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長順
有一支英雄的部隊,擔負著驚天地、泣鬼神的光榮使命,對外卻只有一個郵箱,一個部隊代號。
有一群無畏的戰士,默默奉獻著大好年華直至生命結束,卻簽訂終生保密協議,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兒。
這支部隊,就是原軍委工程兵54師。2021年八一建軍節前夕,這群無私無畏的官兵團聚在伊水之濱,龍門山麓,參加熱烈而莊重的54師光輝歷程紀念館揭幕儀式。紀念館的一面面錦旗,一張張獎狀,一本本書籍,一幅幅照片,一件件軍營老物件,述說著英雄部隊、英雄官兵的不朽歷史與不凡故事。
一、鎮館之寶:中央軍委授予的錦旗“無限忠於毛主席的風雪高原工程兵十連”——103團十連
展館正中迎面牆上,吸引大家目光的是一面偌大的錦旗,紅絨緞面紅光四射,金色吊穗分列左右,金色流蘇鑲綴旗尾,金色的大字輝耀旗面。
這面錦旗,可謂是天字一號錦旗:頒授錦旗的單位,是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數百萬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最高統帥機關。簽發頒授命令的中共中央軍委主席,那可是世界級的偉人,新中國開國領袖毛澤東。可以想象,中央軍委授予的錦旗得有多崇高,又能有幾面!也難怪紀念館的鼎力籌建者,洛陽國武市政公司董事長郭武軍,稱這面錦旗為鎮館之寶。
錦旗的儲存者與贈獻者,正是錦旗的獲得者,錦旗中央“無限忠於毛主席的風雪高原工程兵十連”的時任指導員,54師103團十連指導員宋同太。
光榮的稱號,體現出了十連官兵所創的業績。“無限忠於”是務虛,褒獎十連官兵無論何時何地,再艱苦的環境,都牢記初心不辱使命,忠於人民,忠於領袖,忠於黨;“風雪高原”是務實,褒揚十連官兵紮根高原戰風斗雪保衛國防的英雄業績。
二郎山、雀兒山、天山、雪域高原。山,一山又比一山高,刺破青天鍔未殘!千里大戈壁,奔騰的怒江,世界屋脊的拉薩機場,終年冰雪覆蓋的白骨山,千里無人煙的甘肅酒泉衛星發射基地。風,何其狂!雪,何其猛!冰,何其硬!天,何其冷!官兵們保衛祖國戰天鬥地的革命精神,何其強大!正如軍委頒授十連榮譽稱號的命令指出的那樣:“十連十八年如一日,奮戰在西南和西北的風雪高原,風餐露宿,披荊斬棘,征服了無數險山惡水,戰勝了難以形容的酷暑嚴寒,出色地完成了修築康藏、青藏公路和國防施工任務,為我軍樹立了一個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繼續發揚艱苦奮鬥作風,堅決貫徹毛主席革命路線的好榜樣。”
這面光榮的錦旗,雖然是複製品,但它與河南戰友有著不解之緣。當年代表十連線旗的,是時任連長房立民與指導員宋同太。宋同太1958年11月從河南平頂山入伍,1965年至1969年擔任5個年頭的十連指導員,為十連的成長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展櫃裡,還有宋同太儲存完好的,當年光榮獲邀參加國慶觀禮的入席證、入場證、觀禮證、通行證、邀請函、代表佩條、毛主席接見合影及五好乾部獎狀等。
