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得配本草》:“蓖麻子辛、甘、熱。有毒。其力收吸,能拔病氣以出肌表。其性善走,能開諸竅以通經絡。治瘰癧,追瘡膿。配乳香、食鹽,搗餅貼太陽穴,治風氣頭痛。配羊脂、山甲,少加麝香,以油煎膏,日摩數次,治偏風。去殼,取油塗紙,燒煙燻之,治舌上出血及喉痺舌腫等症。一切腫毒,痛不可忍,研敷立止。禁用內服。”
22.《雷公炮製藥性解》:“蓖麻子味甘辛,有小毒,入脾大腸二經。主水腹腹滿,臟腑燥熱,無名腫毒,敷之可消;口眼斜,敷之可正;塗足心,下胞胎如神;塗巔頂,收生腸甚捷。”
23.《新修本草》:“”蓖麻子味甘、辛,平,有小毒。主水症又主風虛寒熱,身體瘡癢浮腫,屍疰惡氣,榨取油塗之。葉主香港腳,風腫不仁,搗蒸敷之。
24.《藥籠小品》:“蓖麻子辛甘熱。性善收,又善走,能開通諸竅經絡。治水症浮腫,針刺入肉搗敷傷處,刺出即去藥,追膿拔毒,敷瘰癧惡瘡,屢奏奇功。外科煎膏多用之,內服不可輕率。”
25.《藥性切用》:“蓖麻子辛甘性熱,善走亦善收,能出有形滯物,外用頗奏奇功。氣味頗近巴豆,內服不可。”
26.《玉楸藥解》:“蓖麻子味苦,氣平,入手太陰肺、足太陽膀胱經。下胎衣,收子腸,拔腫毒,瀉水癥。”
27.《增廣和劑局方藥性總論》:“蓖麻子味甘辛,平,有小毒。主水症,又主風虛寒熱,身體瘡癢浮腫,屍疰惡氣。葉∶主風腫不仁,搗蒸敷之。28.《馮氏錦囊秘錄》:“蓖麻子,敷無名腫毒,吸出有形滯物,剩骨立起,膿血盡追;塗口眼歪斜,即牽正後元,一效即去,久則反損。塗足心,下胎季子胞;塗巔頂、收生腸肛脫,通利開竅,勿輕服餌。”
28.《顧松園醫鏡》:“蓖麻子〔辛甘有毒,鹽水煮去皮研。〕口眼歪斜塗正〔不歪〕處,子腸脫出貼丹田,半身不遂,同麝香、穿山甲、羊脂煎膏以頻摩。針刺入肉,與螻蛄屑〔牙屑〕搗敷而立出;偏頭風痛,〔同乳香〕塗太陽即止;諸般腫毒,敷患處隨消。長於收吸,能拔病氣出外,外治累奏奇功,不可內服。”
29.《醫學入門》:“蓖麻子平甘辛味,偏風腫痛服且熨,疥癩水證單用之,下胎兼闢疰惡氣。”
30.《日華子本草》:“治水脹腹滿,細研水服;瘡痍疥癩,亦可研敷。”
31.《本草衍義補遺》:“能出有形質之滯物,故取胎產、胞衣、剩骨、膿血者用之。”
二、現代研究
1.成分:種子含脂肪油40~50%,油餅含蓖麻鹼、蓖麻毒蛋白及脂肪酶。種子中分出的蓖麻毒蛋白有三種,即蓖麻毒蛋白-D、酸性蓖麻毒蛋白、鹼性蓖麻毒蛋白。
2.蓖麻子具有抗腫瘤、細胞凝集、瀉下作用
3.藥理:
葉的水浸濃對正常及抑制狀態的離體心臟,均能使心收縮力增加。葉、莖煎劑使犬血壓下降、大鼠後肢血管擴張;對大鼠子宮、蟾蜍腹直肌有輕度興奮作用。葉及其浸膏尚能殺滅蠅蛆及蚊類幼蟲。
蓖麻子瀉下作用:蓖麻種子中的油本身並無致瀉作用,在十二指腸內受脂肪分解酶的作用,皂化成蓖麻油酸鈉與甘油,蓖麻油酸鈉對小腸有刺激性,引起腸蠕動增強,小腸內容物急速向結腸推進,在服藥後2~6小時,排出半流質糞便,排便後可有暫時的便秘;加大劑量不能增強效力,未水解部分很快排洩到大腸,蓖麻油酸吸收後,與其他脂肪酸一樣在體內代謝分解,因此,蓖麻油作為瀉劑是比較安全的;由於味道不好,可以製成乳劑內服。蓖麻油能阻礙山道年的吸收,並非由於腹瀉引起。蓖麻油本身刺激性小,可作為面板滑潤劑用於皮炎及其他面板病,作成油膏劑用於燙傷及潰瘍,種子的糊劑用於面板黑熱病的潰瘍,此外可用於眼瞼炎;作為溶劑以除去眼的刺激物,區域性應用於陰道及子宮頸疾患。
4.臨床:治療顏面神經麻痺、中毒與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