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生活,就是今日的歷史。數百年前魚蟹不論錢的大通已成為歷史。
2018年11月下旬的一個週末,與妻逛大通古鎮。回家後留下文字:週日(11月25日),偷得浮生一日閒,與妻子漫遊大通古鎮。行程起自1872年西班牙神甫解佩義幫助修建的天主堂鐘樓,經瀾溪老街到九華山頭天門牌坊後折返,至老街遊客集散中心旁的大通牌坊結束。途中購得刨花、條鯧魚乾各1斤。偶遇一呂姓中年人,臨街的屋內掛著幾幅草書條幅。交談之中,得知是他自己的作品,字有張旭、懷素之風。11點半左右,到老街迎賓飯店吃午飯,排隊等候的客人有7、8桌之多。妻子點了一個魤魚鍋仔、一個蔬菜,等到近1點鐘,方吃上午飯。
南宋詩人楊萬里曾有詩《舟過大通鎮》:“淮上雲垂岸,江中浪拍天。須風那敢望,下水更勞牽。蘆荻偏留纜,漁罾最礙船。何曾怨川后,魚蟹不論錢。”今日行走於大通老街,兩邊商鋪門前,隔三差五地擺放著不同種類的鹹魚幹,空氣中魚乾的鹹溼味道,執著地昭示著七、八百年前,大通作為臨江碼頭、商埠“魚蟹不論錢”的熱鬧與繁華。