二、無價之寶:軍委工程兵頒發的“四好連隊標兵”獎狀——101團六連
這件無價之寶是由101團六連原副排長、湖北荊門戰友張志龍捐獻。這件珍寶,由原六連最後一任連長康綿珍藏,六連戰友長沙聚會時交給六連聯誼會會長張志龍,這次委託張志龍捐贈給54師河南聯誼會會長郭武軍。
這是一張頗具時代特色的兵種最高等級的獎狀,1970年1月由工程兵司令部、政治部聯合頒發。獎狀正文上方,偉人頭戴軍帽端居中央,紅色的帽徽紅領章。左右兩邊,分別是當時流行的革命口號“大海航行靠舵手”“幹革命靠毛澤東思想”,正中是“把我軍辦成毛澤東思想的大學校”。
“四好連隊”“五好戰士”活動,是1961年到1971年全軍開展的創造活動。
康綿1964年入伍,1968年8月入黨,1970年提任六連排長,1971年任六連副指導員,1975年任九連指導員,同年6月任六連連長,1977年任十四連連長。榮立個人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被評為“101團五好戰士標兵”。
54師全師上萬官兵進駐涪陵白濤,擔負迄今為止仍然是世界最大的地下核工程洞體施工。地上地下,一字之差,卻是百倍千倍的艱難。816工程包含18個洞體,猶如摩拳擦掌的18個魔頭,要與工程兵健兒較量一番。101團六連,擔負高達近80米的一號洞體施工。一號洞體就是大魔頭,當然本領最強,威脅最大,不把它拿下,就不算成功與勝利。攻擊令發出,衝鋒號吹響。英勇善戰的六連全體指戰員,在李宗乾連長、楊再福指導員的帶領下,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以苦幹加巧幹的科學態度,投入開挖一號洞體的戰鬥。他們戰勝許多難以戰勝的困難:百年不遇的溶洞大出水;前所未見的大塌方;史無前例的黃泥夾層與滲水;爆破岩石中的導火索速燃。他們作為尖兵連,相繼完成了頂部導洞開挖,一號導洞的掘進擴大等艱鉅任務。他們多次創造了施工奇蹟,重新整理多項施工最高紀錄。
六連在世界最大人工洞體的拼搏中,取得優異戰績。黨給了六連崇高榮譽。六連相繼被樹為全團、全師標兵連隊;1969年國慶節,指導員楊再福代表六連參加了國慶20週年慶祝大典,在天安門城樓受到毛澤東主席等領袖的親切接見;1970年初,連長李宗乾參加了工程兵學習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代表大會並且介紹經驗,大會結束時,六連被樹立為工程兵標兵連隊;時任六連四排長的康綿,作為54師的代表,被特邀參加國家二機部在北京召開的學習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代表大會併發言。
三、壓山之寶:軍委工程兵命名的“硬骨頭六連式連隊”錦旗——123團六連
錦旗,同樣的紅底金字,同樣的金色瓔珞金色流蘇,同樣的無比珍貴,同樣的熠熠生輝。連隊,同樣的不畏艱險的意志,同樣的勇往直前的精神。硬骨頭六連式連隊——123團六連指戰員,個個都是硬骨頭。
捐贈這面錦旗的時任連長鍾儒敏回憶,六連成功建立硬骨頭六連式連隊,是啃下川東某國防工程這塊硬骨頭的勝利成果。
