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鷲在印度的生態系統中的作用舉足輕重,當發現野外有被拋屍荒野的動物屍體時。兀鷲便會集體從天而降,開始享受這頓饕餮大餐。
兀鷲是和熊、烏鴉、野豬等類生物類似,是大自然的清道夫。一群兀鷲用不到一刻鐘的時間,就可以將一頭牛的屍體吃得一乾二淨。
在很久以前,僅僅依靠當地的垃圾處理廠和屠宰場的廢棄物就可以供給近6000只兀鷲,但令人惋惜的是,這種情況已經很難看到了。不到10年間,曾經遍佈在印度各地的格里芬兀鷲(格里芬雕)彷彿一夜之間便滅絕了。
格里芬兀鷲幾近滅絕,而印度其他種類的兀鷲倒是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但是它們的體型卻越來越小,消化腐肉的能力也和翼展達3米的格里芬兀鷲沒有可比性。
所以很多時候,腐爛的動物屍體堆積在印度各地郊外,散發著令人難以忍受的臭味,這也間接地導致了印度各地攜帶狂犬病毒的野狗數量大大增加。
格里芬兀鷲幾乎已經功能性滅絕,但其他種類的兀鷲卻沒有受到多大的影響。大多數科學家認為其根本原因為:
當地人經常給年老的牛餵食一種治療關節疼痛的藥物——雙氯芬酸,而死去的牛被格里芬兀鷲吞食,而格里芬兀鷲消化不了這種化學物質,格里芬兀鷲會逐漸產生腎衰竭,最後死亡。
但印度生物學家阿薩德認為,格里芬兀鷲滅絕的原因可能是源於某種致命病毒,這些病原體本來在其所處環境中是沒有危險性的,但一旦感染了以前未曾遇到的宿主時,將會變得難以控制。
例如:20世紀80年代末,非洲南部進口了肯亞的牛,這導致非洲南部75%的羚羊、野牛等有蹄類動物感染了一種致命病毒——牛瘤,在九年多的時間裡,這些被感染的動物陸續死亡。
同時期,攜帶獸瘟病毒的愛爾蘭海豹來到北海,導致五分之四的當地海豹感染病毒死亡;23年前,遷徙的候鳥將西尼羅河病毒首次傳至美洲大陸,導致美國紐約7人死亡,12000頭牛死亡。
科學家早前認為,野生動物之間的大型瘟疫很少發生,但現在看來,這類的致命病原體可以在動物之間四處傳播,其根本原因在於頻繁的全球貿易和人員流動,並且這種影響持續時間非常長。
28年前,一種新型的弧菌侵襲了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沿海,導致當地海星消失殆盡,直到現在,只有極少數種類的海星得以恢復,而以前最常見的幾種海星甚至在此地已經滅絕。
20世紀90年代,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生物學家安德烈深入研究了一種新型細菌,這類細菌可以透過鳥類迅速傳播,這也導致了當地麻雀數量驟減。
科學家們一直在尋找限制病原體在野生動物之間快速傳播的方法,其中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在野生動物運送或者遷徙至其他未曾到過的地區之前,將其隔離並進行防疫檢查,發生動物瘟疫以後就很難控制了。
1980年後,美國為了增加個別地區浣熊數量,工作人員將浣熊送往各個地區直接放養,這導致狂犬病毒在美國西部、南部、北部地區大肆蔓延。
除此之外,還有需要熱衷於放生的動物保護人士,經常將不是本地的野生動物放歸野外,讓它們重返自然,這直接導致破壞了當地物種多樣性和生態平衡,也給當地野生動物帶來了被傳播未知病毒的危險。
保護動物僅靠釋出一些條例往往是不夠的,人們除了瞭解野生動物的習性之外,還應該多瞭解物種之間可能傳播的病原體。
清楚這些動物傳染疾病曾在什麼地方迅速蔓延過,有何潛在危險。儘量防範阻止對物種多樣性產生不利影響的傳染病侵入事件的發生。
圖片來自網路侵聯必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