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的冷戰時期,美國曾制定過一個20世紀“最瘋狂”的計劃——一架僅僅出現在科幻裡的飛天航母。
它的起飛重量達5440噸,採用核動力,能在萬米高空飛行41天都不落地,340米的翼展比電塔還要高,機翼下面寄生著22架戰鬥機,可以隨時發射出去。
最可怕的是,這不僅僅是一個想象,它甚至有一份由洛克希德公司具體繪製的圖紙。可沒過多久,這個計劃突然無疾而終,圖紙也被美國永久封存,只給世人留下了無盡的謎團。
在美國“求而不得”的背後究竟發生了什麼?這種核動力飛行航母真的是可能實現的嗎?
研製背景
“冷戰”中最廣為人知的,恐怕就是美蘇之間的軍備競賽了。這個時期中誕生了很多偉大的軍事發明,甚至可以說加快了人類整體前進的步伐。但除了那些可堪一用的好兵器,其中還有不少是將對方當作假想敵,用於“虛張聲勢”的東西。
我們今天要說的主角,美國飛行航母CL-1021就是這樣的存在。
20世紀60年代,蘇聯飛速進化的軍備給美國帶來了極大的恐慌,他們擔心在未來可能發生的戰爭中美國會敗給蘇聯,並失去所有的盟友和海上軍事基地,甚至可能連美國本土都受到威脅。
如果這種事情真的發生,意味著美國的軍船和航母將無法再運送作戰部隊,失去了在世界上每一個角落投放軍力的能力,也就相當於失去了戰鬥力。
恐慌帶給了美國無以復加的行動力,當時,波音747一號機成功升空,風頭正盛,於是美國國防部就想出了一個辦法:如果海上基地不能用,那麼我們為什麼不能用飛機來投送軍隊呢?在天空中難道還有誰能阻擋我們嗎?
但普通的波音飛機是民用,不僅不扛炸,能運送的人數也很有限,那麼解決思路就很明顯了,那就是製造一艘更大、更快、更強的軍用波音!在美國軍隊的授權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開始著手設計這架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飛行航母”。
很可惜,由於軍用和民用飛機的設計思路不互通,最後放大版的波音747計劃也被放棄,取而代之的則是飛行航母的雛形——CL-1107。
但CL-1107在設計出來之後,美國又產生了新的野心:既然下決心要造,那就不能僅僅用於防禦,還要用於攻擊。因此,設計方案上又擴大了飛機的尺寸和容納人數,這才變成了如今我們津津樂道的CL-1201。
CL-1201的引數有多誇張?
- 翼展
它的機翼擁有迄今為止最大的跨度,達到了340米,比20世紀任何飛機的三倍還多,如果把飛機“橫插”在地上,它的兩翼跨度甚至比美國的世貿三號大樓還要高。
- 發動機和動力
CL-1201新月形的形狀類似於英國的V型轟炸機,但卻沒有尾翼,取而代之的是飛機後部的四個噴氣發動機。
要將如此超凡的飛機送上天,那麼自然不能採用“燒開水”的傳統能源了,所以,在設計方案中它採用的是核動力,發動機功率高達1.85GW,福特級航母上用於提供熱量的兩座核反應堆,加起來也不過才0.7GW而已。
- 內部空間、容納人數
飛機內部更是誇張,內部空間足有5.66萬立方米,堪比一個小型的體育館,光是在裡面工作的機組人員就能達到475~800人的規模,能運送的部隊人數更是數不清。
- 航速、續航能力
CL-1201速度也很傑出,最高能達到0.8倍的音速(音速=1224km/h),在最大耗油價效比之下能不間斷持續飛行41天,足夠將美國的軍隊在短時間運送到天涯海角,隨時對任何一個國家發起進攻。
但這些設計雖然足夠霸氣,但現實畢竟不是科幻,在妄想完之後,難題就全壓在了設計組的頭上。
現實與理想的落差
首先,要用什麼來支撐這麼龐大、沉重的機體呢?
傳統的起落架肯定是行不通的,因為它的翼展過於寬廣了,僅僅在機身上設定起落架只會導致整架飛機垮臺,還要在機翼下面也設定起落架才行。如果要設定,那麼每個輪胎要至少達到2.5米的直徑才能滿足需求。
這還不算完,更嚴峻的問題是跑道。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寬體客機所使用的機場跑道寬度是60米,長度是3公里,但要容納CL-1201的起降,至少需要一條寬度為200米、長度十幾公里的跑道。
就算美國在本國花重金建了一條,想在別的地方降落的時候又該怎麼辦?隨便想想就知道,其他國家當然不可能會修一個CL-1201的專用機場,否則那不是等著美國來“入侵”自己嗎?
當然,還有一個解決辦法,那就是將飛機從“助跑起飛”改成垂直升降,這樣就不需要專用的跑道了。
但這個方向也行不通,因為垂直起降會讓壓力完全轉嫁到飛機的肢體末端之上,這意味著飛機整體需要使用極高強度的材料來建造,否則要麼飛不起來,要麼在起飛的過程中就會解體崩潰。
又要輕、又要高強度,當時可根本沒有那麼理想的建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至關重要的一步就卡在這裡了。
退一萬步說,就算CL-1201真的造出來了,飛在天空中了,它也要面臨著被導彈攻擊的問題。
別看飛機是這麼一個堅固、龐大的“鐵傢伙”,但它在面臨衝擊時是非常脆弱的,在那個時代,撞鳥都可能導致飛機的墜毀,更別提是導彈的偷襲。而CL-1201的體積之大,一旦飛上天空幾乎不可能隱蔽自身,簡直是一個令人發笑的“活靶子”。
綜合了多種原因,這個瘋狂的計劃最終只是停留在了圖紙上,沒有真正造出來。
但值得一提的是,當年進行這種“異想天開”的並不僅僅是美國一個國家,由於天空航母這個概念過於誘人,先後有許多國家都進行過研究,甚至做出了各式各樣的設計思路:
比如英國的23級飛船,其實是最早嘗試把飛機掛在飛船下出擊的先驅;
又比如說德國的硬式飛艇,身長超過240米,直徑40米,依靠氦氣浮空,在飛行中可以像“鞦韆”一樣來釋放偵察機……
其實,我們中國也不是沒有對“飛行航母”進行過設想,不過那已經是21世紀的事了。
中國吸取了上世紀西方國家的教訓,沒有一開始就進行誇張的設計,而是務實地從小型飛機開始做起。去年,中國研製出了一架無人駕駛飛行母機,它攜帶9架小型無人機通過了干擾測試,完成了首次的試飛成功。
作為我國軍備邁出的新的一步,今後它或許還會擴大載機平臺,增載入機數量,變成真正具有實用性的“空中母機”。
至於飛行航母這樣的龐然大物未來是否有可能實現,這種事情又有誰能夠預料呢?畢竟我們現在的很多兵器其實也是在一次次的“異想天開”中誕生的,或許在百年後的某一天,它真的會克服萬難誕生在世界之上,帶來一場世界級的戰略大變革。
唯一能確認的是,百年後的軍備競賽中,肯定就缺不了中國的活躍身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