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俗話叫“人多四靠”,意思是一件事如果沒有專人負責,大家就會都不負責。
非常遺憾的是在贍養老人問題上也會出現“人多四靠”這個現象,“養兒防老”是自古以來的說法,在農村一般都是兒子負責養老,但誰家有多個兒子,旁人就會開玩笑說:“不用你現在美,等老了,兒子給你放牆頭上”。這話的意思不是老人想“騎牆”,而是兒子們誰也不願意贍養,互相推脫,哥們兒的房子一般是挨著建造的,所以就形容為把老人放在中間的界牆上來回推讓。
看來這種情況在過去比較普遍,否則也不會流出這樣的“典故”。俗話說“好兒子不如好兒媳,好閨女不如好姑爺”,婚姻關係在家庭關係當中居於核心位置,所以在法律上也講“婚姻家庭關係”。
故事中的老太太早年喪夫,當時三個孩子都沒有成年呢,怕孩子挨欺負,她沒有改嫁也沒有招贅,辛辛苦苦的自己將三個孩子撫養成人,都娶上了媳婦,日子過得也算不錯,開始的時候,老人身板還算硬朗,輪流給三家看孩子,母子、婆媳關係還算融洽。
隨著年歲的增長,老太太年輕時受的苦、遭的罪埋下的病根開始顯現出來了,身體狀況一天不如一天,到後來生活自理都很困難,更別說看孩子了,老人沒有了利用價值,兒子兒媳開始逐漸的嫌棄,到後來誰也不願意贍養,沒有把老人放牆頭上來回推,也差不多是這個意思了。
三個兒子誰也不願意贍養老人,開始的時候講一家養兩個月,後來覺得時間長,春夏秋冬,不均衡,又約定一家一個樣,再後來又縮減為半個月,最終將老人掃地出門,送到了鄉里的敬老院。
按規定來說,有子女的是不能送到敬老院的,但是架不住三個兒媳去敬老院軟磨硬泡,並且說不算敬老院的院民,只是有一個床位就行,每個月給敬老院一些費用,這樣,老太太就被送到敬老院了。
開始的時候,三個兒子還時不時的去敬老院看看老孃,後來也慢慢的“忘記了”。到過年的時候,有親屬的,都把老人接回家過年了,工作人員也都放假了,心想老太太有三個兒子呢,過年了怎麼也得把老孃接回去吧?但是三個兒子還真“沒想起來”把老孃接回家過年。
“從來不需要忘記,從來也沒有想起”。那時候還允許放鞭炮呢,爆竹聲中一歲除,在鞭炮的聲響、煙花的火光之中,養老院失火好一陣子才被發現,人們救火的時候才發現,是電熱毯短路失火,老太太又行動不便,活活被燒死在敬老院的床上,只剩下一半了。
圖文無關
孝子賢媳聽聞此噩耗,哭得是呼天搶地,“悲痛欲絕”,把老太太“拾掇”回家,“風光大葬”——請了對棚吹手(樂隊)。一般白事都是請一棚吹手,對棚吹手就是兩個樂隊,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對棚吹手會相互較勁,所以更具觀賞性,喪事請樂隊表演是農村的一種文化活動,但僱對棚吹手,成本也是一棚吹手的一倍多。
孝子賢媳又要僱兩個哭靈的,一男一女。哭靈的是專業替子女吊念老人的,因為專業,所以哭靈更精彩,聲淚俱下,非常感人。
喪事場面著實不小,但哭靈的需要大致瞭解老太太的生平,家庭狀況,三個兒子哭訴了母親早年喪夫、含辛茹苦把他們養大過程,聽得哭靈的和周圍群眾潸然淚下。在問到老太太是怎麼去世的時候,兒媳支支吾吾,實在是說不出口。
來弔孝的群眾實在氣不過,說出了真相。哭靈的憤怒地把話筒摔了,說這單生意不做了,做不了,這錢不賺,賺這個錢喪良心。得知真相的上下二莊群眾也是對這三家孝子賢媳指指點點,憤怒情緒不斷蔓延,有的氣不過,又不能打他們,於是有朝孝子賢媳吐口水的,有帶頭的,眾人紛紛效仿。跪在棺材前還禮的那個孝子都不敢抬起頭來…
有人問,故事中的三個兒子不贍養老母親僅僅是道德問題嗎?難道不是違法犯罪了嗎?
這是個好問題,問到點子上了,很顯然三個兒子的行為已經涉嫌遺棄罪。遺棄罪是指負有扶養義務的人,對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人實施拒絕扶養,情節惡劣,從而構成的犯罪。故事中的兒子將老人送到敬老院,卻不加看護,致老人被燒死,情節不可謂不惡劣。根據《刑法》第二百六十一條的規定構成遺棄罪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