透過認真學習,徹底瞭解到了玉米的屬性,玉米不僅產量高,而且還耐寒、耐旱、抗澇,十分適合遼寧地區生產。除此之外,杜者蘅還積極開發水稻資源,堅持兩條腿走路,讓人民吃飽吃好,很快提高和改善了全省人民的生活水平,及時解決了困擾遼寧人民很多年的吃飯問題。尤其是在3年自然災害期間,靠著玉米麵摻野菜,不知道救活了多少人的性命。之後,遼寧的人民群眾都稱讚他為“大苞米省長”。
杜者蘅在遼寧當了5年省長,為回報家鄉人民的養育之恩,他真正做到了甩開膀子加油幹,全力以赴,大力發展經濟建設,使得遼寧省的經濟發展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走在了全國的最前列,並連續五年創下了全國GDP第一的好成績,獲得了“GDP全國五連冠”的榮譽,深受遼寧人民的尊敬和愛戴,被遼寧人民親切地稱為“好省長”。
1975年11月8日,杜者蘅病逝於北京,享年66歲。這位出生於亂世年代,歷經戰火紛飛的抗日戰爭,轟轟烈烈地解放戰爭,以及抗美援朝的老革命家,用一生的努力,向祖國和人民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無論官職有多高,從事什麼行業,他都事必躬親,一心為民,因此能克難前行,他的工作態度和革命氣節,值得稱讚,更值得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