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澳大利亞“對話”網站2月10日文章,原題:大選前聯盟黨炒作中國恐慌,反對黨的阿爾巴尼斯如何定位自身?50年前,當選的澳總理高夫·惠特拉姆宣佈與中國領導人同意恢復澳中外交關係,“我們外交政策中的嚴重扭曲現在已得到糾正。”當時,澳大利亞外交政策的這一重大轉變被認為是較少爭議的,因為美國也在做同樣的事情。50年後的今天,在超過一代人的時間裡,中國問題首次闖入澳大利亞大選,這在過去半個世紀多數時候是不可想象的。
中國的崛起及其商機,意味著與北京的建設性工作關係如今被視為(澳)兩黨的問題。但近年來,澳大利亞與其經濟保障者(中國)的關係出現動搖,併成為澳兩黨用來攻擊對方的一個話題。鑑於這一切,問題變成了:澳大利亞如何駕馭同這個地區巨人下一階段的關係,以及未來工黨政府如何將對華政策轉向更可持續的發展?在新的政治管理下,澳大利亞很可能會發現自己重新調整對華政策,是可能的、可取的。
澳政府把“中國威脅”當作選舉問題,並利用反對黨(工黨)領袖安東尼·阿爾巴尼斯所謂“缺乏國家安全方面的經驗”這點。這意味著,如果執政聯盟贏得選舉,堪培拉與北京的關係仍將是困難的。如今澳政府幾乎每天都會有部長級官員出面,攻擊工黨“對中國軟弱”。這種策略讓人想到惠特拉姆時代之前的選舉。當時,所謂共產主義影響擴散的“多米諾骨牌理論”被用來嚇唬(澳)選民。
當然,彼時和現在最大的區別在於,中國如今是澳大利亞的最大貿易伙伴。中國因而成為澳持續經濟福祉的保障者。這使得澳部長們對中國的持續抨擊成為一種冒險行為。按照目前趨勢發展下去,澳將朝著這個方向行進——與美國建立更緊密的軍事關係,並面臨對華關係變得更緊張的風險。
鑑於這一切並考慮到選舉壓力,阿爾巴尼斯如何反駁攻擊他“親華”的那些言論?不妨回顧一下(歷屆)工黨政府如何駕馭澳大利亞最重要的地區和經濟關係的歷史記錄。無疑,他不會忘記惠特拉姆的突破,畢竟這是工黨歷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他還幾乎肯定會考慮從霍克到基廷(兩人都是澳前總理——編者注)有效處理對華關係的那些例子;如果他不聽取前總理陸克文的建議,那也將令人驚訝。但在談到處理對華關係時,或許不會被立即想起的名字是朱莉亞·吉拉德。與阿爾巴尼斯一樣,吉拉德的政治經驗也是在國內領域。但在對華打交道方面,她執政時可以說是過去20年澳中兩國關係最富有成效的時期。
當然,2022年的中國與2010-2013年的中國不一樣。過去10年,中國變得更加強大,而且明顯更加自信。儘管如此,阿爾巴尼斯或許能從本黨的對華政策演變歷史中獲得啟發。
在惠特拉姆的歷史性舉動50年後,2022年將提供一個反思的機會——反思應如何重新強調澳大利亞在本地區的中等強國和可靠斡旋者的角色,同時不削弱與美國的安全夥伴關係。另一方面,若聯盟黨再度執政,澳中兩國摩擦短期將難以緩和。這種情況下,惠特拉姆週年紀念或許只是一個歷史的腳註。(作者託尼·沃克,陳俊安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