1964年1月,國防部命名解放軍陸軍某部六連為“硬骨頭六連”。1977年1月,中央軍委向全軍發出深入學習“硬骨頭六連”的號召,一個建立硬骨頭六連式連隊的熱潮在解放軍興起。
工程兵建立硬骨頭六連式連隊,比步兵、炮兵、裝甲兵等兄弟兵種更為不易。他們不僅要面對各兵種遇到的普遍困難,他們還要時刻面對兄弟兵種不會遇到的特殊艱險。構築地下長城的工程兵部隊,分分秒秒面臨著死亡的威脅。123團六連前任連長王聲永、指導員姜孝本,繼任連長鍾儒敏、指導員伍德元,充分發揮黨支部戰鬥堡壘作用,充分發揮全體幹部和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指揮在一線,戰鬥在一線,苦幹加巧幹,拼命幹加科學幹,不斷重新整理施工紀錄:創造導洞掘進單向日進尺11米多的新紀錄;創造月出石渣量突破1萬立方米的新紀錄;3個連隊大會戰主動擔負最繁重的洞體澆灌混凝土任務;整個施工幾次避免發生大的安全責任事故,出色完成各項施工任務。
1979年4月,鍾儒敏連長出席工程兵第三次黨的代表大會時,聽到工程兵首長宣佈命名六連為“硬骨頭六連式連隊”稱號的喜訊。5月,伍德元指導員從54師師部領回來大紅底繡金字的錦旗。全連指戰員圍繞錦旗合影留念。這次聽說洛陽戰友郭武軍興辦54師光輝歷程回顧展,鍾儒敏從湖南常德專程趕來,捐獻出這面珍貴的榮譽之旗。
四、趙燈銀珍藏的毛主席像章:毛澤東思想是革命之寶
7枚毛主席像章,1枚銀燦燦、6枚紅彤彤;1個獎勵個人三等功榮立者的綠色塑膠皮筆記本。這是101團二營七連趙燈銀的捐獻,已經珍藏半個世紀左右。還有毛氈1件,是由原七連一排長郝明功捐獻。趙燈銀從安徽固鎮縣一起快遞給洛陽戰友郭武軍。
一枚紅色像章後面,鑄有“無限忠於毛主席的風雪高原工程兵十連”字樣,工程兵制作。這是54師官兵分享的光榮。一枚一盤芒果托起偉人頭像的像章,後面有“8342部隊”字樣。1968年,毛主席把收到的非洲朋友贈送的芒果,轉送給首都工人毛澤東思想宣傳隊。首都工宣隊又轉送給8342部隊,即工程兵54師。當時能夠擁有一枚芒果像章,就擁有一份莫大的光榮。
趙燈銀1968年入伍,趕上了816工程大會戰。他所在的七連,又是與六連一樣的一號洞體主攻連隊。趙燈銀先是在班裡裝渣、推車,積極肯幹。又調去炊事班當飼養員。他一邊想方設法把豬養得又肥又壯,一邊努力學習文化和毛主席著作。兢兢業業踏實肯幹的他,從小學一年級都沒上完的文盲,到入伍兩年就光榮出席工程兵第三次學習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代表大會,流下多少辛勤的汗水,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取得這麼大的進步!趙燈銀戒驕戒躁,不懈努力,又提幹,又榮立個人三等功。第一次上報提幹表,文化程度處填寫的是“文盲”,被上級打了回來。第二次上報提幹,師部專門派幹事來考察趙燈銀的文化程度。趙燈銀所答試卷,幹事給出了滿分。那時的立功,沒有獎章,沒有證書,沒有寄給家鄉的立功喜報,只有個人檔案裡的一紙立功審批表,表彰大會發的一個筆記本,首頁上毛筆書寫道:
獎給在國防建設中榮立三等功的趙燈銀同志.
中國人民解放軍八零四二部隊.
