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奧會的比賽,我看了幾場,我發現冬季專案的獎牌之爭,跟夏季專案相比,更具偶然性。就有點像夏季專案的體操一樣,縱然有實力的考量,但是臨場發揮,偶然性和運氣的成分,其比例似乎更高了。
因為這些專案,很多都是技巧性很複雜的專案,比如大跳臺技巧類,U型場地技巧類,坡面障礙技巧類等,名字我叫的並不專業,但都需要有很多高難度的動作表現,場地環境也更為複雜,各種影響比賽發揮的因素也更多了。一些優秀的運動員,也可能會出現失誤的情況,於是我就想,比賽是在比一種偶然性嗎?為什麼日常那種長久、綜合的表現,無人問津,而只在意瞬息之間的發揮,輸了就是輸了,贏了就是贏了,人類的這種設定和規則,科學嗎?
毫無疑問,這種設定應該是科學的,因為它經過了無數人的思考和設計,大家共同制定出來的一種遊戲規則,但這種規則的背後,有哪些透露出來的訊息呢?
我首先想到的是,把時間拉長,把機會增多的情況下,還是實力佔優者,終將勝出,哪怕一時出了失誤,哪怕這一次沒有成功,但是以後的比賽,機會也不要錯過,多嘗試幾次,你的實力終將被人看到,也終將得到肯定。所以這裡麵包含的訊息是,你一定不能一次就洩氣,多嘗試,機會才會回到你的身邊,這一次失誤的人,下一次,你可能就是笑到最後的那個人。
人的運動員失誤摔倒了,但論他的實力和平時的表現,可能非常優秀,但是這一刻的失誤,也沒有人再讓你重來一次,至少在當下規則下,是如此的。難道人類這麼設定,只是為了看誰在這一刻的運氣更好嗎?
一種理性的聲音在腦海裡馬上響起,我知道人類這麼設定規則,也絕不是簡單地看誰的運氣,在此刻更好一些,可能也是為了看在比賽的氛圍裡,誰的應對能力、調適能力、變通能力更好一些,而這些,也可以理解為你的綜合能力,這麼設定,也就是在測試你的綜合能力吧。
如果一個十分優秀、實力一流的運動員,因為一個小小的失誤而與獎牌失之交臂,那麼在這一現象中,我們又該作何理解?又能啟發出何種思考?或許只能說,機會,在長久看來,是公平的,但在短期看來,是偏頗的,這一次,你失誤了,就是失誤了,沒有任何商量的餘地,也沒有任何改變和迴旋的餘地。
這不是太殘酷了嗎?難道人們這麼設定,就是為了看一種偶然性、運氣、和殘酷性嗎?
當然從別的運動員的角度,又是另一番景象,論實力,也許低一些,可是因為發揮地好,超常表現,也能獨佔鰲頭,別人的失誤,恰恰成就了自己,當然這是一種客觀事實,並不是說就總想著別人最好失誤。從機會均等的角度看,每個人都想成功,這個人失誤了,另一個人也就更有成功的可能,這似乎也是公平的,因為誰也不可能永遠獨佔機會,哪怕你實力第一。
可能永遠沒有一種設定,可能照顧到所有人所有的願望,而只能是在最大公約數下,兼顧一種有限的公平了,而正是這種設定,反而催生出一些偶然性和刺激性,使得成功的歸屬,充滿了變數,充滿了懸念。
這正如一首詩中所言:做天難做二月天,蠶要暖和參要寒。種菜哥哥要落雨,採桑娘子要晴幹。
看到最一流的運動員失誤,我為他感慨,看到新秀崛起取得好成績,我也為他欣喜,成功的人歡呼雀躍,落後的人黯然神傷,這一瞬間的表現與抉擇,得勢與失誤,好運與欠佳,奪冠與淘汰,既有背後長期積累的實力的必然,又有些偶然性支配下的不確定性,或許人們欣賞的,是二者的結合吧?
比賽,總是很短時間內的事情,跟長長的生活比起來,生活才是主幹,是本身,是本體,在生活中,在日常的運動中,如果愛一項運動,就享受它,在日常更長的日子裡享受它,畢竟,這才是生活的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