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順宗李誦,唐朝第十一位皇帝,慈孝寬大,仁而善斷,涉獵諸藝,擅長隸書。貞元元年,組織了“奉天保衛戰”的勝利。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式繼位,登基後任用王叔文等人變法,這觸犯了宦官和節度使的利益,被迫禪位給皇太子李純,自稱太上皇。
元和元年(806年)正月十九日駕崩,年僅46歲,廟號順宗。
李誦在父親唐德宗李適即位的當年,即大曆十四年(779),詔立為皇太子,時年19歲。到貞元二十一年(805),唐德宗遺詔傳位。李誦是唐朝位居儲君時間最長的人,他是以長子被立為皇太子,由於父親德宗在位時間長,他做太子的時間就長達26年。
李誦在做太子時的政治態度很謹慎,他把個人的喜怒哀樂深藏在內心。對朝廷上下的人物,也基本上是不即不離、若即若離的。作為太子既要面對來自父皇的猜疑和打擊,也要提防其他皇兄的嫉妒,所以做事只能退縮自守,平素言行謹慎,誠敬孝謹,忍耐和壓抑自我,秉承聖意,不敢有絲毫懈怠與違逆,委曲求全,在戰戰兢兢和極力壓抑自我中耗費大量精力,身心俱疲,心理極端憂鬱,身體狀況也不樂觀。貞元二十年(804),李誦突然中風,失去了言語功能。
醫學研究證明,人體的免疫功能與心理因素密切相關。一個人心情長期壓抑,有不安全感和不愉快情緒,就可能患各種慢性病。由於大腦長時間處於緊張狀態,而使中樞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紊亂,使激素分泌發生變化,降低了免疫功能,許多危急生命的疾病就會相繼發生。從中醫的角度看,喜樂的心情果真就是一味良藥,可以醫治百病,至少在調理的過程中,喜樂的心情是對治療康復有著很大的助益。
樂字的繁體字樂加上草字頭就是藥的繁體字藥,漢字的先賢早已經知道樂和藥就是同源的。說文解字上,關於樂的解釋:歡喜,快活;使人快樂的事情。
藥從樂聲,藥的本義也是讓人輕鬆,讓人快樂的。可是現在的人們一想起藥物,可能都不會感到快樂,反而是痛苦的的感受,不僅味道苦,心裡面更加痛苦。
人為什麼會憂傷,因為心裡的恐懼和不安,因為無法擺脫生活中的困難處境,所以鬱鬱寡歡。長期憂鬱會導致什麼樣的結果呢?
其實人體的心理疾病和身體疾病是成正相關性的,情志病是會導致身體的疾病,心理的疾病會導致肉體的病。
在中醫上來講,憂傷來自人的恐懼和悲傷,這就是腎和肺直接對應的情志相關了。恐傷腎,悲傷肺,而肺金生腎水。心理疾病就對應著傷到五臟六腑,那身體就自然會產生疾病了。
大家都知道的前央視著名主持人李詠,在2017年被確診為喉癌,當時他只有49歲。隨後他選擇了去美國最好的梅奧診所治療疾病,這是全球頂尖的癌症腫瘤治療中心,擁有整個美國規模最大、裝置最先進的非盈利性綜合醫療體系,治療了17個月,最終還是離開了大家。
80年代先鋒派小說開拓者之一的作家--馬原,在55歲的時候檢查出了肺癌,他選擇用修身養性的方法來代替手術治療疾病,他和家人一起在雲南的小山村過著原生態的生活,吃的都是自己種的蔬菜,心情愉悅的生活狀態,幫助他戰勝了癌症,
美國科學家發現,愉悅的心臟所產生的心臟荷爾蒙,能殺死95%的癌細胞。根據科學家的調查資料得出結論:人的情緒越高昂,心情越愉悅,人的心臟分泌的荷爾蒙就越充沛。這正驗證了一句古語:“喜樂的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
大家應該都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老太太,整天為兩個兒子發愁。她的大兒子是染布的,二兒子是賣傘的。天一下雨,她就會為大兒子發愁,因為不能曬布了;天一放晴,她就會為二兒子發愁,因為二兒子的傘賣不出去了。老太太總是愁眉緊鎖,沒有一天開心的日子,弄得疾病纏身,骨瘦如柴。鄰居便告訴她,為什麼你不反過來想呢?天一下雨,你就為二兒子高興,因為他可以賣傘了;天一放晴,你就為大兒子高興,因為他可以曬布了。老太太恍然大悟,從此以後每天都是樂呵呵的,身體也自然健康起來了。
人們都會有消極的情緒,這本就是很正常的事情。可如果讓消極的心長期佔據主導位置,就變成了大問題。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人們常常都是處於當局者迷的狀態中,需要有這麼一個旁觀者來點撥開導當事人。常言道人生能有一兩個知己足矣啊!可是作為皇太子的李誦,緣於特殊的位置,很難找到可以完全信任的知己,最終只能深陷迷局,長期被抑鬱的心主導著生活。
平凡普通的我們,還是開啟心扉去尋找自己的人生知己吧!
換個角度看問題,讓我們在轉角遇到愛,美好的一天,從心中的微笑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