一九七四年二月
就這樣,趙燈銀已經十分滿足了。那時的部隊那時的兵,注重的是精神,看重的是榮譽。
五、蘇勇的三線建設紀念冊:好人好馬上三線
一本大紅封皮的《三線建設紀念冊》。塑膠封面下有金色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三四二部隊”“一九七四年元旦”字樣,“1973年入伍河南兵的蘇勇捐獻”。這本紀念冊式的筆記本,不僅記錄了蘇勇當兵的歷史,見證了他怎樣從一個普通的部隊電影放映員,成長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的正師職享受副軍待遇的高階軍官,同時也見證了我國大三線建設的歷史。
鑑於當時美蘇兩霸都對中國虎視眈眈的世界局勢,鑑於蘇聯社會帝國主義中蘇中蒙邊境陳兵百萬,甚至一度企圖對我國進行外科手術式核打擊的戰略威脅,毛主席提出:“好人好馬上三線,備戰備荒為人民。”工程兵健兒同鐵道兵、全國人民一道,積極投入大三線建設。除了參加當時人所共知的攀枝花鋼鐵基地、六盤水煤炭基地、成昆鐵路等大型工業交通專案建設,工程兵還主要建設了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國防工程。54師建設現在已經解密並開放參觀的有:四川梓潼的中國兩彈城、繼青海後的我國第二個核武器研製基地、原二機部第九研究設計院,即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建設、四川涪陵816工程、世界最大的地下核工廠,以及現在尚未解密的許多國防工程。工程兵的浴血奮鬥,為中國建起了可靠的大三線、小三線國防工業基地,修築起綿延萬里的地下長城,為遏制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侵略野心,提供了重要的戰略保障。
六、蔣文豔的小馬紮與毛毯:工程兵艱苦奮鬥的信物
一個樸素得不能再樸素的小馬紮,從北京來到洛陽。鋼鐵的身架,象徵著革命戰士勇於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決心。一塊綠色帆布面的馬紮,彷彿工程兵指戰員奉獻給國防施工的青春年華。
小馬紮,用場大。1968年,蔣文豔從北京解放軍總醫院護校畢業,分配到工程兵54師師部醫院,就擁有了它,相親相愛54年。上政治課、軍事課、業務課,蔣文燕坐著它;大操場看電影,看兵種宣傳隊、師部宣傳隊文藝演出,蔣文豔帶著它。它也是基層連隊指戰員的好夥伴,戰士們在飯堂裡開會,有它做伴;晚飯後的班務會,有它伴隨。工程兵施工大多是深山溝,缺乏文藝生活,好不容易盼來了電影組,再舊的片子也看得津津有味。看電影前坐著小馬紮拉歌,越拉越熱鬧,越唱越有勁。
一條伴隨了蔣文豔50多年的毛毯,同樣述說著工程兵戰士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無畏革命精神。
大三線的西南地區,多雨潮溼。工程兵施工一線的山溝溝與洞體裡,更潮更溼更陰冷,不少官兵患有風溼病關節炎、矽肺病等職業病。雖然蔣文豔在師部醫院擔任外科護士長,但也要經常去工地給指戰員們做治療。這條給幹部配發的軍毯,在寒冷的夜晚給她帶來溫暖。有時,這條軍毯也蓋在一些更需要保暖的傷病員身上。一次,一隻可惡的老鼠咬出一個小洞。心靈手巧的蔣文豔,買來與軍毯顏色相近的毛線,經緯交錯,補好軍毯,一用又是好多年。
七、陳懷文的神聖使命:一心服務眾戰友
此前,已經給816核工程景區“永遠的工程兵”展覽捐獻多種藏品的山西老兵,54師原組織科幹事陳懷文,這次又捐獻出軍罩褲一條,重慶“百萬市民遊涪陵首發式”紀念上衣一件,中央電視臺贈送陳懷文的《探秘816地下核工程》訪談節目光碟一個,88640部隊工作手冊和紀念冊各一本。
多年來,陳懷文作為工程兵54師全國聯誼會會長,一頭侍奉與牽掛著90有餘的老母,一頭掛念並服務著全國各地的戰友。他是816核工程解密後,對外公開披露工程兵54師為816工程做出巨大貢獻的第一人;他也是十多次重返涪陵白濤鎮,與當地有關部門反覆協商建立54師老戰士功勳牆的有勞有功之人;他還是奔走於全國各地,積極與各地復轉退伍軍人安置部門反映情況,為廣大戰友排憂解難的人。
