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天裂,炫鐵融,鑄就亂世英雄。大明末年,天下紛爭,此時的明王朝內有農民起義,外有女真貴族侵擾,可謂是內憂外患。公元1643年二月,春寒料峭,早春薄寒侵人肌骨,深夜 紫禁城顯得格外寂靜,伴隨著一陣馬蹄聲,夾雜著些許人語,只見宮門緩緩被開啟,遠遠望去一名身穿官衣的人員形似匆匆跑入宮內。不一會兒,壽寧宮燈火亮起,一群神色匆忙的太監進入,突然一名太監高聲喊道:“皇上移駕崇文殿”。早早來到崇文殿等會的大臣們一個個顯露的焦躁不安,隨著一聲皇上駕到,大臣們無意識向著皇帝行禮。站在案桌前的崇禎皇帝冷冷地說了句:“松山城失陷,洪承疇不知去處,總兵曹變蛟被殺”。
曹變蛟,明朝名將,為名將曹文詔之侄。有史料記載:“變蛟少有勇力,精於騎射,年少時即隨曹文詔在軍中效力”。多次參與鎮壓農民軍起義,在此期間多有建功,很受當時的崇禎皇帝器重。時稱曹文詔和曹變蛟為明朝大小曹將軍。
公元1631年(崇禎四年),身為遊擊將軍的曹變蛟,隨著總兵曹文詔一戰恢復河曲,明朝廷大喜,天子下詔嘉獎兩曹。次年,賊兵復起,曹變蛟轉戰山西各地,在張麻村、隴安、水落城、唐毛山相繼大敗賊兵,賊將劉道江等自知不敵明軍,退守至銅川橋。當劉道江等到達銅川橋,準備稍作休整,再另謀他處,可曹變蛟並不會讓他們如意,曹變蛟趁著夜色,率領百餘名勇士,突襲了休息中的劉道江等人,賊兵大敗,損失甚重。御史吳生生見曹變蛟如此英勇不凡,並向朝廷推薦其為參將,朝廷應允。
公元1635年(崇禎八年),中原發生大饑荒,明朝廷無力賑濟災民,由於地方官員採取的措施不當,還有部分不法官員存在嚴重盤剝災區百姓,以至於中原地區餓殍遍野,災民在救助無望的情況下,只能選擇自救,數以萬計的災民紛紛揭竿而起。明朝廷立即召集曹文詔、曹變蛟等率軍前往鎮壓。
曹文詔率領三千兵勇從寧州出發,行至鎮寧的湫頭鎮同農民軍相遇,俗話說得好:“狹路相逢勇者勝”,曹變蛟躍馬步行,頂著城上農民軍發射的箭雨,率先登上城頭,斬首五百餘人,大勝。
在接下來與農民軍幾次交戰中,曹文詔屢屢獲勝,大有一舉掃蕩中原義軍之勢。就在這時,整個明軍大營瀰漫著一股驕躁之氣,主將曹文詔也被這股驕躁之氣所影響,在沒有搞清楚敵情的情況下,曹文詔僅率千人冒進,不料,農民軍埋伏數萬之眾,隨著一聲炮響,四面八方的農民軍一股腦的圍了上來,將曹文詔等圍困於包圍圈中。按常理說,明軍是可以突出包圍的,明軍即使再不濟,在裝備、武器還有訓練上相比於臨時聚集的農民軍來說,優勢還是很大的。可是世事無常,一名曹文詔手下的小兵被農民軍擒獲,在情急之中,這名小兵喊出了:“曹總兵快來救救我”,此時的農民軍意識到是曹文詔的軍隊,知道網到一條大魚,農民軍發起對其他軍隊的圍攻,專攻曹文詔這隻軍隊,其結果可想而知,其他明軍發揮了其專屬特長,看到農民軍的主力轉去進攻曹軍,他們想的不是相互協助一起衝出重圍,而是趁自己眼前農民軍勢力減弱之機,倉皇突圍逃命。之後的松錦之戰也是,如王樸先趁夜逃走,唐通、吳三桂、白廣恩等也相繼逃跑了,導致洪承疇、曹變蛟等被清軍困於松山城被俘。總兵曹文詔在數倍於己的農民軍的圍攻下,並沒有驚慌,他帶領數十人左右出擊,親手斬殺數十名農民軍,就在這時,曹文詔身兵的親兵大多戰死,其體力亦有不支,深感獲救無望的情況下,拔刀自刎而殉國。何其悲哉!時人曰:“軍中有一曹,流賊聞之心膽跳......”。
曹文詔犧牲後,其侄子曹變蛟收集失散計程車卒,將其編成一軍。總督洪承疇對他很是欣賞,推薦其為副總兵,隸屬自己的部下。在洪承疇的帶領下轉戰南北,其間不乏戰功赫赫。
公元1637年(崇禎十年)二月,陝西巡撫孫傳庭由於對待士卒較為嚴厲,過於重視軍法,其結果導致其部下士兵許忠叛變,許忠勾結賊將馬進忠(別號:混十萬)打算進犯西安,而此時的明軍主力皆在西安的外圍,情況十分不妙,此時有人想到了一支離西安不遠的明軍,曹變蛟龍所部,西安縣丞大喜,立馬修書於曹變蛟希望其前來救援。曹變蛟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當即放棄追繳賊將過天星迴援西安,由此西安城轉危為安。
