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世界上存在著世外桃源嗎?
一百年前,就在全世界都戰火紛飛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世界的北方盡頭祥和又安寧,仿若世外桃源,現代社會中備受喜愛的阿拉斯加、哈士奇等犬種,就出自這裡。在這裡生活著一群黃種人,他們與亞洲人種的基因相似度非常高,科學家認為他們的祖先是一群躲避戰火的亞洲人,這與桃花源記中的記載何其相似。人類社會發現他們的時候,他們自稱因紐特人,他們的敵人則稱呼他們為愛斯基摩人,愛斯基摩人的意思是吃生肉的人,因此因紐特人並不喜歡這個稱呼。對於因紐特人來說,打獵與遷徙就是生活的全部。打獵維持生計,遷徙維持生存。
在這樣簡單的社會里,誰能捕到最多的海豹,誰就是最好的獵手,誰是最好的獵手,誰就擁有最大的話語權。擁有最大話語權的人,就是部落的首領。一百年前,因紐特人的首領,就是納努克。
桃花源記中,桃源村的居民盛情招待了外來人一天,隨後送走了他,因此桃源村免受災禍。因紐特人與桃源村人同樣淳樸熱情,但是首領那努克並沒有和桃源村人一樣有戒備之心。當來自美國紀錄片團隊找到納努克,提出想要拍攝一部關於因紐特人起居的紀錄片時,納努克雖然熱情招待了這支來自文明社會的隊伍,對於他們提出的要求,納努克還是有些拒絕的。因為團隊到來的時候,正是北極圈的狩獵季。如果答應了這支團隊,就意味著極夜到來的時候,他一家的食物會短缺,很有可能熬不過這個極夜。但這位來自美國的大導演向他承諾,一定會給他們足夠過冬的生活物資,絕不會讓他們餓死。對於因紐特人來說,食物就是一切,何況納努克還有孩子,他的孩子最喜歡的,就是在交易季節與商人進行交易時,商人們提供的來自文明世界的食物。權衡利弊後,納努克最終答應了這名美國大導演。
這名美國大導演就是羅伯特·弗拉哈迪,人稱紀錄片之父。紀錄片本該展示真實,展示人類難以涉足觀察的奇妙世界,紀錄片工作者也本該是受到人們尊敬的人,但羅伯特並沒有因為這部紀錄片受到人們的尊敬,正相反,他的這部紀錄片雖然流傳了下來,他本人卻飽受爭議。因為在拍攝過程中,羅伯特違背了拍攝紀錄片的準則,為了吸引眼球,放棄了紀錄片應有的真實性。實際上一百年前,納努克的部落已經開始使用火槍進行打獵了,為了拍攝效果,羅伯特要求納努克使用長矛進行狩獵。而進行冰屋拍攝時,因紐特人傳統的冰屋本來是三米六的直徑,納努克為了方便羅伯特拍攝,搭建了一個七米五的冰屋,但導演仍然覺得光線不好,讓納努克砍掉了一半的冰屋,在北極零下五十度的天氣中,讓納努克一家,包括小孩子,表演起床的場景。甚至主角納努克,本名都另有其名,導演為了吸引觀眾眼球,才給他起了這樣一個充滿異域色彩的新名字。
拍攝過程持續了十六個月,在這十六個月中,羅伯特的團隊確實對納努克一家非常的好,生活物資按時按量的給他們。但是當拍攝結束的時候,羅伯特不顧納努克一家的挽留,也不顧這個可憐的優秀獵手沒有捕到足夠的食物,沒有留下承諾過的生活物資,決然的帶著團隊啟程回國了。可憐的納努克一家為了配合拍攝,在狩獵季沒有儲備夠足夠過冬的食物,在這個極夜的末尾悄無聲息的死去了。
可是這個冷酷的,來自文明社會的大導演,得知這個訊息後,只是在影片的片頭加入了一段堂皇的、簡略的哀悼詞,模糊了事實與真相。不知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他會不會因為自己沒有兌現承諾,感到不安與愧疚。
不論怎樣,當一個人自詡來自於文明社會的時候,就不應該做出不文明的事情。只是一百年前,一些國家尚且無力自保,納努克的整個部落也才幾百人,來自於文明社會的羅伯特做出的承諾,當他對簡單純樸而又善良的納努克再也沒有所求的時候,納努克又怎麼能保證他一定兌現諾言呢?
儘管這部紀錄片在真實性方面有些作偽,但它仍然非常盡職的拍攝了因紐特人的起居日常,我們可以從中瞭解到一百年前因紐特人的生活日常,瞭解到那個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究竟是怎樣運轉的。
接下來我們將會和大家一起,完整的解讀一百年前,北極圈因紐特人的日常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