陳懷文還捐獻出他的近74萬字的皇皇鉅作《難忘的8342特種兵歲月》一書。三線研究專家陳東林評論這本書是“珍貴的史料,充滿激情的愛國主義教材”;《三線建設》叢書主編倪同正說:“向您致敬!為著您心懷數萬工程兵戰友的兄弟赤情和神聖使命!”專職導演、央視大型歷史文獻紀錄片《大三線》執行總導演劉洪浩說:“一支神秘部隊,一群無名英雄!一個個驚世工程,一顆顆赤子之心!”老兵們讚揚:“對犧牲烈士的最大安慰,對健在老兵們的最好慰藉。”老兵後代們讚美:“這是給兒孫後代的寶貴精神財富。”
八、眾人獻寶:奉獻芳華後的再奉獻
四面牆壁,37塊版面,塊塊放光彩。展館中央,12個展櫃,櫃櫃珍寶,琳琅滿目。
老團長楊文禮捐獻了《神秘的八三四二部隊——為兩彈一星做窩的工程兵建築第54師》一書,並作了熱情洋溢的講話;郭茂生捐獻了山西靈石縣政協公開出版的文史專著《永遠的豐碑——靈石特種兵與神秘的816地下核工程》;呂梁戰友周學仕捐獻了《816地下核工程中的呂梁兵》一書;國家三線建設辦公室主任王春才捐獻了《三線風雲》一書;趙輝捐獻了“中國人民解放軍. 8342部隊司令部”茶缸一個;李守江捐獻了武裝帶一條、揹包帶一條、棉褲一條、茶缸兩個;還有老戰友捐獻了三線建設紀念冊一本、腰帶一條、馬紮一個、軍用毛毯一條、軍用水壺一個等物品。
101團八連老戰友、開封軍分割槽原司令員陳文祥向展館贈送書法作品並熱烈祝賀。這幅“幹驚天動地事. 做隱姓埋名人”的墨寶,準確概括了54師官兵的優良傳統和優秀品質。
101團七連老連長郭玉峰贈送其夫人創作的牡丹畫作。盛開的洛陽牡丹,象徵著誕生於洛陽的工程兵54師精神,花開祖國大地長盛不衰。
開幕式上,郭武軍戰友還向“光榮在黨50年”戰友代表頒發“54師成立60週年紀念章”。
江左鎮黨委書記凌亞旭,聯通公司總經理申國卿到會祝賀。
九、郭武軍的赤子之心:一代代接力傳播愛國主義精神
紅旗,紅綢,紅橫幅;彩虹,綵帶,彩紙炮,喜氣洋洋。
軍徽,軍歌,軍功章;軍人,軍嫂,簽名牆,豪情萬丈。
祝賀者:人武部;退役軍人事務局;民政局;聯通公司;黨委與政府。
賀電者:外省有北京戰友、陝西戰友、山西戰友、江西戰友、湖南戰友、湖北戰友、重慶戰友、雲南戰友等;本省有鄭州戰友、開封戰友、洛陽戰友、信陽戰友、平頂山戰友、三門峽戰友、商丘戰友、安陽戰友等。
主辦者:洛陽國武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操心,費神,費力,出錢,出房,出人者:101團七連老戰友,洛陽國武市政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一心為戰友,為發揚54師光榮傳統,為弘揚工程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痴心不改的郭武軍。
郭武軍與協助工程兵54師紀念館籌備和建設工作的蘇勇戰友,驅車不遠幾千裡,南下荊門,北上京城,東赴開封,西進西安,接受戰友們的熱情捐贈。北京戰友聯誼會還在蔣文豔會長主持下,舉辦了一個有楊文禮、蘇勇、趙輝、馬玲等戰友參加的小而熱烈的捐贈儀式。
郭武軍表示,一想到祖國的安全、人民的幸福,曾經有54師官兵的無私奉獻,曾經有自己的一份貢獻,就有一種豪情升起;一想到發揚光榮傳統弘揚“兩彈一星”精神,有自己的一份執著和投入,就有一種神聖感油然而生。錢財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把54師光輝歷程紀念館辦大辦好,辦成一個成功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他餘生最大的願望。
工程兵54師光輝歷程紀念館,是歷史老人的見證,是歲月風塵的沉澱,既是一份沉甸甸的光榮傳承,也是一副沉甸甸的責任擔當。
光榮的工程兵54師,一支全程參加兩彈一星研製發射基地建設的英雄部隊,一群奉獻青春與熱血贏得光榮與自豪九死而無悔的兵。
本文原載於《時代報告》202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