此時的孫傳庭已經殺了闖王高迎祥,其徵繳形式一片大好,明軍由於連日征戰,早已疲憊不堪,已經是強弩之末,加上連日雨水,道路早已是泥濘不堪,士兵在雨中行走,生病眾多。因此,明軍並沒有對其他農民軍進行追繳,使得過天星、混天星、張獻忠和李自成得以逃脫,為明朝滅亡留下了隱患。
公元1638年(崇禎十一年),這一年也是明王朝鎮壓起義軍的高光時刻,可謂是群星閃耀,明廷中最能幹的和最能打的文臣、武將悉數登場。為了徹底剿滅中原義軍,洪承疇與孫傳庭合力出擊,孫傳庭主攻東面義軍,而洪承疇則圍攻西面義軍,這也是兵部尚書楊嗣昌創立了“四正六隅”的戰略計劃。什麼是四正六隅?其內容是“以陝西、河南、湖廣、江北為四正,四巡撫分剿,而專防延綏、山西、山東、江南、江西、四川,為六隅,六巡撫分防而協剿,是謂十面之網,而總督、總理二臣隨賊所向,專征討”。簡而言之,就是將流動作戰的農民軍堵截幷包圍,然後加以消滅。不得不說這一戰略方針取得了較大成功,中原的起義軍在這一方針下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如潛伏在階州、文縣兩地的混天星、過天星兩支義軍,在曹變蛟與賀人龍追剿下,被斬首六千餘眾。悍匪張獻忠、羅汝才在官軍的強大攻勢下,分別在谷城、鄖陽接受了兵部尚書熊文燦的“招撫”。驕狂一時的六隊、祁總管和號稱三隊的仁義王、混天王等賊群相繼投降官軍。而此時的李自成所部見勢不妙,深知中原官軍勢力強大,不可硬碰,就想著跑入四川,結果被副將馬科、賀人龍擋住;去四川不成的李自成等人只能折返,回到階州、文縣以及西鄉一帶,而曹變蛟正值趕來,李自成等又謀劃前往漢中,又被左光先遏制了要道,不等前進。無奈的李自成等人只能往東邊跑,這好就跑入了孫傳庭和洪承疇的伏擊圈,這裡洪承疇設定了三支伏兵,等到李自成等部進入,伏兵齊出,李自成等人拼死抵抗,此時曹變蛟所部趕到,加入圍剿李自成等。李自成大敗,其部下屍體橫七豎八地堆了一地,在此期間,李自成的妻子、女兒都丟失了,僅與七騎逃亡山中,不知去向。在關中剿賊中,曹變蛟所部建功頗豐,也是最為賣力,朝廷評定各將領功績時,曹變蛟被提升為左都督。
同年十一月,關外女真貴族眼見明朝即將平定內部叛亂,很是擔心,於是為了防止中原義軍不被明廷悉數剿滅,開始對關外明軍進行侵擾。身在京城的崇禎皇帝下令洪承疇、曹變蛟等回師鞏為京師,由此李自成等人才得以逃過一劫。
公元1640年(崇禎十三年),這一年迎來了一場明朝與清廷真正的較量,首先是錦州告急,祖大壽被圍。此時的明朝也不堪清廷的襲擾,也有意想改變這一局面,遂向全國調兵,同時加緊籌措糧草,期間洪承疇鑑於關中剿匪各將領的表現情況,上奏朝廷,做了一番人事變動。如解除劉肇基的官職,讓王廷臣取代了他;罷免了左光先,以白廣恩接替了他。
一切準備就緒,來到了崇禎十四年三月,明廷召集宣府總兵楊國柱、大同總兵王樸、密雲總兵唐通等精選士卒,前往錦州救援。並會同變蛟、馬科、白廣恩先後出關,加上吳三桂、王廷臣等共八員大將,十三萬士兵,馬匹四萬,一起駐紮在寧遠。這是大明最後一支較有實力的生力軍,集中了全國最精銳士卒將帥,崇禎皇帝以及明廷的大臣們對他們寄予厚望,希望他們能最大程度穩定關外形式,以達到以戰促和的目的,迫使以皇太極為首的女真貴族求和,以達到邊境穩定。
