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美國“精奢商業觀察”網站2月6日文章,原題:一年過去了,遭到抵制的時尚品牌在中國表現如何?2022年初,H&M在北京開設其首家男裝概念店。商家通常會為此類重要活動舉辦明星雲集的開業典禮,但該店開業異常低調。考慮到這家瑞典服裝公司過去一年的經歷,這種低調在情理之中。在去年被譴責“一邊造謠抵制新疆棉花,一邊又想在中國賺錢”後,H&M在中國市場陷入困境,併成為外國干涉中國事務的一個代表。隨後,耐克和博柏利也被列入冒犯名單。與笨拙的營銷活動不同,這並非無關緊要的失禮行為。由於被視為對華攻擊,後果很嚴重,一年後仍能在某種程度上感受到影響。
H&M在中國民眾的抵制浪潮中首當其衝。該公司產品被眾多電商平臺下架,其20家實體店被迫關閉……在截至去年5月的3個月內,H&M在華銷售額同比下降23%,虧損額達7400萬美元。儘管該集團加大開發更昂貴品牌的力度,但這種以新偽裝為幌子的做法能否足以恢復其在華業務?“發現有關品牌與H&M的關聯後,一些中國消費者仍選擇摒棄。這表明H&M未完全獲得中國消費者原諒”,專注於中國市場的某營銷機構創始人阿諾德·馬如是說。
在中國民眾的憤怒中,全球最大運動服裝公司耐克也未能倖免。去年4月耐克在天貓的銷售額同比暴跌59%。但鑑於耐克已進入中國市場40年,業內人士稱耐克在華仍擁有穩固的品牌傳統,預測中國本土運動服裝企業可能需要20年左右才能超越這個西方巨頭。
博柏利同樣失去在中國的品牌大使,但該公司設法扭轉了劇本。去年7月這家英國企業宣佈為河南抗洪救災行動捐贈150萬元和價值50萬元的物資,從而成為首家開展此類捐贈活動的外企。中國網民稱讚這一行動。但當H&M和耐克效仿時,網民們卻不買賬。這與博柏利是奢侈品牌不無關係。如業內人士所言,“它更難被取代……而至於耐克,能找到中國版本,如今李寧等(本土)品牌頗受歡迎。至於H&M,這種快時尚品牌太多了。”更重要的是,博柏利一直在政治上保持中立。但這不足為奇,因為中國在H&M全球收入中佔比不足5%,而來自中國的收入幾乎佔到博柏利全球總收入的半壁江山。(作者朱莉安娜·勞,崔曉冬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