總督洪承疇善於用兵,鑑於當前敵我形勢,清軍勢力甚強。洪承疇向朝廷表奏:“大敵在前,戰事十分兇險,想要急於解圍錦州,兵馬形勢實在難以平緩。戰死計程車兵剛剛掩埋,受傷的戰士也沒有痊癒......”,因此,洪承疇提出了“且戰且守”的“持久之策。起初,明廷認同該方針。直至七月二十八日,明軍與清軍對戰乳峰山,明軍有備而來,準備較為充足,並採取了奇襲的方式,由於清兵連日圍困錦州城,士兵較為疲憊,以至於防備稍有鬆懈,且清軍將領似有驕氣,在與明軍作戰中尚未有明軍會主動出擊清軍。面對突如其來的明軍,慌亂一團,清軍兵馬,死傷甚多。初戰告捷的明軍士氣大振,訊息很快就傳到京城,崇禎皇帝和一干大臣對此,喜不自勝,彷佛彈指間方可平定關外戰事,認為清軍也不是不可戰勝的,在不知不覺中漸漸發起最初洪承疇的“且戰且守”的“持久之策。
接著兵部尚書陳新甲以兵多餉艱為由,主張速戰速決,催促洪承疇儘快出兵,同時崇禎皇帝也命令洪承疇“刻期進兵”,為了督促洪承疇等人進兵,有分別派且馬紹愉、張若麒為兵部職方主事、職方郎中督促決戰。看到此情此景的洪承疇,心中縱使有一萬個不願意,也不得不聽命進兵。
八月,面對戰場形勢不利的清軍,滿清最高統治者,不顧病體,晝夜兼行500餘里,來到錦州城親自指揮戰事。皇太極與一眾將領,登上錦州城北的一個山崗,遠遠嚮明軍營陣看去,不由得讚歎一番,對眾將說道:“人們都說洪承疇善於用兵,果然是這樣的,我們的兵將一定要小心”。皇太極見正面與明軍對戰,難以取勝,思索良久,明軍重兵集結在前,其後方防守必然薄弱,於是皇太極排除探馬窺視明軍實情,果然如其料想的一樣,明軍後方防守疏漏很大。特別是明軍屯積在筆架山的糧草十二堆,雖然明軍的糧草放置在四周環水的小島上,也是基於清軍沒有水師,故防備並不是嚴謹。此時的清軍趁著夜色,備置好小船,等到海水朝潮之際,悄悄摸到小島,島上的明軍尚未發覺,等到清軍迅速集合,並立馬對明軍發起進攻,島上的明軍方才知道清軍襲擊了小島,一時慌亂神,並沒有立即組織有效的抵抗,而是選擇了逃跑。怎麼說呢?其實襲擊的清軍人數並不多,所帶的裝備並沒有島上明軍強,但是連年的戰爭,朝廷的腐朽,排程無方,有功不賞,有過不罰,各級將領早已喪失鬥志,唯知保命逃竄。很快,洪承疇得知了這一訊息,無奈的他,只能下令明軍立即撤退,就是這一撤退,明軍開始走向了崩潰。
秋意漸濃的九月,深知戰事不利的曹變蛟唯有死戰方不能退,故他盡選軍中精壯,趁著夜色偷摸出城,直奔清軍正黃旗大營,殺死率先阻擋的清佐領彰古力,阻擋曹變蛟的正黃旗士兵死傷慘重,形勢極其危急,接著內大臣布延和塔瞻相繼率部來戰,又被擊潰,曹變蛟如入無人之境,朝著皇太極的營帳殺去,此時的皇太極大驚,他怎麼也想不到被圍困的明軍有這一出,頓時慌了神,不知所措。在皇太極身邊的以勇毅聞名的固山額真圖爾格和弟弟伊爾登、內大臣錫翰、遏必隆等清將見這股明軍勢不可擋,知道以格鬥難以取勝,遂命令士兵以弓箭射擊,迫使其退卻。由於是在清軍大本營,清軍的人數就不用多說了,還有從其他營地趕來救援的清兵,曹變蛟見此情形,並沒有慌神,還是奮勇向前,變蛟不幸被羽箭射傷,此時的他並沒有想著撤退,還是堅持衝鋒,直至皇太極的內營,然而在實力懸殊過大的情況下,加之自己身中重傷,流血眾多幾近昏厥,被部下救回,撤回了松山。經此一役,皇太極認識到這支明軍實力不可小覷,即使在被圍困的情況下,也能爆發如此強悍的戰力,幾乎被他們端掉了大營,皇太極由此下定了決心,一定要徹底消滅這支明軍,不然談何進兵入關,一統天下。
翌年(公元1643年)二月,在被困一年之久的松山城,在副將夏成德做內應,被清軍攻陷,洪承疇、變蛟、王廷臣以及遼東巡撫丘民仰,總兵祖大樂以及參將以下共一百多文武官員以及明兵八千餘人都被俘虜,除了洪承疇和總兵祖大樂沒被殺,其餘人等皆被清軍殺害。
其實皇太極對曹變蛟的勇武還是很賞識的,並多次派人勸降,但都無果而終,無奈之下,皇太極只有下令將其殺害,畢竟曾把自己大營攪得天翻覆地,差點要了自己老命的人物,不可能將其放虎歸山,後患無窮。
西風縱,容顏動,壯士哪堪心痛,朗朗長空,只剩下一萬里白雲還在翻湧。此時明王朝的喪鐘已然被正式敲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